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拾取装置及其致动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1985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学拾取致动器,其中寻迹和聚焦线圈装置相对于底座中心部分对称地安装,且高和低密度物镜相互对称地放置在轮鼓的中心部分以便每个透镜都位于激光束的光轴上,包括一个可移动透镜单元,和支撑部分一个含有底座和导向轴的固定单元,一个形成在固定单元上的驱动装置并且它的聚焦和寻迹线圈单元每个在轮鼓侧面产生磁场从而通过旋转轮鼓和垂直地和水平地移动轮鼓选择其中一个物镜来执行寻迹和聚焦,驱动磁铁分别放置在轮鼓上正对聚焦/寻迹线圈单元。(*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拾取装置,特别是,一种光学拾取致动器,它的寻迹线圈单元和聚焦线圈单元相互对称地安装在底座的中心部分,并且高和低密度物镜相互对称地放置在轮鼓(bobbin)的中心部分,以便每个透镜都位于激光束的光轴上。通常,用一个光学拾取器驱动高和低密度光盘(双透镜)的常规方法是由一个致动器对四线支撑的物镜加以精密控制。然而,依照以上提到的方法不可能将物镜移动到超出塑料固定件变形限度的位置,这样便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现已开发了一种改进的光学拾取致动器,见附图说明图1,现在结合附图对其进行说明。依照常规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中,在底座1的一侧有突出形成的磁轭2,具有预定的高度,互相对称,在磁轭2的内表面,分别放置了磁铁3。在底座1的中心表面,安装了中心轴4,透镜支架5插在中心轴4的较高部分。在透镜支架5的上部分,高和低密度物镜6,7相互临近,并且每个透镜6,7的中心与中心轴4保持一段预定距离。在透镜支架5的预置边缘,两对磁铁8与中心轴4对称的放置以便和磁铁3一起形成磁通路。高和低密度线圈对9a,9b分别绕在对应的磁铁对8上,在底座1的表面形成聚焦线圈单元10。现在将对具有以上常规光学拾取致动器结构的操作和缺点进行详细介绍。当电流施加到低密度线圈9b时,低密度线圈9b产生电磁场,该电磁场与磁铁3的磁场相互作用使透镜支架5沿轴4旋转一个预定角度,从而使低密度线圈9b的位置与磁铁3相对。相对应地,低密度物镜7中心的定位原则为它的光轴对应激光束的扫描线(光轴)。而且,当驱动驱动电机(未显示)以使低密光盘(未图示)旋转时,聚焦和寻迹同时执行,信息记录在低密光盘上或从低密光盘上读取信息。接下来,将解释从高密光盘上记录或读取信息的步骤。首先,当电流施加到高密度线圈9a产生电磁场时,线圈9a的电磁场和磁铁3的磁场相互作用使透镜支架5沿轴4旋转一个预定角度,对应透镜支架5的旋转,从而高密度物镜6的中心对应激光束的扫描线(光轴),然后聚焦和寻迹同时进行以从高密光盘上记录或读取信息。然而,在以上介绍的方式中操作的光学拾取致动器,高和低密度物镜6,7必须相邻地安装,高和低密度线圈对9a,9b必须设置成以便分别执行每个透镜6,7的寻迹。由于必须提供分立的聚焦线圈10,光学拾取致动器很难实现,因此其操作的可靠性很低。而且,由于高和低密度物镜6,7位于透镜支架5的预定表面,在操作中,它们的惯性平衡不相互对应,这是不利的。相应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拾取致动器,它的寻迹线圈单元和聚焦线圈单元相互对称地安装在底座的中心部分,并且高和低密度物镜相互对称地放置在轮鼓的中心部分,以便每个透镜都位于激光束的光轴上。要得到以上目的,可使用一种包括可移动透镜单元的光学拾取致动器,该单元包括用于分别读取高密度记录盘和低密度记录盘的高和低密度物镜;和一个支撑每个物镜的轮鼓,所述物镜相对于轮鼓中心部分对称设置,在轮鼓中心部分还有一个安装孔;有一个底座和导向轴的固定单元,它突起地形成于底座上并插在轮鼓的安装孔中用于引导轮鼓运动;驱动单元位于固定单元上,它的聚焦线圈和寻迹线圈单元每个都在轮鼓侧边产生磁场,以便旋转轮鼓或使其水平地和垂直地移动以选择物镜中的一个来进行寻迹和聚焦,驱动磁铁分别位于轮鼓上正对聚焦/寻迹线圈单元,聚焦/寻迹线圈单元内部的驱动磁轭和磁性弹簧磁轭执行聚焦/寻迹动作。通过下文详细的介绍和附图可更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附图仅作为示例给出并不限定于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为依照常规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透视图;图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透视图;图3A显示的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透镜单元的透视图;图3B显示的是聚焦线圈单元和寻迹线圈单元如何安装在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固定装置上的元件分解透视图;图4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元件分解透视图;图5A和5B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图,其中图5A显示的是驱动磁铁安装在与两个透镜中心点间的虚连线相对一个预定角度状态的平面图,图5B显示的是驱动磁铁与每个透镜中心点间的虚连线同轴地安装的状态平面图;图6A为寻迹线圈的绕组垂直绕线的透视图;图6B为寻迹线圈的绕组水平绕线的透视图;图6C为透镜选择线圈的绕组垂直绕线的透视图;图6D为导向磁轭和透镜选择线圈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6E为具有弯曲形状的驱动磁铁的透视图;且图6F为驱动磁铁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且图7A和7B显示的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工作状态,其中图7A显示的是高密度物镜定位在光轴上的状态平面图,图7B显示的是低密度物镜在光轴上移动的状态平面图。