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66091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衡装置、第二平衡装置和第三平衡装置;所述第一平衡装置连接在第一固定桩和第二固定桩之间;所述第二平衡装置连接在第二固定桩和第三固定桩之间;所述第三平衡装置设置于第三固定桩之后;所述第一平衡装置、第二平衡装置和第三平衡装置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计算训练者在当前装置的完成度的感应灯带;所述感应灯带包括多个感应灯珠,所述感应灯带沿训练者行进方向铺设,当训练者通过感应灯珠感应区域时,感应灯珠由初始状态切换为另一预设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难度依次递进的平衡装置以及沿训练者行进方向铺设感应灯,对训练者的平衡能力进行不同维度的训练和测试。度的训练和测试。度的训练和测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平衡能力训练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平衡能力是孩子的基础动作能力,是走,跑,跳,爬的基础。平衡能力的早期开发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运动能力发展,它确保了人在行走或站立时不跌倒,平衡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不佳,会导致小朋友坐无坐相,站无站相,走路时总是晃来晃去,稍微有些东西绊一下就会摔跤。因此,对儿童的平衡能力训练十分重要。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有前庭器官、视觉、肌肉本体感觉和中枢神经系统四个方面。
[0003]现有的针对儿童平衡能力的训练装置功能较为单一,且无法对儿童平衡能力的最终具体训练效果进行准确衡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对儿童进行平衡能力训练的同时对训练者的平衡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衡装置、第二平衡装置和第三平衡装置;
[0006]所述第一平衡装置连接在第一固定桩和第二固定桩之间;所述第二平衡装置连接在第二固定桩和第三固定桩之间;所述第三平衡装置设置于第三固定桩之后;
[0007]所述第一平衡装置、第二平衡装置和第三平衡装置上分别设置有感应灯带;所述感应灯带沿训练者行进方向铺设,每条感应灯带包括多个感应灯珠;每个感应灯珠的发光状态在满足感应条件时可切换为另一发光状态。当训练者通过感应灯珠感应区域时,感应灯珠由初始状态切换为另一预设状态。
[0008]本技术通过设置三个难度依次递进的平衡装置,对训练者的平衡能力进行不同维度的训练和测试;通过沿训练者行进方向铺设感应灯带来对训练者的测试完成度进行准确衡量。
[000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有:
[0010]所述第一平衡装置为平衡木,第二平衡装置为平衡步道,第三平衡装为浪桥。
[00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有:
[0012]所述平衡木为条状木板,所述条状木板的两端卡接在第一固定桩和第二固定桩上的凹槽内;第一感应灯带沿训练者行进方向设置于所述条状木板侧面。
[0013]所述平衡步道包括平行紧密排列的多个圆棒,各圆棒的同侧分别通过一根绳索连接,所述两根绳索的两端连接在第二固定桩和第三固定桩上的连接环上;第二感应灯带沿一根绳索设置于各圆棒的一侧。
[0014]所述浪桥的框架设置于第三固定桩之后,连接绳将多块踏板连接在所述框架上,第三感应灯带分区设置于所述所有踏板的同一侧面。
[00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有:
[0016]所述第一固定桩、第二固定桩和第三固定桩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计时器,分别对应第一平衡装置、第二平衡装置和第三平衡装置;
[0017]每个计时器的启动开关与对应的平衡装置上的感应灯带上的第一颗感应灯珠连接,每个计时器的停止开关与对应的平衡装置上的感应灯带上的最后一颗感应灯珠连接。
[001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有:
[0019]每个计时器的停止开关与对应的平衡装置上的感应灯带上的每颗感应灯珠连接,在一颗感应灯珠的状态变化后的预设时间内,其相邻的下一颗感应灯珠依旧保持原始状态,则启动计时器停止开关。
[002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有:
[0021]所述第一固定桩上安装有用于人脸识别及录制训练者的训练视频的自动跟随摄像头。
[002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有:
[0023]所述自动跟随摄像头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器将用于人脸识别的抓拍照片和对应的训练视频发送至终端;
[0024]所述感应灯带上的所有感应灯珠均带有位置编号;所述第一平衡装置、第二平衡装置和第三平衡装置上的三条感应灯带的感应灯珠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器将训练结束点的感应灯珠位置编号发送至终端;
[0025]所述第一固定桩、第二固定桩和第三固定桩上的三个计时器通过无线信号传输器将对应平衡装置的训练时长发送至终端。
[002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有:
[0027]所述感应灯珠的初始发光状态为闪烁状态,切换为后的发光状态为常亮状态。
[0028]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9]1.本技术通过设置三个难度依次递进的平衡装置,对训练者的平衡能力进行不同维度的训练和测试;通过沿训练者行进方向铺设感应灯带来对训练者的测试完成度进行准确衡量。
[0030]2.本技术通过对每个平衡装置分设计时器,相比一个计时器计全程的方式,对被测者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计时更加准确,并且能够对中断情况的完成时间进行自动记录,无需人工判断。
[0031]3.本技术将摄像机、感应灯带和计时器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器传输至终端,便于对每个测试者的训练/测试状况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和训练视频一同进行对应保存。
附图说明
[0032]结合附图,可以得到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可以获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在不超出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按任何期望的方式将图中所示的不同实施例的单独特征加以组合。在附图中:
[003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技术的固定桩位置关系示意图;
[0035]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平衡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6]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平衡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7]图5为本技术的第三感应灯带位置示意图;
[0038]图6为第三感应灯带与踏板的位置关系图。
[0039]附图标记说明:01

第一平衡装置,02

第二平衡装置,03

第三平衡装置,04

第一固定桩,05

第二固定桩,06

第三固定桩,07

第一感应灯带,08

第二感应灯带,09

第三感应灯带,10

踏板。
[0040]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42]实施例:
[0043]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通过评估能不能完成活动、完成活动的百分比、完成某项活动的快慢来评价该儿童的平衡能力。
[004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衡装置、第二平衡装置和第三平衡装置;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排布的依次连接的第一平衡装置(01)、第二平衡装置(02)和第三平衡装置(03);所述第一平衡装置(01)连接在第一固定桩(04)和第二固定桩(05)之间;所述第二平衡装置(02)连接在第二固定桩(05)和第三固定桩(06)之间;所述第三平衡装置(03)设置于第三固定桩(06)之后;所述第一平衡装置(01)、第二平衡装置(02)和第三平衡装置(03)上分别设置有感应灯带;所述感应灯带沿训练者行进方向铺设,每条感应灯带包括多个感应灯珠;每个感应灯珠的发光状态在满足感应条件时可切换为另一发光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装置(01)为平衡木,第二平衡装置(02)为平衡步道,第三平衡装为浪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木为条状木板,所述条状木板的两端卡接在第一固定桩(04)和第二固定桩(05)上的凹槽内;第一感应灯带(07)沿训练者行进方向设置于所述条状木板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步道包括平行紧密排列的多个圆棒,各圆棒的同侧分别通过一根绳索连接,所述两根绳索的两端连接在第二固定桩(05)和第三固定桩(06)上的连接环上;第二感应灯带(08)沿一根绳索设置于各圆棒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儿童平衡能力训练及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浪桥的框架设置于第三固定桩(06)之后,连接绳将多块踏板(10)连接在所述框架上,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洪雷杨睿张健黄延东梁锐申浩崔宇邹琳李雪刘晨曹礼聪彭洪霖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