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856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机构,包括,多个灌注桩,沿基坑的边沿具有虚拟的曲线路径,曲线路径包括多个向靠近基坑中心的方向凸起的单位凸曲线,多个单位凸曲线依次首尾连接,多个灌注桩沿曲线路径依次间隔布置;前端冠梁,位于同一单位凸曲线上的多个灌注桩中,距离基坑中心最近的灌注桩为前端桩,前端冠梁与多个前端桩连接;后端冠梁,位于同一单位凸曲线上的多个灌注桩中,距离基坑中心最远的灌注桩为后端桩,后端冠梁与多个后端桩连接;中间冠梁,沿曲线路径相邻的前端桩和后端桩,以及位于此前端桩与后端桩之间的各个灌注桩均与中间冠梁连接。在提升侧向抗弯能力的同时,有效控制了成本。了成本。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坑支护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围护
,特别是涉及基坑支护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土木工程建造过程中,为了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会采用基坑支护结构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进行支挡和加固,从而提升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侧向抗弯能力。对于变形要求较严格或者地质较松软的情况,需要采用支护能力较强的基坑支护结构。此时,一般会增加基坑支护结构中灌注桩桩径和长度,或者减少桩间间距。另外也可以采用双排的设置方式,增加基坑支护结构侧向抗弯能力。但是以上方式均存在造价昂贵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在提升基坑支护侧向抗变形能力时造价昂贵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坑支护机构,以有效控制成本,同时提升侧向抗弯能力。
[0004]一种基坑支护机构,包括,
[0005]多个灌注桩,沿基坑的边沿具有虚拟的曲线路径,所述曲线路径包括多个向靠近所述基坑中心的方向凸起的单位凸曲线,多个所述单位凸曲线依次首尾连接,多个所述灌注桩沿所述曲线路径依次间隔布置;
[0006]前端冠梁,位于同一所述单位凸曲线上的多个所述灌注桩中,距离所述基坑中心最近的灌注桩为前端桩,所述前端冠梁与多个所述前端桩连接;
[0007]后端冠梁,位于同一所述单位凸曲线上的多个所述灌注桩中,距离所述基坑中心最远的灌注桩为后端桩,所述后端冠梁与多个所述后端桩连接;
[0008]中间冠梁,沿所述曲线路径相邻的所述前端桩和后端桩,以及位于此前端桩与后端桩之间的各个灌注桩均与所述中间冠梁连接。
[0009]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机构,通过将多个所述灌注桩沿所述曲线路径依次间隔布置,进一步利用所述前端冠梁、后端冠梁和中间冠梁将各个所述灌注桩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位于所述单位凸曲线内侧的土体和此单位凸曲线上的各个灌注桩能够构成一个受力整体,进而整体上提升所述基坑支护机构的抗弯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所述灌注桩仍然按照单排布置,有效控制成本。综合而言,在提升侧向抗弯能力的同时,有效控制了成本。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曲线路径相邻所述灌注桩之间设有搅拌桩,且所述搅拌桩与相邻所述灌注桩之间相互部分嵌套。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灌注桩的桩径与所述搅拌桩的桩径一致;
[0012]和/或,所述灌注桩的轴向长度不小于所述搅拌桩的轴向长度;
[0013]和/或,所述灌注桩与所述搅拌桩在径向上的嵌套深度不小于150mm,且所述嵌套深度不小于所述灌注桩桩径的1/6。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后端冠梁的长度方向相邻所述后端桩之间设有搅拌
桩,且多个所述搅拌桩彼此间相互嵌套,所述后端桩与相邻的所述搅拌桩之间也相互嵌套。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平行于所述后端冠梁长度方向的方向上设有多个搅拌桩,且多个所述搅拌桩彼此间相互嵌套形成止水帷幕,在所述后端冠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止水帷幕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后端冠梁的长度,且所述止水帷幕与所述后端冠梁间隔布置,所述止水帷幕位于所述后端冠梁远离所述基坑中心的一侧。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水帷幕与所述后端冠梁之间的间距不大于所述搅拌桩的桩径;
[0017]或者,所述搅拌桩与所述后端冠梁相切;