现在结合附图详细介绍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图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透视图,图3A显示的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可移动驱动部分的透视图,图3B显示的是聚焦线圈单元和寻迹线圈单元安装在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固定装置上的透视图,图4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部件分解透视图。在这些图中,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100包括安装了高密度物镜22和低密度物镜24的可移动透镜单元30,可移动透镜单元30安装在其上的固定单元40,以及用于驱动安装在固定单元40上可移动透镜单元30的透镜单元50。可移动透镜单元30包括一个在它的中央部分的安装孔31,一个轮鼓33,它具有位于安装孔31两侧的园柱形的透镜安装凹槽,高密度物镜22和低密度物镜24分别安装在轮鼓33的透镜安装凹槽内。固定单元40包括平板状的底座41和突起地形成在底座41的中央部分以便能插入到轮鼓33的中心孔31中的导向轴,它可引导导轮鼓33的角度运动。在底座41上表面的相对两边,矩形的第一安装垫块43对称地位于导向轴42的两侧,底座41上表面未形成第一安装垫块43的另一边,形成半园形的第二安装垫块44。透镜单元50有以下结构。驱动磁轭51和磁性弹簧磁轭52垂直地安装在每个第一安装垫块43的上表面,寻迹线圈单元53和聚焦线圈单元54分别垂直地和水平地绕在磁轭51,52的外面。在轮鼓33的两个相对两面,驱动磁铁55正对寻迹和聚焦线圈单元53,54。在第二个安装垫块44上,安装了半园形的导向磁轭56,并且,在导向磁轭56的外部,透镜选择线圈单元57垂直绕线。图5A和5B图示了本专利技术致动器的不同的实施例,其中图5A显示的是驱动磁铁安装在与两个透镜中心点的虚连线成一个预定角度的线上的状态平面图,图5B显示的是驱动磁铁与每个透镜的中心点虚连线同轴地安装的状态平面图。在这些图中,驱动磁铁55放置在轮鼓33的两侧,并与高和低密度物镜22,24中心点的虚连线成一个预定角度(图5A),或放置在与透镜中心的虚连线同轴或垂直的轮鼓33的两侧(图5)。图6A到图6F显示的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组件的透视图,其中图6A为寻迹线圈的绕组垂直绕线图,图6B为寻迹线圈的绕组水平绕线图,图6C为透镜选择线圈的绕组垂直绕线图,图6D为导向磁轭和透镜选择线圈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图6E为具有弯曲形状的驱动磁铁的透视图,图6F为驱动磁铁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寻迹线圈单元和聚焦线圈单元53,54的绕线方向并不局限于图6A和6B中的绕线方向。如果当轮鼓33旋转时导向磁轭56不与轮鼓33接触,那么磁轭可采用任意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拾取致动器,包括:一种可移动透镜单元,包括分别读取高密度记录盘的高密度物镜和读取低密度记录盘的低密度物镜,和支撑每个物镜的轮鼓,每个物镜相对于轮鼓中心部分对称设置,在轮鼓的中心部分还有一个安装孔;一种含有底座和导向轴的固定单 元,导向轴突起地位于底座上并能插在轮鼓的安装孔中用于引导轮鼓的轴向运动;和一种形成在固定单元上驱动装置,它的聚焦和寻迹线圈单元每个在轮鼓侧面产生磁场从而通过旋转轮鼓和垂直地和水平地移动轮鼓选择其中一个物镜来执行寻迹和聚焦,驱动磁铁分别放 置在轮鼓上正对聚焦和寻迹线圈单元,驱动磁轭和磁性弹簧磁轭放置在聚焦和寻迹线圈单元内部执行聚焦和寻迹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KR 1996-2-26 4664/19961.一种光学拾取致动器,包括;一种可移动透镜单元,包括分别读取高密度记录盘的高密度物镜和读取低密度记录盘的低密度物镜,和支撑每个物镜的轮鼓,每个物镜相对于轮鼓中心部分对称设置,在轮鼓的中心部分还有一个安装孔;一种含有底座和导向轴的固定单元,导向轴突起地位于底座上并能插在轮鼓的安装孔中用于引导轮鼓的轴向运动;和一种形成在固定单元上驱动装置,它的聚焦和寻迹线圈单元每个在轮鼓侧面产生磁场从而通过旋转轮鼓和垂直地和水平地移动轮鼓选择其中一个物镜来执行寻迹和聚焦,驱动磁铁分别放置在轮鼓上正对聚焦和寻迹线圈单元,驱动磁轭和磁性弹簧磁轭放置在聚焦和寻迹线圈单元内部执行聚焦和寻迹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的致动器,其中可移动透镜单元的轮鼓包括分别安装在它的侧面的驱动磁铁,位置与高和低密度物镜中心虚连线同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仁好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