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1062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布料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无纺布由外到内依次为外侧表层、外侧内层、中间夹层、内侧内层和内侧表层,外侧表层具有防紫外线涂层以及防霉防腐涂层,内侧表层具有防水防油防污层,外侧内层包括ES纤维和禾素纤维编织,内侧内层为离子杀菌层和炭纤维层上下两层,中间夹层为阻燃层。多层复合结构的设计全方位的提升了无纺布的杀菌能力,不仅在无纺布表面,而且在无纺布内部也存在杀菌功能,利用内外两层具有杀菌功能的无纺布进行复合,并且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菌种,通过在离子杀菌层的内层设置竹炭纤维层,实现了吸附的物质先经过杀菌再吸附,进一步提高了无纺布的杀菌效果。高了无纺布的杀菌效果。高了无纺布的杀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及其制备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布料制造
,尤其涉及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无纺布已经在医疗用品,医疗器械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应用。但是目前市场上普通的无纺布易起球,使用过程中抗静电效果不足。一般无纺布中的纤维层也不具备有效改善人体微循环,调节人体酸碱度,引导人体的静电释放,不具备明显的杀菌美肤保健效果;并且普通无纺布由于其强度不够、易起球、透气性不够、不能快速且高效吸湿,不能作为理想的布料用于医疗等高端领域。
[0003]本申请人有见于上述习知现有无纺布的不足,秉持研究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结合生产实践,利用专业科学的方法,提出一个实用的解决方案,因此提出本案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具有一种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及其制备工艺,具备抗菌、抗静电、防紫外线、防油、防水、防霉等多功能复合无纺布。
[0005]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外侧表层、内侧表层、外侧内层、内侧内层和中间夹层,无纺布由外到内依次为外侧表层、外侧内层、中间夹层、内侧内层和内侧表层,外侧表层具有防紫外线涂层以及防霉防腐层,内侧表层具有防水防油防污层,外侧内层包括ES纤维和禾素纤维编织,内侧内层为离子杀菌层和炭纤维层上下两层,中间夹层为阻燃层。
[0006]具体的,所述的外侧表层为通过喷雾方式附着于织物表面的三氮杂苯衍生物层以及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层,内侧表层在包括用于防水、防油、防污整理的含氟整理剂和纳米陶瓷粉分散液的纳米整理液中浸泡。
[0007]具体的,所述的ES纤维与禾素纤维的重量比例为8:2,内侧内层由内到外依次设有离子杀菌层和炭纤维层,中间夹层为通过阻燃纱线交织而成,所述阻燃纱线包括石墨化碳纤维和PTFE纤维,所述 PTFE纤维包覆在石墨化碳纤维外表面。
[0008]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制备工艺,所述的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制备工艺主要步骤包括:S1:制作中间夹层的石墨化碳纤维和PTFE纤维,PTFE纤维包覆在石墨化碳纤维外表面,并通过该阻燃纱线交织成中间夹层布料;S2:制作外侧内层的布料,将 8:2重量配比的ES纤维与禾素纤维相互混合,并通过双锡林双道夫梳理机将其梳理成网状纤维布料;S3:步骤S2中的外侧内层在其外表面喷涂上三氮杂苯衍生物层以及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形成外侧表层;S4:制作内侧内层的布料,离子杀菌层和炭纤维层之间通过树脂粘接来进行粘合形成内侧内层;S5:将步骤4中的内侧内层放置含氟整理剂和纳米陶瓷粉分散液的纳米整理液中浸泡,
再其外表面形成内侧表层,在将其布料平整沥干;S6:将步骤S1、S3和 S5中所得到的布料将其缝合或热合或涂胶粘合在一起,形成多功能无纺布。
[0009]进一步的,所述S5中的纳米整理液还包括交联剂、渗透剂、柠檬酸,而纳米陶瓷粉分散液包括去离子水、氧化铝、分散剂。
[0010]进一步的,所述S1中进行两次搅拌,第一次搅拌的温度为150度,时间为20min,第二次搅拌温度为80度,搅拌时间为20min。