[0018]或者,所述搅拌桩之间在径向上的嵌套深度不小于150mm,且所述嵌套深度不小于所述搅拌桩桩径的1/6。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曲线路径位于相邻所述后端桩与所述前端桩之间的灌注桩为侧边桩,所述侧边桩的桩径小于所述前端桩的桩径和/或所述后端桩的桩径。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位凸曲线与所述后端冠梁所围形状为三角形;
[0021]或者,所述单位凸曲线为以自身中点为对称点的对称曲线;
[0022]或者,所述曲线路径上所述前端桩所在位置的法向方向为第一方向,相邻所述前端桩与所述后端桩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间距为H,所述前端桩的桩径为R,H为2
×
R~4
×
R,且H不大于4m。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曲线路径与一所述前端桩相邻的两后端桩分别为左后端桩和右后端桩,所述前端桩与所述左后端桩之间的连线为侧边线,所述左后端桩与所述右后端桩之间的连线为基准线,所述侧边线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00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边线与所述基准线之间的夹角为30
°
~60
°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布置的平面图;
[0028]图2为图1所述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和各个冠梁布置的平面图;
[0029]图3为另一实施例所述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布置的平面图;
[0030]图4为图3所述实施例的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和各个冠梁布置的平面图;
[0031]图5为又一实施例所述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布置的平面图;
[0032]图6为图5所述实施例的基坑支护机构中桩基和各个冠梁布置的平面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10、基坑支护机构;11、灌注桩;111、前端桩;112、后端桩;113、侧边桩;12、前端冠梁;13、后端冠梁;14、中间冠梁;15、搅拌桩;151、止水帷幕;20、曲线路径;21、单位凸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6]如图1至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护机构10,包括,
[0037]多个灌注桩11,沿基坑的边沿具有虚拟的曲线路径20,所述曲线路径20包括多个向靠近所述基坑中心的方向凸起的单位凸曲线21,多个所述单位凸曲线21依次首尾连接,多个所述灌注桩11沿所述曲线路径20依次间隔布置;
[0038]前端冠梁12,位于同一所述单位凸曲线21上的多个所述灌注桩11中,距离所述基坑中心最近的灌注桩11为前端桩111,所述前端冠梁12与多个所述前端桩111连接;
[0039]后端冠梁13,位于同一所述单位凸曲线21上的多个所述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灌注桩,沿基坑的边沿具有虚拟的曲线路径,所述曲线路径包括多个向靠近所述基坑中心的方向凸起的单位凸曲线,多个所述单位凸曲线依次首尾连接,多个所述灌注桩沿所述曲线路径依次间隔布置;前端冠梁,位于同一所述单位凸曲线上的多个所述灌注桩中,距离所述基坑中心最近的灌注桩为前端桩,所述前端冠梁与多个所述前端桩连接;后端冠梁,位于同一所述单位凸曲线上的多个所述灌注桩中,距离所述基坑中心最远的灌注桩为后端桩,所述后端冠梁与多个所述后端桩连接;中间冠梁,沿所述曲线路径相邻的所述前端桩和后端桩,以及位于此前端桩与后端桩之间的各个灌注桩均与所述中间冠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曲线路径相邻所述灌注桩之间设有搅拌桩,且所述搅拌桩与相邻所述灌注桩之间相互部分嵌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桩的桩径与所述搅拌桩的桩径一致;和/或,所述灌注桩的轴向长度不小于所述搅拌桩的轴向长度;和/或,所述灌注桩与所述搅拌桩在径向上的嵌套深度不小于150mm,且所述嵌套深度不小于所述灌注桩桩径的1/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后端冠梁的长度方向相邻所述后端桩之间设有搅拌桩,且多个所述搅拌桩彼此间相互嵌套,所述后端桩与相邻的所述搅拌桩之间也相互嵌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后端冠梁长度方向的方向上设有多个搅拌桩,且多个所述搅拌桩彼此间相互嵌套形成止水帷幕,在所述后端冠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止水帷幕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后端冠梁的长度,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光赵松林万志勇王伟江王松帆李磊李伟科陈香波张帅李健斌梁永恒孙世永林祖锴罗永健刘志宏王渊林悦森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