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强云专利>正文

一种一次电路及交流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75104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一次电路及交流供电系统,其中一次电路包括:第一输电线和第二输电线,第一输电线与第二输电线的输出端均与负载电连接,用于向负载提供交流电;整流单元,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第一输电线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输电线的输出端电连接;控制开关单元,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第四连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控制开关单元用于控制第一输电线的导通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避免了交流供电系统由于漏电或短路引发的事故,提高了用户的用电安全性。提高了用户的用电安全性。提高了用户的用电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次电路及交流供电系统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交流供电
,尤其涉及一种一次电路及交流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交流供电系统引发的事故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对地漏电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设备损坏;第二类是电气火灾,主是由于线路短路或线路老化破皮,导致漏电跳弧引发火灾;可通过漏电保护开关在发生漏电时断开线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0003]但是,目前漏电保护开关采用机械式的切断方式,图1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漏电保护开关包括机械开关1,在交流供电系统发生漏电后,机械开关1断开。机械开关1的保护关断时延在 0.1S以上,导致人体触电不低于0.1S,在此时间内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而且通过漏电保护开关断开线路的方式并不能在线路发生短路时及时起到灭弧的功能,导致线路烧毁。一些厂家提出通过可控电子开关在线路发生短路或漏电时断开线路,但是在交流电气线路中只能用可控硅电子开关,由于可控硅电子开关的物理特性,可控硅电子开关只能即时开,不能实现即时关断,同样无法避免交流供电系统引发的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一次电路及交流供电系统,以避免交流电气系统由于漏电或短路引发的事故,提高用户的用电安全性。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一次电路,包括:
[0006]第一输电线和第二输电线,所述第一输电线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电线的输出端均与负载电连接,所述第一输电线与所述第二输电线用于向所述负载提供交流电;
[0007]整流单元,所述整流单元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输电线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输电线的输出端电连接;
[0008]控制开关单元,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三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四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其中,所述控制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电线的导通状态。
[0009]可选的,所述整流单元包括桥堆,所述桥堆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端的公共连接端为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端的公共连接端为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端的公共连接端为所述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端的公共连接端为所述第四连接端。
[0010]可选的,所述控制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与所
述整流单元的第三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四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
[0011]可选的,所述控制开关为绝缘栅场效应管,
[0012]所述绝缘栅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三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绝缘栅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四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绝缘栅场效应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控制信号。
[0013]可选的,所述控制开关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0014]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三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发射极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四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控制信号。
[0015]可选的,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三连接端之间串联连接一二极管,串联连接的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端电连接,串联连接的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控制开关的第一端电连接。
[0016]可选的,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一电平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所述控制开关用于在所述第一输电线或所述第二输电线发生短路时,通过接收的第一电平信号控制断开所述第一输电线与所述负载的连接;
[0017]或者,在所述第一输电线或所述第二输电线发生漏电时,通过接收的第一电平信号控制断开所述第一输电线与所述负载的连接;
[0018]或者,在所述第一输电线或所述第二输电线正常工作时,通过接收的第二电平信号控制导通所述第一输电线与所述负载的连接。
[0019]可选的,所述控制开关单元的响应时间小于等于10us。
[002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流供电系统,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一次电路,还包括电信号采集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电信号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一次电路中的电信号,所述电信号采集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与所述一次电路中的控制开关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电信号采集单元采集到的电信号控制所述控制开关单元的导通状态。
[0021]可选的,还包括电信号放大单元,所述电信号放大单元与所述电信号采集单元以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电信号放大单元用于放大所述电信号采集单元采集到的电信号,并将放大后的电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单元。
[00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一次电路及交流供电系统,其中一次电路包括:第一输电线和第二输电线,第一输电线的输出端与第二输电线的输出端均与负载电连接,第一输电线与第二输电线用于向负载提供交流电;整流单元,整流单元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整流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一输电线的输入端电连接,整流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输电线的输出端电连接;控制开关单元,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与整流单元的第三连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整流单元的第四连接端电连接;控制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其中,控制开关单元用于控制第一输电线的导通状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输电线的输入端与负载之间连接一整流单元,并通过控制开关控制整流单元的导通状态,从而可根据控制开关单元在直流电路中能及时开闭的特性,实现对第一输电线的导通状态的及时控制,进一步的实现了
避免交流供电系统由于漏电或短路引发的事故,提高了用户的用电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次电路的结构框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次电路的电路图;
[00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一次电路的电路图;
[00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流供电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一次电路,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次电路的结构框图,参考图2,电路包括:
[0030]第一输电线L和第二输电线N,第一输电线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电线和第二输电线,所述第一输电线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电线的输出端均与负载电连接,所述第一输电线与所述第二输电线用于向所述负载提供交流电;整流单元,所述整流单元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输电线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输电线的输出端电连接;控制开关单元,所述控制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三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四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其中,所述控制开关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电线的导通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单元包括桥堆,所述桥堆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端的公共连接端为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端的公共连接端为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端的公共连接端为所述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端的公共连接端为所述第四连接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三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四连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为绝缘栅场效应管,所述绝缘栅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三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绝缘栅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整流单元的第四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绝缘栅场效应管的栅极用于接收控制信号。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强云邱万才
申请(专利权)人:徐强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