一种均温分布式平行微细流道换热器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6484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均温分布式平行微细流道换热器及其应用,涉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领域,包括进液分流腔、平行微细管道与出液分流腔;所述平行微细管道为长度呈等差关系多根管束,并且按照由长到短依次贯穿进液分流腔与出液分流腔,液体换热工质从进液分流腔进入并依次流经不同长度的平行微细管道后流入出液分流腔;所述进液分流腔与出液分流腔内均设有分流结构,用于提升流经每一根平行微细管道的液体换热工质的流量均匀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升并行流道内工质流量分配的均匀性,应用于动力电池的液冷式热管理中可实现对每一个单体电池的同等热量的传递和释放,更好地提升整个动力电池组的均温性能。动力电池组的均温性能。动力电池组的均温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均温分布式平行微细流道换热器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
,具体涉及一种均温分布式平行微细流道换热器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的技术关键是动力电池,动力电池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安全与使用寿命等。在动力电池各项性能参数中,温度是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参数,温度过低会导致整车性能下降,温度过高则可能会引发热失控安全事故。所以,需要对电动汽车电池箱体内的动力电池进行热管理系统设计,其目的是将电池的温度范围控制在0

40℃区间内,且整个电池箱体内的电池温差水平控制在5℃以内;
[0003]从电池热管理系统使用的传热介质种类,现有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主要可以分为:空气冷却式热管理(简称空冷)、液体冷却式热管理(简称液冷),以及相变蓄热式热管理等。从三类热管理形式上看,空冷装置简单、成本较低,是前期已产业化电动汽车采用的主要方式,但需要在动力电池腔体内设置空气管道与外部相通,存在涉水安全性差的问题;相变蓄热式热管理技术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温分布式平行微细流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分流腔(1)、平行微细管道(2)与出液分流腔(3);所述平行微细管道(2)为长度呈等差关系多根管束,并且按照由长到短依次贯穿进液分流腔(1)与出液分流腔(3),液体换热工质从进液分流腔(1)进入并依次流经不同长度的平行微细管道(2)后流入出液分流腔(3);所述进液分流腔(1)与出液分流腔(3)内均设有分流结构,用于提升流经每一根平行微细管道(2)的液体换热工质的流量均匀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温分布式平行微细流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进液分流腔(1)内的分流结构包括于进液分流腔(1)中倾斜设置的进液分流板(11),所述进液分流板(11)将进液分流腔(1)分割成截面形状均为直角梯形的进口腔(13)和流入腔(12),所述流入腔(12)上开设有供平行微细管道(2)贯穿的贯穿孔(16),所述进口腔(13)的较窄边上设有进液口(15),所述进口腔(13)是以进液口(15)为入口的渐扩结构;类似地,位于所述出液分流腔(3)内的分流结构包括于出液分流腔(3)中倾斜设置的出液分流板(31),所述出液分流板(31)将出液分流腔(3)分割成截面形状均为直角梯形的出口腔(33)和流出腔(32),所述出口腔(33)的较窄边上设有出液口(35),所述出口腔(33)是以出液口(35)为出口的渐缩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均温分布式平行微细流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5)和出液口(35)位于平行流微细流道换热器的同一侧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均温分布式平行微细流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微细管道(2)在流入腔(12)内的伸出部分长度由进液口(15)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减小,且平行微细管道(2)在流出腔(32)内的伸出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志国赵智健童身亮李斯蓉项宏发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环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