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清理的发动机用油底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6647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清理的发动机用油底壳,包括:油底壳壳体、透明柱栓和排油螺栓,其中:油底壳壳体由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两部分组成,第二油腔低于第一油腔,且第二油腔的腔底设有坡形导流面,且坡形导流面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孔,排油孔与中空的漏斗形凸起内部连通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腔底分别开设有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透明柱栓密封穿插连接于油底壳壳体一端的壳壁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油底壳壳体的油腔设置成两个相互连通的油腔,并且第二油腔低于第一油腔设置,使得在对发动机进行清理维护时,油底壳内的油在导流槽的导流作用下,可以快速流入第二油腔内,并通过排油口流出,方便对发动机的维护。方便对发动机的维护。方便对发动机的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清理的发动机用油底壳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配件
,具体为一种便于清理的发动机用油底壳。

技术介绍

[0002]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
[0003]而目前现有的发动机油底壳在进行清理时,由于油底壳通常为平底式结构,润滑油很难从油底壳内排出,导致油底壳的清洗较为费时费力,增加了人员对发动机日常维护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清理的发动机用油底壳,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现有发动机用油底壳不便于清理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清理的发动机用油底壳,包括:
[0006]油底壳壳体,所述油底壳壳体由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两部分组成,所述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腔底分别开设有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
[0007]透明柱栓,所述透明柱栓密封穿插连接于油底壳壳体一端的壳壁底部,且透明柱栓与第二油腔内部连通;
[0008]排油螺栓,所述排油螺栓螺纹连接于油底壳壳体一端底部的漏斗形凸起处。
[0009]为了使得利用坡形导流面对第二油腔内的润滑油进行导流,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第二油腔低于第一油腔,且第二油腔的腔底设有坡形导流面。
[0010]为了使得油腔内的油快速从排油孔排出,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坡形导流面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孔,所述排油孔与中空的漏斗形凸起内部连通。
[0011]为了使得油底壳与发动机壳进行安装,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油底壳壳体的壳口处设有折沿边,所述折沿边的表面开有多个第一固定孔。
[0012]为了使得增加油底壳的密封性,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折沿边的顶部开槽内嵌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孔。
[0013]为了使得进一步增加油底壳的密封性,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折沿边的底部开槽内嵌设有缓冲垫,所述密封垫和缓冲垫均由氟橡胶材质制成。
[0014]为了使得增加油底壳安装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缓冲垫的底部设有套设于油底壳壳体底部的固定圈环,所述固定圈环的尺寸与缓冲垫的尺寸相适配。
[0015]为了使得便于观察油腔内部排油情况,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所述透明柱栓的内部嵌设有透镜镜片。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通过锁紧连接机构设有的框体,利用框体设置的第一卡口可以与前壳体的卡爪进行快速卡合连接,实现前壳体与后壳体的快速安装扣合,通过转动内六角螺杆螺母带动旋转柱进行旋转动,利用第二卡口的转动抵住卡爪,使得卡爪可以从第一卡口内脱离,实现前壳体与后壳体的快速拆卸,方便人员日常对后壳体内部安装零部件的维护和检修;
[0018]2)框体与后壳体壳口之间设有的空隙,使得卡爪可以穿过空隙快速卡入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内,确保前壳体和后壳体可以与严丝合缝的扣接,提高壁挂炉外壳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透明柱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拆分示意图。
[0023]图中:1、油底壳壳体;11、第一油腔;111、第一导流槽;12、第二油腔;121、坡形导流面;122、第二导流槽;123、排油孔;13、折沿边;131、第一固定孔;14、缓冲垫;2、密封垫;21、第二固定孔;3、透明柱栓;4、排油螺栓;41、漏斗形凸起;5、固定圈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清理的发动机用油底壳,包括:油底壳壳体1、透明柱栓3和排油螺栓4,其中:油底壳壳体1由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两部分组成,第二油腔12低于第一油腔11,且第二油腔12的腔底设有坡形导流面121,且坡形导流面121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孔123,排油孔123与中空的漏斗形凸起41内部连通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的腔底分别开设有第一导流槽111和第二导流槽122,透明柱栓3密封穿插连接于油底壳壳体1一端的壳壁底部,且透明柱栓3与第二油腔12内部连通,透明柱栓3的内部还嵌设有透镜镜片,排油螺栓4螺纹连接于油底壳壳体1一端底部的漏斗形凸起41处,油底壳壳体1的壳口处设有折沿边13,折沿边13的表面开有多个第一固定孔131,折沿边13的顶部开槽内嵌设有密封垫2,密封垫2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固定孔21。
[0027]具体的,在需要对油底壳进行清洁维护时,可以首先打开排油螺栓4,对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内的润滑油进行排放,利用手电筒照射透明柱栓3,通过透明柱栓3结合透镜镜片可以直观的对油腔内部润滑油排放情况进行观察,由于第二油腔12低于第一油腔11设置,使得第一油腔11内润滑油在第一导流槽111的导流作用下顺畅进入第二油腔12内部,并通过第二油腔12设置坡形导流面121结合第二导流槽122可以使得润滑油最终通过排油口排出,然后拆卸下折沿边13与发动机机壳安装的螺栓,使得油底壳可以顺利拆卸下来,然后只需要简单的对油腔内剩余的少量油污进行清洁即可,方便人员对油底壳的日常清洁维
护。
[0028]实施例2
[0029]请参阅图4,较于实施例1,其中折沿边13的底部开槽内嵌设有缓冲垫14,缓冲垫14的底部设有套设于油底壳壳体1底部的固定圈环5,固定圈环5的尺寸与缓冲垫14的尺寸相适配。
[0030]具体的,在对油底壳进行安装时,可以首先在中折沿边13的顶部开槽内嵌装密封垫2,折沿边13的底部开槽内嵌装缓冲垫14,然后再在油底壳壳体1的外部套上固定圈环5,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固定圈环5设置的固定孔少于第一固定孔131和第二固定孔21的孔数,但是固定圈环5的尺寸与折沿边13、密封垫2和缓冲垫14的尺寸相适配,继而在对油底壳与发动机机壳进行安装时,只需要通过少量的螺杆穿过第一固定孔131和第二固定孔21便可以将固定圈环5与折沿边13和发动机机壳进行固定,设置的密封垫2和缓冲垫14可以防止润滑油发生渗漏,在进行油底壳维护时,只需要固定圈环5的固定螺杆进行拆卸,便可以快速将油底壳与发动机机壳进行拆卸,进一步方便人员对油底壳的清理维护;密封垫2和缓冲垫14均由氟橡胶材质制成,在保证密封垫2和缓冲垫14密封性的同时,增加密封垫2和缓冲垫14的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清理的发动机用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底壳壳体(1),所述油底壳壳体(1)由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两部分组成,所述第一油腔(11)和第二油腔(12)的腔底分别开设有第一导流槽(111)和第二导流槽(122);透明柱栓(3),所述透明柱栓(3)密封穿插连接于油底壳壳体(1)一端的壳壁底部,且透明柱栓(3)与第二油腔(12)内部连通;排油螺栓(4),所述排油螺栓(4)螺纹连接于油底壳壳体(1)一端底部的漏斗形凸起(41)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清理的发动机用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腔(12)低于第一油腔(11),且第二油腔(12)的腔底设有坡形导流面(1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清理的发动机用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形导流面(121)的底部开设有排油孔(123),所述排油孔(123)与中空的漏斗形凸起(41)内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寅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维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