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7104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包括第一导洞、第二导洞,以及中岩墙;第二导洞与第一导洞水平间隔设置,第二导洞的开挖深度小于或大于第一导洞的开挖深度;中岩墙上开设有泄水通道,泄水通道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在第二导洞的开挖深度小于第一导洞的开挖深度时,出水端与第一导洞的已开挖段连通,进水端倾斜延伸至位于第二导洞的未开挖段后方的积水段;在第二导洞的开挖深度大于第一导洞的开挖深度时,出水端与第二导洞的已开挖段连通,进水端倾斜延伸至位于第一导洞的未开挖段后方的积水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能够提高掘进前方出现的溶腔的排水效率,降低其对施工进度的影响。降低其对施工进度的影响。降低其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施工建设
,具体涉及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山体隧道施工时,在导洞掌子面前探时经常能够发现掘进前方出现溶腔,目前对于这种情况通常采用在掌子面上钻取排水孔,通过排水孔将溶腔内的积水排空后方可继续进行掘进作业,否则容易发生涌水、突泥风险,但是这种排水方式由于需要将水流通过导洞的开挖段向导洞外排放,因此需要将正在施工的导洞内的设备转移,并在导洞开挖段设置排水渠道,工作量大且浪费时间,且由于掌子面不宜钻取过大的排水孔,因此排水效率低,从而会进一步占用大量施工时间,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旨在提高施工前方出现溶腔时的积水排放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包括第一导洞、第二导洞,以及中岩墙;其中,第二导洞与第一导洞水平间隔设置,第二导洞的开挖深度小于或大于第一导洞的开挖深度;中岩墙位于第一导洞和第二导洞之间,中岩墙的两侧壁分别为第一导洞和第二导洞相互靠近的洞壁,中岩墙上开设有泄水通道,泄水通道沿倾斜于第一导洞或第二导洞的轴向的方向贯穿中岩墙;泄水通道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在第二导洞的开挖深度小于第一导洞的开挖深度时,出水端与第一导洞的已开挖段连通,进水端倾斜延伸至位于第二导洞的未开挖段后方的积水段;在第二导洞的开挖深度大于第一导洞的开挖深度时,出水端与第二导洞的已开挖段连通,进水端倾斜延伸至位于第一导洞的未开挖段后方的积水段。
[000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泄水通道由进水端至出水端具有1~3
°
的出水坡度。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洞或第二导洞位于泄水通道的出水端的位置设有缓冲墙。
[0007]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墙的一端沿泄水通道的延伸方向与中岩墙的侧壁抵接,另一端圆弧弯折并沿中岩墙的轴向朝向第一导洞或第二导洞的口部延伸。
[0008]示例性的,缓冲墙包括用于埋设于第一导洞或第二导洞的地面下方的基础部,以及与基础部一体浇筑成型的挡水部,挡水部与基础部倒T型或L型结构。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泄水通道的两端外围均嵌装支护有管棚结构。
[0010]一些实施例中,泄水通道靠近其进水端的内壁上设有外扩槽,外扩槽沿泄水通道的延伸方向的宽度大于管棚结构的长度。
[0011]示例性的,管棚结构包括沿泄水通道的周向间隔分布于进水端和出水端外围的多根棚管。
[0012]举例说明,棚管包括无缝钢管、钢筋笼,以及填充水泥;其中,无缝钢管的一端通过
加筋箍板封堵,另一端成尖锥型封闭结构,无缝钢管的周壁沿其轴向间隔设有多组适于水泥砂浆通过的灌浆孔;钢筋笼沿无缝钢管的轴向穿设于无缝钢管内部;填充水泥通过各组灌浆孔灌入无缝钢管内的水泥砂浆凝结而成。
[0013]示例性的,钢筋笼包括多个沿无缝钢管的轴向间隔分布的固定环和沿固定环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多根加强筋;其中,多根加强筋分别与各个固定环的外周壁焊接固定。
[00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第一导洞和第二导洞交替掘进施工,在掘进前方遇到积水段时,通过在中岩墙上开设泄水通道,将开挖深度较小的第一导洞或第二导洞的未开挖段后方的积水通过泄水通道排入开挖深度较大的第二导洞或第一导洞内,从而实现将处于施工状态的第一导洞或第二导洞后方的积水排入非施工状态的第二导洞或第一导洞内进行排放,无需转移施工设备和另外设置排水渠道,从而能够减少工作量,节约施工时间,且在中岩墙上能够开设横断面积较大的泄水通道,相对于在导洞掌子面钻取排水孔的方式能够提高积水的排放效率,降低排水等待时间,减小施工前方出现溶腔时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缓冲墙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