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3546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包括机器人头部壳体和与机器人头部壳体连接的机器人身部壳体,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上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上还设有多个便于散热的散热孔,所述机器人身部壳体尾部转动连接有驱动机器人身部壳体进行移动的移动轮,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上设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减震组件分别与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的头部和尾部滑动连接,用来对机器人头部壳体上的显示屏进行保护防止摔倒时显示屏破裂,使用时通过减震组件的设置,可以减少机器人本体摔倒时由于震动力对显示屏产生的损伤,提高了对显示屏的保护效果,从而便于机器人本体长时间使用。机器人本体长时间使用。机器人本体长时间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是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无线技术作为一种信号传输技术,广泛应用到信息传输领域。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通过无线技术进行信息和能量的协同传输,实现设备的信号传输和设备能量充电,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0003]现有的无线携能通信机器人在进行充电时,容易受人员走动等外在因素影响,导致机器人摔倒等问题,由于机器人上通常设有便于用户观看文字信息的显示屏,摔倒时容易出现显示屏破碎的问题,影响后续使用。
[0004]针对上述问题,现在设计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包括机器人头部壳体和与机器人头部壳体连接的机器人身部壳体,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上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上还设有多个便于散热的散热孔,所述机器人身部壳体尾部转动连接有驱动机器人身部壳体进行移动的移动轮,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上设有减震组件;
[0008]所述减震组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减震组件分别与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的头部和尾部滑动连接,用来对机器人头部壳体上的显示屏进行保护防止摔倒时显示屏破裂,每个减震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延长杆和两个第二延长杆。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沿机器人头部壳体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沿机器人头部壳体中心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和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和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相互靠近的一侧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防止第一延长杆和第二延长杆从机器人头部壳体上脱落的限位杆。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之间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加固杆,两个所述第一加固杆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头部固定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之间对称设有两个第二加固杆,两个所述第二加固杆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尾部固定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和两个所述第二加固杆相互靠近的侧面之间与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和两个所述第一加固杆相互靠近的侧面之间均设有减震件。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减震件包括两个安装板和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两端与安装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机器人身部壳体上设有提高减震效果的弹性圈。
[0016]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和机器人身部壳体上分别设有安装弹性圈和减震组件用的滑槽和安装槽。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减震组件的设置,可以减少机器人本体摔倒时由于震动力对显示屏产生的损伤,提高了对显示屏的保护效果,从而便于机器人本体长时间使用。
[0019]2,本技术的减震组件通过减震弹簧的设置,可以在第一延长杆和第二延长杆移动后恢复至未移动前状态,并对震动力进行吸收,通过第一加固杆和第二加固杆的设置,可以提高机器人头部壳体的结构强度,防止机器人头部壳体受重压导致机器人头部壳体破碎的问题,提高了减震组件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中减震组件和机器人头部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中滑槽和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11,机器人头部壳体;12,显示屏;13,机器人身部壳体;14,弹性圈;15,移动轮;16,减震弹簧;17,安装板;18,第一加固杆;19,第一延长杆;20,连接杆;21,限位杆;22,第二加固杆;23,第二延长杆;24,滑槽;25,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

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包括机器人头部壳体11和与机器人头部壳体11连接的机器人身部壳体13,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上安装有显示屏12,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上还设有多个便于散热的散热孔,所述机器人身部壳体13尾部转动连接有驱动机器人身部壳体13进行移动的移动轮15,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上设有减震组件;使用时通过减震组件的设置,可以减少机器人本体摔倒时由于震动力对显示屏产生的损伤,提高了对显示屏的保护效果,从而便于机器人本体长时间使用。
[0027]所述减震组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减震组件分别与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11的头部和尾部滑动连接,用来对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上的显示屏12进行保护防止摔倒时显示屏12破裂,每个减震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延长杆19和两个第二延长杆23。
[0028]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19沿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
23沿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中心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19和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23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19和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23相互靠近的一侧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杆20,所述连接杆2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防止第一延长杆19和第二延长杆23从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上脱落的限位杆21,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0029]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19之间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加固杆18,两个所述第一加固杆18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19相互靠近的一侧头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23之间对称设有两个第二加固杆22,两个所述第二加固杆22的两端与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23相互靠近的一侧尾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加固杆和第二加固杆的设置,可以提高机器人头部壳体的结构强度,防止机器人头部壳体受重压导致机器人头部壳体破碎的问题,提高了减震组件的实用性。
[0030]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19和两个所述第二加固杆22相互靠近的侧面之间与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23和两个所述第一加固杆18相互靠近的侧面之间均设有减震件,所述减震件包括两个安装板17和减震弹簧16,所述减震弹簧16两端与安装板17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机器人本体包括机器人头部壳体(11)和与机器人头部壳体(11)连接的机器人身部壳体(13),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上安装有显示屏(12),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上还设有多个便于散热的散热孔,所述机器人身部壳体(13)尾部转动连接有驱动机器人身部壳体(13)进行移动的移动轮(15),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上设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减震组件分别与所述机器人头部壳体(11)的头部和尾部滑动连接,用来对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上的显示屏(12)进行保护防止摔倒时显示屏(12)破裂,每个减震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延长杆(19)和两个第二延长杆(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19)沿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中心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23)沿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中心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19)和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23)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无线携能通信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延长杆(19)和两个所述第二延长杆(23)相互靠近的一侧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杆(20),所述连接杆(2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防止第一延长杆(19)和第二延长杆(23)从机器人头部壳体(11)上脱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伟传许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