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室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的传感控制的新风控制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8467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室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的传感控制的新风控制模块,包括室内温度控制单元、室内湿度控制单元、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单元;室内温度控制单元检测室内温度,通过检测数据调节新风引入效率;室内湿度控制单元检测室内湿度,通过检测数据调节新风引入效率;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单元检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通过检测数据调节新风引入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路结构简单,将三种指标检测分开,对每种检测电路进行针对调整,准确性提高,可靠度加强。可靠度加强。可靠度加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室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的传感控制的新风控制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教学实验板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基于室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的传感控制的新风控制模块,将三种指标检测分开,对每种检测电路进行针对调整,准确性提高,可靠度加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空气质量问题出现了严重的污染,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家里空气的清新,现在很多业主都会给家里买空气净化器,但是除了空气净化器之外,还可以选择新风净化系统。
[0003]新风净化系统,是一种新型室内通风换气设备,它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式空气处理系统,属于开放式的循环系统。新风系统能够满足室内换气需求,在不开窗的情况下,引入新鲜空气,在送入空气的过程中,净化、过滤空气中的污染与细菌。以防室外的灰尘、雾霾入侵室内。
[0004]新风系统通过不断排气送风来清洁室内空气,夏季同时使用空调时会对室内冷气造成一定损耗,冬季亦然。通过传感器对温度调节进行选择,然而多个电路连接会造成电路复杂,使得难以进行精细化的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室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的传感控制的新风控制模块,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基于室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的传感控制的新风控制模块,包括室内温度控制单元、室内湿度控制单元、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单元;
[0008]室内温度控制单元包括热敏电阻RT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位器RV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 D3、二极管D4、二极管D5、集成电路U1、双向可控硅U2、运算放大器 U3:A、稳压电路U4和运算放大器U5:A;
[0009]所述热敏电阻RT1的一端接电源电压,所述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运算放大器U3:A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位器RV1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V1的第1引脚与所述电位器RV1的第3引脚均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3:A的第3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稳压电路 U4的第3引脚、所述稳压电路U4的第1引脚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源电压,所述稳压电路U4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3:A的第1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 R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5:A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5:A的第2引脚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
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和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6 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接电源电压,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1引脚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一端和所述双向可控硅U2的T1极均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5引脚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7引脚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4引脚分别与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8引脚、所述电容 C3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均接电源电压,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3引脚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双向可控硅U2的G极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U2的T2极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均接温度检测信号,所述电阻R8 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
[0010]室内湿度控制单元包括湿度传感器U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 R18、电位器RV2、电位器RV3、运算放大器U5:B、运算放大器U5:C、运算放大器U5:D、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集成电路U6和双向可控硅U7;
[0011]所述湿度传感器U8的第1引脚接电源电压,所述湿度传感器U8的第 3引脚接地,所述湿度传感器U8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5:B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5:B的第6引脚分别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5:B的第7引脚、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5:C的第10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5:C的第9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3 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5:D的第14 引脚、所述运算放大器U5:D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5:D的第12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电位器RV2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位器RV2的第1引脚与所述电位器 RV2的第3引脚均接电源电压,所述运算放大器U5:C的第8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和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接电源电压,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接地,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所述集成电路U6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6的第1引脚与所述电容 C7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6的第5引脚分别与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位器RV3 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V3的第1引脚接电源电压,所述电位器 RV3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6的第6引脚与所述集成电路U6的第7引脚、所述电阻R17的一端和所述电容C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接电源电压,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6的第4引脚与所述集成电路U6的第8引脚、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所述电容C9的一端均接电源电压,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与所述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6的第3引脚与所述电阻 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与所述双向可控硅U7的G极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U7的T2极接地,所述双向可控硅U7的T1极接湿度检测信号;
[0012]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单元包括气敏传感器U9、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
电阻R23、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位器RV4、电位器RV5、电容C10、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运算放大器U10:A、运算放大器U10:B、运算放大器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室内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的传感控制的新风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温度控制单元、室内湿度控制单元、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单元;室内温度控制单元包括热敏电阻RT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位器RV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集成电路U1、双向可控硅U2、运算放大器U3:A、稳压电路U4和运算放大器U5:A;所述热敏电阻RT1的一端接电源电压,所述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一端和所述运算放大器U3:A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位器RV1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V1的第1引脚与所述电位器RV1的第3引脚均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3:A的第3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稳压电路U4的第3引脚、所述稳压电路U4的第1引脚和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源电压,所述稳压电路U4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3:A的第1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5:A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5:A的第2引脚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和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接电源电压,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1引脚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一端和所述双向可控硅U2的T1极均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5引脚与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7引脚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4引脚分别与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8引脚、所述电容C3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均接地,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容C4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均接电源电压,所述集成电路U1的第3引脚与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双向可控硅U2的G极连接,所述双向可控硅U2的T2极与所述电容C5的一端均接温度检测信号,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室内湿度控制单元包括湿度传感器U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位器RV2、电位器RV3、运算放大器U5:B、运算放大器U5:C、运算放大器U5:D、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集成电路U6和双向可控硅U7;所述湿度传感器U8的第1引脚接电源电压,所述湿度传感器U8的第3引脚接地,所述湿度传感器U8的第2引脚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5:B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5:B的第6引脚分别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5:B的第7引脚、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所述运算放大器U5:C的第10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5:C的第9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5:D的第14引脚、所述运算放大器U5:D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5:D的第12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电位器RV2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位器RV2的第1引脚与所述电位器RV2的第3引脚均接电源电压,所述运算放大器U5:C的第8引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7的
负极和所述电阻R15的一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接电源电压,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接地,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6的一端、所述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家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同樾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