泄水通道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泄水通道的轴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棚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钢筋笼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0、第一导洞;11、已开挖段;12、未开挖段;13、积水段;20、第二导洞;30、中岩墙;40、泄水通道;401、出水端;402、进水端;403、外扩槽;41、管棚结构;411、棚管;4111、无缝钢管;4112、钢筋笼;4113、填充水泥;4114、固定环;4115、加强筋;4116、加筋箍板;50、缓冲墙;51、基础部;52、挡水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请参阅图1,现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进行说明。所述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包括第一导洞10、第二导洞20,以及中岩墙30;其中,第二导洞20与第一导洞10水平间隔设置,第二导洞20的开挖深度小于或大于第一导洞10的开挖深度;中岩墙30位于第一导洞10和第二导洞20之间,中岩墙30的两侧壁分别为第一导洞10和第二导洞20相互靠近的洞壁,中岩墙30上开设有泄水通道40,泄水通道40沿倾斜于第一导洞10或第二导洞20的轴向的方向贯穿中岩墙30;泄水通道40具有进水端402和出水端401,在第二导洞20的开挖深度小于第一导洞10的开挖深度时,出水端401与第一导洞10的已开挖段11连通,进水端402倾斜延伸至位于第二导洞20的未开挖段12后方的积水段13;在第二导洞20的开挖深度大于第一导洞10的开挖深度时,出水端401与第二导洞20的已开挖段11连通,进水端
402倾斜延伸至位于第一导洞10的未开挖段12后方的积水段13。
[002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洞10和第二导洞20为交替掘进的两条平行导洞,在此“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实际施工中也经常将并行的两条导洞称作“左导洞”、“右导洞”。中岩墙30为两条上下行隧道或导洞之间的岩石夹层,作为工程术语,在此不再解释。
[0025]另外,应当理解,在此第一导洞10和第二导洞20为交替掘进开挖施工,也就是说,在第一导洞10的开挖深度大于第二导洞20的开挖深度,且开挖前方出现溶腔时(溶腔通常会同时出现在第一导洞10和第二导洞20的开挖前方),掘进设备转移至开挖深度较小的导洞内,并通过泄水通道40将开挖深度较小的导洞前方(即未开挖段12的后方)出现的积水段13与开挖深度较大的导洞连通,在积水排放完毕后进行掘进施工,那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洞;第二导洞,与所述第一导洞水平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洞的开挖深度小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导洞的开挖深度;中岩墙,位于所述第一导洞和所述第二导洞之间,所述中岩墙的两侧壁分别为所述第一导洞和所述第二导洞相互靠近的洞壁,所述中岩墙上开设有泄水通道,所述泄水通道沿倾斜于所述第一导洞或所述第二导洞的轴向的方向贯穿所述中岩墙;其中,所述泄水通道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在所述第二导洞的开挖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导洞的开挖深度时,所述出水端与所述第一导洞的已开挖段连通,所述进水端倾斜延伸至位于所述第二导洞的未开挖段后方的积水段;在所述第二导洞的开挖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导洞的开挖深度时,所述出水端与所述第二导洞的已开挖段连通,所述进水端倾斜延伸至位于所述第一导洞的未开挖段后方的积水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通道由所述进水端至所述出水端具有1~3
°
的出水坡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洞或所述第二导洞位于所述泄水通道的出水端的位置设有缓冲墙。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施工导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墙的一端沿所述泄水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中岩墙的侧壁抵接,另一端圆弧弯折并沿所述中岩墙的轴向朝向所述第一导洞或所述第二导洞的口部延伸。5.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剑王群伟李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