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结构、立柱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6482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出风结构、立柱及车辆。该出风结构包括:风管;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配置成彼此间隔且相互平行;第一引风通道和第二引风通道,所述第一引风通道从所述风管延伸到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引风通道从所述风管延伸到所述第二出风口,并且所述第一引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引风通道配置成使得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的第一气流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的第二气流相交并将彼此打散。通过使用上述的出风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车辆可以扩大送风范围,显著提升送风的均匀性,并可防止直吹乘客。并可防止直吹乘客。并可防止直吹乘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出风结构、立柱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提供一种出风结构、立柱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为了给驾乘人员提供舒适的车内环境,通常会在汽车内设置通风系统,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送风换气和温度调节。通风系统包括进风口和通风口。进风口一般布置在汽车发动机舱左上角且靠近前风挡玻璃左下角的位置。这个位置是汽车的正压力区,可以保证有足够的空气进入车内,同时这个位置也相对较高,汽车废气、灰尘等污染物相对较少,也可以保证进入车厢内空气的质量。通风口(或称泄压口、换气口)一般布置在汽车后备箱的两侧,后轮拱的下方或者左右侧围上。这个位置是汽车的负压区,压力要低于汽车前部和车厢内。当汽车的通风系统开启后,风机转动,车外新鲜空气不断从进风口被抽吸进来。接着,新鲜空气顺着通风管路从布置在车厢内的出风口进入车厢。空气进入车厢后,车厢内的压力增加,使得车厢内的空气从处于负压区的通风口流出,从而形成良好的空气循环。通风系统还包括制冷装置和制热装置,以便对进入车厢内的空气进行调节。
[0003]现有技术中汽车通风系统的出风口通常布置在靠近仪表盘的位置,使得通风系统能够方便地对汽车前排的局部环境进行制热、制冷和通风换气,并能在低温环境下对前挡风玻璃进行除霜。然而,大部分低配置汽车在后排都没有设置出风口,导致通风系统出风不均匀,前后排温度存在差异,极大地降低了驾乘人员的使用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已经发展出一种布置在车辆立柱上的出风结构。例如,中国技术专利CN211281182U公开了一种具有出风结构的车辆立柱和车辆。在该车辆立柱中设有沿立柱的长度方向布置的风道,在该车辆立柱上设有立柱出风单元,以便将风道与车辆的座舱相连通,并且对应于立柱出风单元还设有可控制通断的风门组件。该出风结构能够改善汽车后排空间与前排空间出风不均的情况。但是,该出风结构通过布置在立柱上的多个出风微孔进行出风,从出风微孔吹出的风会直吹乘客且送风范围较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或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出风结构具有直吹乘客和送风范围较窄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出风结构。该出风结构包括:所述出风结构包括:风管;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配置成彼此间隔且相互平行;第一引风通道和第二引风通道,所述第一引风通道从所述风管延伸到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引风通道从所述风管延伸到所述第二出风口,并且所述第一引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引风通道配置成使得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的第一气流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的第二气流相交并将彼此打散。
[0005]在本专利技术的出风结构中,包括风管、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第一引风通道和第二引风通道。第一引风通道配置成从风管延伸到第一出风口,第二引风通道配置成从风管
延伸到第二出风口,并且第一引风通道和第二引风通道配置成使得从第一出风口流出的第一气流能够与从第二出风口流出的第二气流相交并将彼此打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配置成彼此间隔且相互平行,可以使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相互打散的作用范围更大,从而增强打散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相互平行”是指第一出风口的沿其高度(也可称为“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和第二出风口的沿其高度(也可称为“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以便提高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在出风口的高度或长度方向上共同覆盖的范围。在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共同覆盖的范围增大的情况下,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又被彼此打散,因此可以显著扩大送风范围,实现立体送风的效果,还可以避免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直吹乘客。另外,第一引风通道和第二引风通道的设置,还能够增强对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的导流作用,提高送风效率。
[0006]在上述出风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为缝隙状的开口。通过将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配置成缝隙状的开口,可以起到隐藏出风口的作用,实现隐藏式出风。
[0007]在上述出风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高宽比的范围分别为≥8。通过设置合适的高宽比,可以使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具有相对较小的宽度,以满足隐藏式出风的需要,同时可以使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具有相对较大的高度(也可称为“长度”),从而保证该出风结构具有较大的出风口面积和通风量。
[0008]在上述出风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风管包括:第一出风段和第二出风段,所述第一出风段和所述第二出风段彼此间隔且并排布置,在所述第一出风段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引风通道相配的第一出口,并且在所述第二出风段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引风通道相配的第二出口;和进风段,所述进风段通过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隔板间隔出第一进风段和第二进风段,所述第一进风段与所述第一出风段相连通,并且所述第二进风段与所述第二出风段相连通。在一个风管内设置可供第一气流流通的第一进风段和第一出风段以及可供第二气流流通的第二进风段和第二出风段,可以使风管的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从而获得更大的通风量。
[0009]在上述出风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出风段内形成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摆叶组件,所述第一摆叶组件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一摆叶和第一连杆,每个所述第一摆叶配置成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杆上且可朝向所述第一出口的方向上下摆动;并且在所述第二出风段内形成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摆叶组件,所述第二摆叶组件包括多个彼此间隔的第二摆叶和第二连杆,每个所述第二摆叶配置成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杆上且可朝向所述第二出口的方向上下摆动。通过在第一出风段内设置第一摆叶组件,在第二出风段内设置第二摆叶组件,可以扩大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在高度方向上的出风范围,进一步提高出风的均匀性。
[0010]在上述出风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进风段内设有风阀,所述风阀配置成可调节所述第一进风段和所述第二进风段内的风量。通过在进风段内设置风阀,可以方便地调节第一进风段和第二进风段内的风量,进而使从第一出风段流出的第一气流和从第二出风段流出的第二气流的风量可调节,以产生多样的搭配组合,获得更加均匀的出风效果。
[0011]为了解决或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出风结构具有直吹乘客和送风范围较窄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立柱。该立柱包括上面任一项所述的出风
结构,其中,所述出风结构布置在所述立柱内;并且所述第一出风口定位在所述立柱的第一纵向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定位在所述立柱的与所述第一纵向壁间隔开的第二纵向壁上。通过使用上面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本专利技术立柱能够显著扩大送风范围,提高送风的均匀性,并可防止气流直吹乘客。
[0012]在上述立柱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结构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配置成与所述第一纵向壁间隔开以形成所述第一引风通道,并且所述第二端部配置成与所述第二出风段相配以形成所述第二引风通道。通过设置导风板,并且将导风板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结构包括:风管;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配置成彼此间隔且相互平行;第一引风通道和第二引风通道,所述第一引风通道从所述风管延伸到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引风通道从所述风管延伸到所述第二出风口,并且所述第一引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引风通道配置成使得从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的第一气流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的第二气流相交并将彼此打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为缝隙状的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高宽比的范围分别为≥8。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包括:第一出风段和第二出风段,所述第一出风段和所述第二出风段彼此间隔且并排布置,在所述第一出风段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引风通道相配的第一出口,并且在所述第二出风段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引风通道相配的第二出口;和进风段,所述进风段通过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隔板间隔出第一进风段和第二进风段,所述第一进风段与所述第一出风段相连通,并且所述第二进风段与所述第二出风段相连通。5.一种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中,所述出风结构布置在所述立柱内;并且所述第一出风口定位在所述立柱的第一纵向壁上,所述第二出风口定位在所述立柱的与所述第一纵向壁间隔开的第二纵向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柱,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晗张浩斌王韬葛家田光明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