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及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8630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及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包括形成于基坑支护上的M个限位槽、与M个限位槽数量相同的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每一个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气室嵌入限位槽内;第二气室和内支撑连接;分隔块分别与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连接,分隔块滑动的设置于限位槽内;第一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基坑支护和所述分隔块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气室内;第二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内支撑和所述分隔块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气室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将基坑支护任意形式的变形转化为内支撑的均匀轴向变形,使内支撑只受均匀分布的轴向力,提高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的安全性的技术效果。性的技术效果。性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及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坑支护
,特别涉及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及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支护和内支撑是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广泛应用于地下道路的建设、井道和建筑工地。基坑支护结构刚度较重力式挡墙较小,挠曲变形与变形方向随深度而异,土压力分布十分复杂。
[0003]目前,在现有的基坑支护技术中,通常是基坑内支撑与腰(冠)梁采取刚结的连接结构,容易使得内支撑产生弯矩、剪力等除轴向应力以外的应力,受力状态极为复杂,与设计中视其为纯受压构件不符。并且刚结的连接结构虽能保障一定强度,但其作为结构薄弱点存在着弯矩过大、剪力过大易受弯破坏、受剪破坏等风险。继而基坑支护结构容易变形,基坑支护结构任意形式的变形使得内支撑受力状态复杂,影响施工安全。
[0004]综上所述,在现有的基坑支护技术中,存在着易变形的基坑支护结构使得内支撑受力状态复杂,施工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易变形的基坑支护结构使得内支撑受力状态复杂,施工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形成于所述基坑支护上的M个限位槽,所述M是正整数;与M个所述限位槽数量相同的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每一个所述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安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和对应的所述内支撑连接;每一个所述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嵌入所述限位槽内;第二气室,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内支撑连接;分隔块,所述分隔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连接,所述分隔块滑动的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基坑支护和所述分隔块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气室内;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内支撑和所述分隔块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气室内。
[0007]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与M个所述限位槽数量相同的保护壳,每一个所述保护壳安装于所述基坑支护上,每一个所述保护壳和所述基坑支护形成对应的一个所述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开口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分隔块的直径。
[0008]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壳包括壳体和螺栓,所述壳体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基坑支护连接,所述壳体的开口端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气室的直径,且所述壳体的开口端直径小于所述分隔块的直径,所述壳体的开口端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开口端处。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多个弹簧,每一个所述弹簧的一端和所述基坑支护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和所述分隔块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多个弹簧,每一个
所述弹簧的一端和所述内支撑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和所述分隔块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气室包括:气阀,所述气阀位于所述分隔块和所述内支撑之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与M个所述限位槽数量相同的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包括:第一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和第二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所述第一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的第二气室通过导气管与所述第二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的第二气室相通。
[0012]进一步地,所述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包括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分别与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和所述内支撑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包括还包括:第一榫卯件和第二榫卯件,所述连接块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榫卯件与所述内支撑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榫卯件与所述内支撑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室的内部填充气体是惰性气体,所述第一气室的初始气压范围是2至3个标准大气压;所述第二气室的内部填充气体是惰性气体,所述第二气室的初始气压范围是2至3个标准大气压,且所述第一气室的初始气压与所述第二气室的初始气压相等。
[0015]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嵌入限位槽内;第二气室,所述第二气室和内支撑连接;分隔块,所述分隔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连接,所述分隔块滑动的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分别与基坑支护和所述分隔块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气室内;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内支撑和所述分隔块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气室内。
[0016]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通过在基坑支护上形成M个限位槽,每一个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安装于对应的一个限位槽的内部,并且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和对应的内支撑连接。每一个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中第一气室嵌入限位槽的内部,第二气室和内支撑连接,分隔块分别与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连接,分隔块滑动的设置于限位槽的内部。第一弹性组件分别与基坑支护和分隔块连接,第一弹性组件位于第一气室的内部。第二弹性组件分别与内支撑和分隔块连接,第二弹性组件位于第二气室的内部。这样当基坑支护发生任意形式变形时,则第一气室的气压会发生变化,此时分隔块在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的作用下会进行水平运动,使得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的气压重新达到平衡,实现控制内支撑不受过大的轴力。在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的气压重新达到平衡的过程中,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仅会产生水平变形,来将基坑支护任意形式的变形转化为内支撑的均匀轴向变形,使得内支撑在基坑支护任意形式变形的情况下只受均匀分布的轴向力。继而实现将基坑支护任意形式的变形转化为内支撑的均匀轴向变形,使得内支撑只受均匀分布的轴向力,能够有效抑制基坑支护变形来控制内支撑轴力,提高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的安全性。从而达到了将基坑支护任意形式的变形转化为内支撑的均匀轴向变形,使得内支撑只受均匀分布的轴向力,提高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的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一;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基坑支护1内支撑11的连接装置,通过在基坑支护1上形成M个限位槽2,每一个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安装于对应的一个限位槽2的内部,并且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和对应的内支撑11连接。每一个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中第一气室31嵌入限位槽2的内部,第二气室32和内支撑11连接,分隔块33分别与第一气室31和第二气室32连接,分隔块33滑动的设置于限位槽2的内部。第一弹性组件34分别与基坑支护1和分隔块33连接,第一弹性组件34位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形成于所述基坑支护上的M个限位槽,所述M是正整数;与M个所述限位槽数量相同的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每一个所述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安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和对应的所述内支撑连接;每一个所述自调节轴力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气室,所述第一气室嵌入所述限位槽内;第二气室,所述第二气室和所述内支撑连接;分隔块,所述分隔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连接,所述分隔块滑动的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基坑支护和所述分隔块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气室内;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分别与所述内支撑和所述分隔块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气室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与M个所述限位槽数量相同的保护壳,每一个所述保护壳安装于所述基坑支护上,每一个所述保护壳和所述基坑支护形成对应的一个所述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开口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分隔块的直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包括壳体和螺栓,所述壳体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基坑支护连接,所述壳体的开口端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气室的直径,且所述壳体的开口端直径小于所述分隔块的直径,所述壳体的开口端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开口端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基坑支护内支撑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多个弹簧,每一个所述弹簧的一端和所述基坑支护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和所述分隔块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多个弹簧,每一个所述弹簧的一端和所述内支撑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和所述分隔块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红忠张和陈锋鲁立林宇亮卢宏良郭彦荣陈海军魏来星毛康利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