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2303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从下往上依次包括:金属背板隔热层、碳晶导电膜发热层、传热保温层和金属板表层。其中,金属背板隔热层的下表面与墙体表面贴合;金属背板隔热层、碳晶导电膜发热层、传热保温层和金属板表层彼此之间用抗温胶胶合在一起,组成所述碳晶导电膜发热板。该装配式发热钢制墙板的碳晶导电膜发热芯片上表面覆盖合金蜂窝芯板,芯板上下两表面为高导热面板,两面板间为具有合金蜂窝芯子,合金蜂窝芯的蜂窝腔内填充高导热填充剂,这使得碳晶发热芯片产生的热能可以快速的由合金蜂窝芯板传递到房间中,使得低温房间快速升温。使得低温房间快速升温。使得低温房间快速升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供暖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供暖系统有散热器、空调、以暖气片为代表的点式供暖系统、以发热电缆为代表的线式供暖系统,传统的供暖方式具有耗能大、占用空间大、热能利用率低等缺点。
[0003]目前,发热芯片供暖作为新型供暖方式发展起来,发热芯片是将可导电的特制油墨、金属载流条,经加工、热压后,在绝缘聚酯薄膜间制成。工作时以电热膜为发热体,将热量以辐射的形式送入空间,其综合效果优于传统的对流供暖方式。电源经导线连通芯片,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由于发热芯片为纯电阻电路,故其转换效率高,除了小部分(约1%)的电能损失外,绝大部分(约99%)的电能被转化成热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供热装置发热速度慢、热效率低,且能耗大、占用空间大。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达到在低能耗下快速发热和提高热能利用率的效果,同时节约空间。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从下往上依次包括:金属背板隔热层、碳晶导电膜发热层、传热保温层和金属板表层。其中,金属背板隔热层的下表面与墙体表面贴合;金属背板隔热层、碳晶导电膜发热层、传热保温层和金属板表层彼此之间用抗温胶胶合在一起,组成所述碳晶导电膜发热板。
[0007]本技术的创新点在于,第一,该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包括新型的具有高导热性能和高热能转换率的碳晶导电膜发热层,相比传统的采用对流供暖方式的供暖装置,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大幅提高了热能转化率和发热效果;第二,该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包括传热保温层,能够使室内热源分别均匀,从而获得更好的采暖效果;第三,该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采用隐藏式安装,将碳晶导电膜发热层和传热保温层设置在金属背板隔热层和金属板表层之间,通过逐层粘合叠压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一步减小了发热墙板的体积,同时易于拆装、提升美感;第四,该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采用钢制材料,绿色环保的同时具有防火、防震、抗撞击、防霉、防腐、稳定性强及重复使用的特性。
[0008]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在碳晶导电膜发热层与传热保温层之间还包括高导热涂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的导热性能。
[0009]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碳晶导电膜发热层的厚度范围为:28μm~35μm;传热保温层的厚度范围为:0.8cm~1.6cm;高导热涂层的厚度范围为:0.01mm~0.05mm;碳晶导电膜发热板的整体厚度范围为:1cm~2cm。
[0010]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金属背板隔热层为镀锌钢隔热板;碳晶导电膜发热层为石墨烯发热芯片;金属板表层为覆膜钢板、喷涂钢板中的一种。石墨烯发热芯片使
发热墙体的温度通过温度调控器精确控制。
[0011]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上述传热保温层从下往上依次包括:下层高导热面板、合金蜂窝芯子面板和上层高导热面板。其中,下层高导热面板、合金蜂窝芯子面板和上层高导热彼此胶合在一起。
[0012]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合金蜂窝芯子面板包括多个彼此粘合的蜂窝芯子。
[0013]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蜂窝芯子为中空结构,形成正六边形的蜂窝腔。
[0014]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蜂窝腔的孔径尺寸为6mm、12mm和26mm中的一种。
[0015]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蜂窝腔内填充有高导热填充剂。
[0016]采用上述结构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传热保温层的导热性能。
[0017]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描述,该装配式发热钢制墙板还包括电源线。电源线与碳晶导电膜发热层连接,为碳晶导电膜发热层供电,从而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001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相比传统供热系统,其发热速度高、热效率高且能耗小;
[0020]2、本技术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占用空间小且美观;
[0021]3、本技术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可精准控制温度;
[0022]4、本技术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可随意拆卸、更换、改色、可重复使用;
[0023]5、本技术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能够使室内热源分别均匀,从而获得更好的采暖效果;
[0024]6、本技术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为钢制材料,绿色环保,且防火、防震、抗撞击、防霉、防腐、稳定性强及重复使用的特性。
附图说明
[00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传热保温层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合金蜂窝芯子面板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30]1‑
金属背板隔热层,2

碳晶导电膜发热层,3

传热保温层,4

金属板表层,5

高导热涂层,6

电源线,31

下层高导热面板,32

合金蜂窝芯子面板,33

上层高导热面板,321

蜂窝芯子,3211

蜂窝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
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2]实施例:
[0033]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由从下至少依次胶合在一起的金属背板隔热层1、碳晶导电膜发热层2、传热保温层3和金属板表层4组成。其中,金属背板隔热层1的下表面通过专用挂墙龙骨和连接件与墙体表面贴合;金属背板隔热层1的上表面与碳晶导电膜发热层2的下表面,碳晶导电膜发热层2的上表面与传热保温层3的下表面,以及传热保温层3的上表面与金属板表层4的下表面均胶合在一起。四层结构组合成为本实施例中的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其厚度为1cm~2cm。
[0034]为进一步提升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的导热性能,在碳晶导电膜发热层2和传热保温层3之间还具有一层厚度为0.01mm~0.05mm的高导热涂层5,该高导热涂层5为由高导热填充剂形成的导热薄膜,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导热薄膜的厚度为0.02mm。值得补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其特征在于,从下往上依次包括:金属背板隔热层(1)、碳晶导电膜发热层(2)、传热保温层(3)和金属板表层(4);所述金属背板隔热层(1)的下表面与墙体表面贴合;所述金属背板隔热层(1)、所述碳晶导电膜发热层(2)、所述传热保温层(3)和所述金属板表层(4)彼此之间用抗温胶胶合在一起,组成所述碳晶导电膜发热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晶导电膜发热层(2)与所述传热保温层(3)之间包括高导热涂层(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晶导电膜发热层(2)的厚度范围为:28μm~35μm;所述传热保温层(3)的厚度范围为:0.8cm~1.6cm;所述高导热涂层(5)的厚度范围为:0.01mm~0.05mm;所述碳晶导电膜发热钢制墙板的整体厚度范围为:1cm~2cm。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新型发热钢制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背板隔热层(1)为镀锌钢隔热板;所述碳晶导电膜发热层(2)为石墨烯发热芯片;所述金属板表层(4)为覆膜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德成连德友连东辉罗灵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诚新兴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