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66638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反应单元和曝气系统;所述集水池的前端与市政雨水管道连通,后端通过管道与反应单元连通;所述反应单元的后端与曝气系统连通;所述反应单元包括箱体和位于箱体内的循环管式装置,循环管式装置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所述的曝气系统包括一回流管和设置在回流管上的气液混合泵;所述回流管设置在反应单元后端的排水管道上。该处理系统采用螺旋管式载体装置,将生物载体固定其内,使得填料在装置内均衡移动,悬浮填料具有好氧和厌氧代谢活性,雨水与载体充分接触,能高效实现脱氮除磷,降解有机物。降解有机物。降解有机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雨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河流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环境资源,其作用无可替代。作为河流组成的基本元素——水,是城市河流景观生态是否良好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加大,经污染的雨水进入河道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0003]城市雨水在降落过程中,携带了一定浓度的溶解性气体、悬浮物及溶解性固体等,并且在形成径流过程中受到屋面材料、道路路面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水质变差。道路雨水和屋面雨水经弃流管进入市政管网的检查井,市政雨水直接进入市政管网的检查井,经城市排水管网最终汇入受纳水体,将会对水体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因而必须对市政雨水进行收集、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能够对市政雨水进行深度处理,达标排放。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反应单元和曝气系统;所述集水池的前端与市政雨水管道连通,后端通过管道与反应单元连通;所述反应单元的后端与曝气系统连通;
[0007]所述反应单元包括箱体和位于箱体内的循环管式装置,循环管式装置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
[0008]具体地,所述反应单元的箱体顶部设有反应单元进水口,底部设有反应单元出水口,所述反应单元进水口通过管道与集水池相连,管道上设有蠕动泵;所述出水口与曝气系统连通。反应单元包括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出水循环+曝气模式,一种是排水模式。出水循环+曝气模式是指在连续进水情况下,蠕动泵与气液混合泵处于工作状态。排水模式是指当反应单元不进水情况下,关闭气液混合泵,排放出水。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持续进水状态下,反应单元处于循环处理模式,出水经气液混合泵的循环,一方面对出水进行多次生化处理,一方面为反应单元提供充足的氧气;当停止进水,关闭气液混合泵,将经生化处理后的雨水达标排放。两种工作模式相互配合,实现了高效便捷、节能环保的雨水处理系统。
[0010]具体地,所述的曝气系统包括一回流管和设置在回流管上的气液混合泵;所述回流管设置在反应单元后端的排水管道上。
[0011]具体地,所述的循环管式装置由PVC管构成,呈螺旋状设置在箱体内部,两端的端口处设有网盖。一方面能节省占地面积,管式装置能有效控制曝气量,提高氧利用率,另一
方面解决了生物载体堆积问题,使得生物载体能够在管式装置内均匀分布,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
[0012]具体地,所述的微生物载体选用高密度聚乙烯填料,填充率20%

50%。反应单元构成了循环移动载体生物膜反应器,雨水连续流过聚乙烯填料载体后,在载体上形成生物膜,微生物在生物膜上大量繁殖生长的同时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从而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0013]具体地,所述的集水池的顶部设有集水池进水口,底部设有集水池出水口,集水池进水口与前端的市政雨水管道连通,并并设有阀门;所述集水池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后端的反应单元连通。集水池与市政雨水管道直接连通,雨水重力汇流方式有两种:屋面、阳台

雨落管

雨水井

雨水管道

集水池;或者路面

雨水口

雨水管道

集水池。
[0014]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雨水处理系统采用螺旋管式载体装置,将生物载体固定其内,使得填料在装置内均衡移动,悬浮填料具有好氧和厌氧代谢活性,雨水与载体充分接触,能高效实现脱氮除磷,降解有机物。该系统整体设备结构简单,效果可靠,节能环保,维护方便,适用于控制城市的雨水末端污染,降低雨水对河流水质的污染程度,有利于恢复河道生态系统。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0017]图1是该雨水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该循环管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0020]1、市政雨水管道;2、集水池进水口;3、集水池;4、集水池出水口;5、蠕动泵;6、反应单元进水口;7、反应单元;8、循环管式装置;9、反应单元出水口;10、气液混合泵;11、网盖;12、微生物载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
[0022]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3]如图1所示,该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包括集水池3、反应单元7和曝气系统;所述集水池3的前端与市政雨水管道1连通,后端通过管道与反应单元7连通;所述反应单元7的后端与曝气系统连通。
[0024]其中,集水池3的顶部设有集水池进水口2,底部设有集水池出水口4,集水池进水
口2与前端的市政雨水管道1连通,并并设有阀门;所述集水池出水口4通过管道与后端的反应单元7连通。集水池与市政雨水管道直接连通,雨水重力汇流方式有两种:屋面、阳台

雨落管

雨水井

雨水管道

集水池;或者路面

雨水口

雨水管道

集水池。
[0025]反应单元7包括箱体和位于箱体内的循环管式装置8,循环管式装置8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12。反应单元7的箱体顶部设有反应单元进水口6,底部设有反应单元出水口9,所述反应单元进水口6通过管道与集水池3相连,管道上设有蠕动泵5;所述出水口9与曝气系统连通。曝气系统包括一回流管和设置在回流管上的气液混合泵10;所述回流管设置在反应单元7后端的排水管道上。
[0026]反应单元包括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出水循环+曝气模式

,一种是排水模式

。出水循环+曝气模式是指在连续进水情况下,蠕动泵与气液混合泵处于工作状态。排水模式是指当反应单元不进水情况下,关闭气液混合泵,排放出水。循环管式装置8由PVC管构成,呈螺旋状设置在箱体内部,两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池(3)、反应单元(7)和曝气系统;所述集水池(3)的前端与市政雨水管道(1)连通,后端通过管道与反应单元(7)连通;所述反应单元(7)的后端与曝气系统连通;所述反应单元(7)包括箱体和位于箱体内的循环管式装置(8),循环管式装置(8)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单元(7)的箱体顶部设有反应单元进水口(6),底部设有反应单元出水口(9),所述反应单元进水口(6)通过管道与集水池(3)相连,管道上设有蠕动泵(5);所述出水口(9)与曝气系统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的循环管式生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系统包括一回流管和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桂文朱杰严和婷甘诚刘庆国赵南邹亚男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源创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