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LTPO(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低温多晶氧化物)作为一种低功耗的显示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相比于LTPS TFT(Low Temperature Poly
‑
Silicon TFT,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LTPO TFT(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 TFT,低温多晶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具有更低的驱动功率,并且LTPO TFT将部分晶体管转化成氧化物,漏电流更少,因此,广泛应用在诸如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显示面板中。
[0003]目前,随着柔性可折叠显示逐渐成为显示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诸如采用LTPO技术的显示面板动态弯折的过程中,由于弯折应力的影响,容易造成薄膜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漂移,而导致显示面板弯折前后亮度差异较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以及像素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基底上,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层包括:层叠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一半导体层、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半导体层;其中,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层包括位于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之间且开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第一有机间隔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所述第一凹槽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多个第一子槽和与所述第一子槽交叉设置的多个第二子槽,多个所述第一子槽和多个所述第二子槽将所述显示区划分为多个子区,每一所述子区内至少设有一所述像素驱动电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一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弯折中心线,所述第一子槽或所述第二子槽沿垂直于所述弯折中心线的方向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弯折走线区,所述第二半导体层上设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上设有第一金属层;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层包括位于所述弯折走线区内且至少穿过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第二凹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第二有机间隔层。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弯折走线区沿第一方向并列排布,所述第二有机间隔层内开设有多个第三凹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第三凹槽呈波浪型排布,且所述第三凹槽内填充有无机间隔层。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多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弯折走线区内的信号走线,每一所述信号走线下方对应设有多个所述第三凹槽,所述信号走线对应所述第三凹槽部分沿各所述第三凹槽内壁呈W型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有机间隔层与所述无机间隔层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平坦层,所述平坦层与所述无机间隔层为一体成型结构。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穿过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且所述第一有机间隔层与所述第二有机间隔层为一体成型结构。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设有一有机绝缘层,所述有机绝缘层、所述第一有机间隔层和所述第二有机间隔层为一体成型结构。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包括衬底和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的无机绝缘层,所述第一凹槽依次穿过所述无机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有机间隔层填充于所述第一凹槽内。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无机绝缘层之间的缓冲层,所述第二凹槽依次穿过所述缓冲层、无机绝缘层、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有机间隔层填充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12.如权利要求4
‑
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一有机间隔层上的扫描桥接走线,相邻且位于不同所述子区内的两所述像素驱动电路通过所述扫描桥接走线桥接。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发光器件D1,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器件发光D1,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初始化晶体管T4,用于在第一扫描信号Scan 1的控制下,向第一节点Q输入初始化信号VI;开关晶体管T2,用于在第二扫描信号Scan 2的控制下,向第二节点A输入数据信号Vdata;驱动晶体管T1,用于在第一节点Q和第二节点A电位的控制下,驱动发光器件D1发光;补偿晶体管T3,通过第一节点Q和第三节点B与驱动晶体管T1相连,用于在第三扫描信号Scan 3的控制下,补偿驱动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第二初始化晶体管T7,用于在第三扫描信号Scan 3的控制下,向发光器件阳极输入初始化信号VI;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通过第二节点A与驱动晶体管T1相连,用于在发光控制信号EM的控制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淑媛,陈建锋,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