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预压碟簧及摩擦阻尼器自复位钢支撑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
,涉及一种自复位钢支撑,特别涉及一种带预压碟簧及摩擦阻尼器自复位钢支撑。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普通钢支撑构件在循环加载过程中易发生整体或局部屈曲破坏,且构件屈曲后其耗能能力急剧降低。同时,普通钢支撑构件的滞回性能存有明显拉压不对称现象。
[0003]现有的防屈曲支撑通过在其外围增设约束构件的方式,克服了普通钢支撑构件受压易屈曲等不足,有效提高了支撑的整体耗能能力。然而,防屈曲支撑: (1)其破坏位置随机,如:限位卡与加劲肋末端焊缝均可能发生破坏,影响性能与设计。(2)构造形式复杂,如:钢板多次切割,易影响加工质量;外约束单元灌注砂浆,制作繁重且自重大。(3)由于普通钢支撑构件及防屈曲支撑构件均是通过自身钢材的弹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输入能量,同时两种支撑构件也因缺乏自恢复性能,使得结构在震后存有较大残余变形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0004]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产生的过大侧向变形和残余变形正是导致结构发生倒塌破坏的直接原因,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预压碟簧及摩擦阻尼器自复位钢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复位系统和摩擦耗能系统,其中:所述复位系统包括左锚固板(3
‑
1)和右锚固板(3
‑
2),穿过两锚固板设置有一个高强螺栓一(2)和若干高强螺栓二(4),其中高强螺栓一(2)穿设于两锚固板中心,各高强螺栓二(4)环绕高强螺栓一(2)设置并与高强螺栓一(2)平行,高强螺栓一(2)上位于两锚固板之间穿设有复合组合碟簧(1),复合组合碟簧(1)的两端分别锚固在左锚固板(3
‑
1)和右锚固板(3
‑
2)上,通过拧紧高强螺栓一(2)两端的螺母,挤压左锚固板(3
‑
1)、右锚固板(3
‑
2)从而对复合组合碟簧(1)施加预紧力;所述摩擦耗能系统包括左摩擦套筒和右摩擦套筒,左摩擦套筒的左端为内筒端板(7
‑
4),右端开放,右摩擦套筒的右端为外筒端板(8
‑
4),左端开放,一部分高强螺栓二(4)的左端穿过左摩擦套筒并连接于内筒端板(7
‑
4),另一部分高强螺栓二(4)的右端穿过右摩擦套筒并连接于外筒端板(8
‑
4),所述左摩擦套筒穿入右摩擦套筒或者右摩擦套筒穿入左摩擦套筒形成摩擦并以圆孔、穿入方向的长孔以及高强螺栓三(6)连接实现往复运动和限位,且组合后的左摩擦套筒和右摩擦套筒内部足以容纳复位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预压碟簧及摩擦阻尼器自复位钢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螺栓二(4)直径为22mm,分为两组,每组两根,均匀布置于高强螺栓一(2)周围,所述高强螺栓一(2)直径为50mm,所述左锚固板(3
‑
1)、右锚固板(3
‑
2)中心均设置有直径大于高强螺栓一(2)直径1~2mm的预留大孔道便于高强螺栓一(2)穿过,距大孔道一定距离的圆周上均匀布置8个直径大于高强螺栓二(4)直径2mm的孔道便于高强螺栓二(4)穿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预压碟簧及摩擦阻尼器自复位钢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组合碟簧(1)采用将两片碟簧叠合组合为一组后,由多组相同规格的叠合组合碟簧进行对合的复合组合方式,所述高强螺栓二(4)的直径小于高强螺栓一(2)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预压碟簧及摩擦阻尼器自复位钢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摩擦套筒包括垂直焊接于内筒端板(7
‑
4)右侧面的内摩擦钢板(7
‑
1)、内钢筒(7
‑
2)和内筒支撑管(7
‑
3),内摩擦钢板(7
‑
1)沿长度方向焊机于内钢筒(7
‑
2)的外侧面,内筒支撑管(7
‑
3)位于内钢筒(7
‑
2)中,长度小于内钢筒(7
‑
2)的长度,内钢筒(7
‑
2)的内径满足容纳左锚固板(3
‑
1)上的高强螺栓一(2),内筒支撑管(7
‑
3)的内径满足容纳高强螺栓一(2)的左端;所述右摩擦套筒包括垂直焊接于外筒端板(8
‑
4)左侧面的外摩擦钢板(8
‑
1)、外钢筒(8
‑
2)和外筒支撑管(8
‑
3),外摩擦钢板(8
‑
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李于晨,冯世强,马银科,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