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975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包括双层排水管与残渣分离器,所述双层排水管包括外管与内管,所述内管包括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所述外管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所述内管的上边缘高度低于所述外管的上边缘高度,所述内管用于控制所述养殖槽的水位高度,所述上段管路的尺寸与所述下段管路的尺寸设计相同;所述残渣分离器套设在所述外管的外部,用于过滤水生甲壳类蜕壳与固态残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实现固体残渣收集并排出,及活虾防逃的双重功能,不干扰养殖槽内水生甲壳类生物的正常作息且降低活虾流失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养虾模式主要分为高位池塘养虾、温棚流水养虾、生物絮团养虾、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虾四种模式。高位池塘养虾、温棚流水养虾、生物絮团养虾模式通过往养殖槽添加藻类、菌类来调控水质,每天需要拔管排污,将含有虾壳、死虾、残饵粪便的养殖尾水排入外界环境中,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传播病害,浪费养殖用水。并且,生物絮团养虾模式需要经验非常丰富的管理者操作,一般人难以掌控,大面积推广难度极大;
[0003]趋于环境压力,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成为了虾类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同时把对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蜕壳和死虾等固体残渣快速分离出来还能防止活虾逃逸,是实现封闭式循环水对虾养殖的首要关键。
[0004]国内现有的封闭式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中,大多数对虾养殖槽仅有一个排水管路,使得残饵、粪便、死虾与蜕壳等固体残渣全部排至回水管路,增加循环水处理系统负荷以及疾病发生率,影响对虾生长与生产产量;同时也无法对排出养殖槽活虾进行回收,增加养殖过程损失。少数对虾养殖槽设置有死虾与蜕壳的分离收集装置目前,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中养殖槽同时兼顾排水、蜕壳、死虾与活虾收集分离器,同时需要实现残饵与粪便的分离收集装置尚不够完善,因此研发一种更适合循环水养虾系统中能同时兼顾死虾、虾壳与残饵粪便的分离去除还能防止活虾逃逸的装置,对于推动工厂化循环水养虾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005]其中,2019年3月12日公布的CN109452215A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循环水养虾系统中去除污物以及活虾防逃装置,这种装置适合于方形养虾池,对圆形或八角形循环水养虾池并不适用,同时该装置需要借助于布置位于方形池两侧的气推左右力将污物、死虾、虾壳向排污口集中,需要一定能耗;同时,该装置不具备虾的残饵、粪便的收集和分离,仅仅能把死虾、虾壳、活虾进行拦截分离,富含残饵粪便的水体将通过管道流入微滤机,首先将会增加固体颗粒物在养殖槽与过滤机之间管道内降解的机会,增加后续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的运行负荷;同时也会增加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滚筒机械微滤机的运行能耗与成本。其次,该装置通过拔插回水槽内的水位调节管,在水体流水缓慢的情况下,难以形成足够的压力(仅仅压差11cm)将更多的死虾、虾壳和残饵粪便进行收集分离。再次,虾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个体大小不同阶段,该装置需要定期更换养殖槽底部排污管的缝隙大小,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难以操作。
[0006]以及,传统养殖系统中的粪便、虾壳、死虾一直是养殖业者所无法处理的问题,尤其需要花费人工去捞除。所以经常造成水池污染,尤其死掉的虾体,经常使水塘中疾病产生,造成二次传染。
[0007]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地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之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能够解决现有养殖槽中粪便、虾壳、死虾等经常造成水槽污染,尤其死掉的虾体,经常使养殖槽中疾病产生,造成二次传染,以及需要花费大量人工去处理的技术问题。
[0009]本技术提供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用于放置在水生甲壳类生物的养殖槽中,包括双层排水管与残渣分离器,
[0010]所述双层排水管包括外管与内管,所述内管包括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所述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活动连接,所述外管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所述内管的上边缘高度低于所述外管的上边缘高度,所述内管用于控制所述养殖槽的水位高度,所述上段管路的尺寸与所述下段管路的尺寸设计相同;水流从所述第一进水孔流入,并沿所述内管上涌至所述内管的上沿口,再顺势漫过上沿口,经所述内管的内部向下流下至下层所述养殖槽中;
[0011]所述残渣分离器套设在所述外管的外部,用于过滤水生甲壳类蜕壳与固态残渣,所述残渣分离器包括套管、污物固定板与钻孔滤除板;
[0012]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外管的外部,所述套管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第一进水孔设置位置相对应;
[0013]所述钻孔滤除板通过所述污物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套管的外部。
[0014]优选地,所述套管外固定设置有上下两层所述钻孔滤除板。
[0015]优选地,每层所述养殖槽上方设置有防逃网,所述防逃网盖在所述养殖槽上方,所述防逃网用于在养殖过程中防止水生甲壳类生物逃跑;
[0016]所述防逃网包括左部防逃网与右部防逃网,所述左部防逃网尺寸大于所述右部防逃网,所述右部防逃网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内用于安装所述双层排水管。
[0017]优选地,所述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通过螺纹连接或牙口接头连接。
[0018]优选地,不同养殖槽中所述套管外侧底部设置的第二进水孔孔径大小不同。
[0019]优选地,所述钻孔滤除板设置为圆环状网状过滤板。
[0020]优选地,还包括衔接管、弯头与排污管,所述内管底端通过所述衔接管与所述弯头连接,所述排污管设置在所述弯头的出水口端,所述排污管中排出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净化、循环再利用。
[0021]本技术的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无需外界能耗,直接安装于双层排水管外则即可,借助循环水水流的推动作用,将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自动集中于收集装置的四周,定期取出收集装置进行清理再放置回去即可。
[0023]2、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了同时兼顾大部分水体、残饵与粪便、蜕壳与死物的收集与排放,并大大提高了残饵粪便等固体颗粒物在固液分离收集装置中的沉降率,且无能耗。
[0024]3、本技术能及时有效地分离、收集养殖槽中的残饵与粪便、蜕壳与死虾等固
体残渣颗粒物,减少了固体颗粒物在养殖槽与过滤机之间管道内降解的机会,减轻后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污水槽微粒子处理机、生化滤床、蛋白分离器等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负荷。
[0025]4、本技术具有实现固体残渣收集并排出,及活虾防逃的双重功能,不干扰养殖槽内水生甲壳类生物的正常作息且降低活虾流失率。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构思。
[0027]图1为本技术的残渣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8]图2为图1的剖视图;
[0029]图3是本技术的残渣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0]图4是图3的剖视图;
[0031]图5为养殖槽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是本技术的防逃网的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汇总:
[0034]1、养殖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放置在水生甲壳类生物的养殖槽中,包括双层排水管与残渣分离器,所述双层排水管包括外管与内管,所述内管包括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所述上段管路与下段管路活动连接,所述外管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所述内管的上边缘高度低于所述外管的上边缘高度,所述内管用于控制所述养殖槽的水位高度,所述上段管路的尺寸与所述下段管路的尺寸设计相同;水流从所述第一进水孔流入,并沿所述内管上涌至所述内管的上沿口,再顺势漫过上沿口,经所述内管的内部向下流下至下层所述养殖槽中;所述残渣分离器套设在所述外管的外部,用于过滤水生甲壳类蜕壳与固态残渣,所述残渣分离器包括套管、污物固定板与钻孔滤除板;所述套管套设在所述外管的外部,所述套管外侧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与第一进水孔设置位置相对应;所述钻孔滤除板通过所述污物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套管的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甲壳类蜕壳及固态残渣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外固定设置有上下两层所述钻孔滤除板。3.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信吴秋田柯阳华杨心宸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艾克福克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