[0011]进一步的,所述S6中对多功能无纺布进行平整烘干,并按照一定规格进行切割打包。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多层复合结构的设计全方位的提升了无纺布的杀菌能力,不仅在无纺布表面,而且在无纺布内部也存在杀菌功能,利用内外两层具有杀菌功能的无纺布进行复合,并且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菌种,通过在离子杀菌层的内层设置竹炭纤维层,实现了吸附的物质先经过杀菌再吸附,进一步提高了无纺布的杀菌效果;而且该外侧内层的无纺布中当禾素纤维含量达到20%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三项抗菌率均大于80%;外侧内层外表面通过喷涂药剂来实现布料的防紫外线、防霉防腐层等功能,针对绿色木霉、黑曲霉、球毛壳霉具有明显的效果;内侧内层则利用纳米整理液来实现防水、防油和防污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3]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
[0014]标注说明:外侧表层1、内侧表层2、外侧内层3、内侧内层4和中间夹层5。
具体实施方式
[0015]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16]请参阅图1示,系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外侧表层、内侧表层、外侧内层、内侧内层和中间夹层,无纺布由外到内依次为外侧表层、外侧内层、中间夹层、内侧内层和内侧表层,外侧表层具有防紫外线涂层以及防霉防腐层,内侧表层具有防水防油防污层,外侧内层包括ES纤维和禾素纤维编织,内侧内层为离子杀菌层和炭纤维层上下两层,中间夹层为阻燃层。
[0017]具体的,所述的外侧表层为通过喷雾方式附着于织物表面的三氮杂苯衍生物层以及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层,内侧表层在包括用于防水、防油、防污整理的含氟整理剂和纳米陶瓷粉分散液的纳米整理液中浸泡。
[0018]具体的,所述的ES纤维与禾素纤维的重量比例为8:2,内侧内层由内到外依次设有离子杀菌层和炭纤维层,中间夹层为通过阻燃纱线交织而成,所述阻燃纱线包括石墨化碳纤维和PTFE纤维,所述 PTFE纤维包覆在石墨化碳纤维外表面。
[0019]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制备工艺,所述的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制备工艺主要步骤包括:S1:制作中间夹层的石墨化碳纤维和PTFE纤维,PTFE纤维包覆在石墨化碳纤维外表面,并通过该阻燃纱线交织成中间夹层布料;S2:制作外侧内层的布料,将 8:2重量配比的ES纤维与禾素纤维相互混合,并通过双锡林双道夫梳理机将其梳理成网状纤维布料;S3:步骤S2中的外侧内层在其外表面喷涂上三氮杂苯衍生物层以及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形成外侧表层;S4:制作内侧内层的布料,离子杀菌层和炭纤维层之间通过树脂粘接来进行粘合形成内侧内层;S5:将步骤4中的内侧内层放置含氟整理剂和纳米陶瓷粉分散液的纳米整理液中浸泡,再其外表面形成内侧表层,在将其布料平整沥干;S6:将步骤S1、S3和 S5中所得到的布料将其缝合或热合或涂胶粘合在一起,形成多功能无纺布。
[0020]上述方案,所述S5中的纳米整理液还包括交联剂、渗透剂、柠檬酸,而纳米陶瓷粉分散液包括去离子水、氧化铝、分散剂,所述S1中进行两次搅拌,第一次搅拌的温度为150度,时间为20min,第二次搅拌温度为80度,搅拌时间为20min,所述S6中对多功能无纺布进行平整烘干,并按照一定规格进行切割打包。
[0021]显然,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外侧表层、内侧表层、外侧内层、内侧内层和中间夹层,无纺布由外到内依次为外侧表层、外侧内层、中间夹层、内侧内层和内侧表层,外侧表层具有防紫外线涂层以及防霉防腐涂层,内侧表层具有防水防油防污层,外侧内层包括ES纤维和禾素纤维编织,内侧内层为离子杀菌层和炭纤维层上下两层,中间夹层为阻燃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侧表层为通过喷雾方式附着于织物表面的三氮杂苯衍生物层以及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层,内侧表层在包括用于防水、防油、防污整理的含氟整理剂和纳米陶瓷粉分散液的纳米整理液中浸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ES纤维与禾素纤维的重量比例为8:2,内侧内层由内到外依次设有离子杀菌层和炭纤维层,中间夹层为通过阻燃纱线交织而成,所述阻燃纱线包括石墨化碳纤维和PTFE纤维,所述 PTFE纤维包覆在石墨化碳纤维外表面。4.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特种抗菌多功能无纺布制备工艺主要步骤包括:S1:制作中间夹层的石墨化碳纤维和PTFE纤维,PTFE纤维包覆在石墨化碳纤维外表面,并通过该阻燃纱线交织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忠吴海伦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市荣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