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6587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包含:一基座、至少一散热单元;所述基座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基座的第二侧面延伸至少一延伸端,所述散热单元设于该基座上方并与该基座间具有一间隙;由该延伸端提供该散热单元水平及垂直方向进行限位或固定,并由该不同结构的散热单元提供复数种散热特性,进以提升整体散热效能。散热效能。散热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结构,尤指一种通过分层间隔置或架设方式设置不同种类的散热鳍片以增加散热效果的散热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散热器是一种增加热传导后的散热面积的散热元件,并通过复数散热鳍片与空气接触后产生热交换,进而将热量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外扩散以达到解热的目的。
[0003]针对不同发热源也将会选择设置不同大小或不同种类的散热器,当发热源功率较大时,会视空间大小选择适当大小面积的散热器来进行散热,而现有一般散热器分为有铝挤型散热鳍片或扣接堆叠式散热鳍片构成,但这些所述散热器的每一散热鳍片彼此之间隔距离和高度是固定一致,使得通过每一散热鳍片的上方和下方及间距的气流会被限制是一样,所以当现有该散热器贴触在一发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晶片)以导出热能,并凭借其上散热鳍片将热能向外散出时,使吹拂于散热鳍片的上、下方气流流量被限制是一样,进而带走热能相对也有限。
[0004]而随着电子元件的瓦数及效能提高,使得必须通过增加现有散热器的散热鳍片的数量与增高散热鳍片来增加散热面积,但在电子装置内的有限空间下,若增加散热鳍片的数量越多则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的间距会越夹窄(即两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的间距会缩小),如此会使流过散热鳍片的气流受到的阻力较大,且进入散热鳍片间距内的风量也会大大减少,以导致散热效率不佳。若是将散热鳍片增高的话,因每一散热鳍片的厚度很薄容易造成变形,若将每一散热鳍片的厚度增厚时,会使散热鳍片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散热面积减少的问题。
[0005]因此有业者为了能增加散热效率,通过使用两个各自独立的散热器以双层相互直接堆叠或搭接设置的方式进行组合以得到更多的散热效率,但这又产生其他问题,因一散热器系直接抵压在另一散热器设置散热鳍片的部位,因叠设于上方散热器具有重量,故仍然会令设置在下方散热器的散热鳍片受到叠设在上方的散热器重量压置后产生变形,则散热鳍片结构强度问题仍然未被解决。
[0006]再者,单一鳍片态样设置仅能提供单一类型的解热效能,多数的发热源设置于相对散热器之中央位置处,而一般仅具有单一态样散热鳍片的散热器无论是外围处或中央处都提供相同的散热面积进行解热及热传导,且由于单一态样的鳍片态样,令各鳍片间的间距相同,而通过的散热气流流长也会相同,则散热气流并无法针对某些较热的区域提供更多的散热,故容易产生热量集中及积热等问题,
[0007]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散热器的缺失则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首要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8]爰此,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通过以分组层状堆叠提供多种散热特性的散热鳍片组,以提供多重的散热效能。
[0009]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0010]一基座,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基座的第二侧面对应延伸至少一延伸端;
[0011]至少一散热单元,由该延伸端提供该散热单元水平及垂直方向进行限位或固定,所述散热单元设于该基座上方并与该基座间具有一间隙。
[0012]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所述散热单元组由复数散热鳍片相互间隔排列并通过相互搭接或卡扣结合。
[0013]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该至少一延伸端具有一第一延伸端、一第二延伸端、一第三延伸端及一第四延伸端,所述第一延伸端、第二延伸端、第三延伸端、第四延伸端分别设于该基座的四个角落。
[0014]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该至少一延伸端向上延伸的部分与该基座之间具有一支撑部,该支撑部能够作为固定或承载该散热鳍片组使用。
[0015]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该散热单元由一第一散热鳍片组及一第二散热鳍片组所组成,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通过该至少一延伸端上、下叠层设置并固定,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所组成,并所该复数第一散热鳍片具有一第一厚度,该复数第一散热鳍片间具有一第一间距,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二散热鳍片所组成,并所该复数第二散热鳍片具有一第二厚度,该复数第二散热鳍片间具有一第二间距,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或小于该第二厚度,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或小于该第二间距,该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垂直方向彼此之间具有一间隙。
[0016]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该复数第一散热鳍片与该复数第二散热鳍片形状相同或相异。
[0017]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该复数第一散热鳍片与该复数第二散热鳍片高度相同或相异。
[0018]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所述延伸端由该机座的第二侧面的周沿或四个角落或中央处垂直延伸所构型。
[001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所述基座及该延伸端内部设置供两相流热交换的真空气密腔室,并能够选择该延伸端的真空气密腔室与该基座的真空气密腔室以连通或不连通的方式设置。
[0020]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中,所述基座具有一散热部,所述散热部由该基座的第二侧面直接向上延伸所形成。
[0021]本技术通过以复数散热单元以分层间隔的方式架置或塔叠组设于该基座上方,并通过至少一延伸端对该复数散热单元进行水平及垂直方向的限位或固定,凭借不同结构的散热单元提供多种不同散热特性,以达到提升散热效能。
附图说明
[0022]图1a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0023]图1b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另一立体分解图;
[0024]图1c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另一立体分解图;
[0025]图1d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另一立体分解图;
[0026]图2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立体组合图;
[0027]图3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结构第二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0028]图4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结构第三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0029]图5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结构第四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基座11;第一侧面111;第二侧面112;延伸端113;散热部114;散热单元12;第一散热鳍片组121;第二散热鳍片组122;第一散热鳍片121a;第一厚度121aa;第一间距121ab;第二散热鳍片122a;第二厚度122aa;第二间距122ab;第一延伸端113a;第二延伸端113b;第三延伸端113c;第四延伸端113d;承载空间114;支撑部115。
具体实施方式
[0031]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0032]请参阅图1a、图1b、图1c、图1d、图2,是本技术的散热器结构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及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散热器结构,包含:一基座11、至少一散热单元12;
[0033]所述基座11具有一第一侧面111及一第二侧面112,该基座11的第二侧面112延伸至少一延伸端113,该延伸端113可由该基座11的第二侧面112的周沿或四个角落或中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座,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该基座的第二侧面对应延伸至少一延伸端;至少一散热单元,由该延伸端提供该散热单元水平及垂直方向进行限位或固定,所述散热单元设于该基座上方并与该基座间具有一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组由复数散热鳍片相互间隔排列并通过相互搭接或卡扣结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延伸端具有一第一延伸端、一第二延伸端、一第三延伸端及一第四延伸端,所述第一延伸端、第二延伸端、第三延伸端、第四延伸端分别设于该基座的四个角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延伸端向上延伸的部分与该基座之间具有一支撑部,该支撑部能够作为固定或承载该散热鳍片组使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单元由一第一散热鳍片组及一第二散热鳍片组所组成,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第二散热鳍片组通过该至少一延伸端上、下叠层设置并固定,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组由复数第一散热鳍片所组成,并所该复数第一散热鳍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源憶张富贵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