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3468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装置,所述系统包括储气结构、预储气结构、过滤结构、换热结构、空气输送结构及排污结构,空气输送结构包括空气输送管道,储气结构连接换热结构,过滤结构设置在储气结构的内部,储气结构还连接排污结构,系统还包括吸湿结构和空气状态检测结构,吸湿结构与储气结构连接,储气结构包括储气罐,预储气结构包括预储气罐,空气状态检测结构连接系统的进气口,空气状态检测结构连接预储气结构,预储气结构连接吸湿结构,预储气结构出气端设置有控制阀,在每个结构连接的部分均设置有密封环件用以满足输送空气的密封性要求,各个结构均设置在空气输送管道上,大大提升了空气除湿效率。大大提升了空气除湿效率。大大提升了空气除湿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空气储能
,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压缩空气储能,是指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汽轮机发电的储能方式。形式主要有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带储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液气压缩储能系统。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AES )是指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将空气高压密封在报废矿井、沉降的海底储气罐、山洞、过期油气井或新建储气井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推动汽轮机发电的储能方式。关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按照工作介质、存储介质与热源可以分为: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需要化石燃料燃烧)、带储热装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液气压缩储能系统。在空气储能过程中需要对空气进行充分的除湿,但是常见的储气装置对空气的除湿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装置,所述系统包括储气结构、预储气结构、过滤结构、换热结构、空气输送结构及排污结构,所述空气输送结构包括空气输送管道,所述储气结构连接换热结构,所述过滤结构设置在储气结构的内部,储气结构还连接排污结构,排污结构设置在储气结构的底部位置,用于储气罐内部的杂质废物排出,所述系统还包括吸湿结构和空气状态检测结构,所述吸湿结构与储气结构连接,所述储气结构包括储气罐,所述预储气结构包括预储气罐,所述空气状态检测结构连接系统的进气口,所述空气状态检测结构连接预储气结构,所述预储气结构连接吸湿结构,所述预储气结构出气端设置有控制阀,在每个结构连接的部分均设置有密封环件用以满足输送空气的密封性要求,各个结构均设置在空气输送管道上。
[000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吸湿结构包括第一吸湿管道、第二吸湿管道及第三吸湿管道,多条吸湿管道的设置用于分散空气的流通,便于更好地除去空气中的湿气,三条吸湿管道分别设置有第一吸湿罐、第二吸湿罐及第三吸湿罐,所述第一吸湿罐、第二吸湿罐及第三吸湿罐的进气及出气口均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用以控制选择输送空气的吸湿方式,所述进气口的直径大于第一吸湿罐、第二吸湿罐及第三吸湿罐的直径,第一吸湿管道与空气输送管道的距离小于第二吸湿管道和第三吸湿管道与空气输送管道的距离,这样的设计在不影响空气流通速度的同时能够提升空气的除湿效率,所述第一吸湿罐的体积大于第二吸湿罐和第三吸湿罐的体积,所述第一吸湿罐与第二吸湿罐和第三吸湿罐不位于同一水平线的位置,第一吸湿罐与第二吸湿罐和第三吸湿罐错开位置的布置在保留多通道除湿的情况下能够节省空间,减小空气流通的距离。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空气状态检测结构包括检测箱,所述检测箱内设置有硅胶吸湿结构,硅胶吸湿结构是为了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到空气中的湿度,才能够准确的
控制好后续吸湿步骤的进行。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吸湿罐、第二吸湿罐及第三吸湿罐与吸湿管道可拆卸地连接,可拆卸地结构可以方便在一个吸湿罐工作的同时能够清理或者更换其他的吸湿罐。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检测箱设置有观察部,观察部可设置透明的观察窗,通过透明的观察窗能够直观观察到预储气罐中的空气目前的湿度情况,方便后续控制吸湿步骤,当空气湿度不高时,这时候通过观察箱内的硅胶变色情况能够得知,从而可以只开启一个或两个吸湿管道,让空气通过,提升了空气进罐效率。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硅胶吸湿结构设置在检测箱内的四周的安装槽内,安装槽与中间通气通道具有安装板,安装板具有透孔结构,便于空气与硅胶充分接触。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吸湿罐、第二吸湿罐及第三吸湿罐内部设置有干燥结构,干燥结构可以为干燥剂或者其他能够干燥空气的物质,与检测箱内部结构相似,设置有与空气接触的安装槽结构。
[001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具有的第一吸湿罐、第二吸湿罐及第三吸湿罐能够将输送进储气罐的空气进行充分干燥除湿,提升了空气除湿效率,所述第一吸湿罐、第二吸湿罐及第三吸湿罐与吸湿管道可拆卸地连接,可拆卸地结构可以方便在一个吸湿罐工作的同时能够清理或者更换其他的吸湿罐,同时,设置的空气状态检测结构包括检测箱,所述检测箱内设置有硅胶吸湿结构,硅胶吸湿结构是为了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到空气中的湿度,才能够准确的控制好后续吸湿步骤的进行。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储能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标记列表:进气口100,空气输送管道101,预储气结构102,硅胶103,吸湿结构104,储气结构105,空气状态检测结构106,观察窗107,透孔结构108,安装板109,控制阀110,第一吸湿管道111,第二吸湿管道112,干燥结构113,第二吸湿罐114,第三吸湿罐115,第一吸湿罐116,第三吸湿管道117,密封环件118,安装槽119。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14]实施例: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装置,所述系统包括储气结构105、预储气结构102、过滤结构、换热结构、空气输送结构及排污结构,所述空气输送结构包括空气输送管道101,所述储气结构105连接换热结构,所述过滤结构设置在储气结构105的内部,储气结构105还连接排污结构,排污结构设置在储气结构105的底部位置,用于储气罐内部的杂质废物排出,所述系统还包括吸湿结构104和空气状态检测结构106,所述吸湿结构104与储气结构105连接,所述储气结构105包括储气罐,所述预储气结构102包括预储气罐,所述空气状态检测结构106连接系统的进气口100,所述空气状态检测结构106连接预储气结构102,所述预储气结构102连接吸湿结构104,所述预储气结构105102出气端设置有控制阀110,在每个结构连接的部分均设置有密封环件118用以满足输送空气的密封
性要求,各个结构均设置在空气输送管道101上。所述吸湿结构104包括第一吸湿管道111、第二吸湿管道112及第三吸湿管道117,多条吸湿管道的设置用于分散空气的流通,便于更好地除去空气中的湿气,三条吸湿管道分别设置有第一吸湿罐116、第二吸湿罐114及第三吸湿罐115,所述第一吸湿罐116、第二吸湿罐114及第三吸湿罐115的进气及出气口均设置有控制阀110,控制阀110用以控制选择输送空气的吸湿方式,所述进气口100的直径大于第一吸湿罐116、第二吸湿罐114及第三吸湿罐115的直径,第一吸湿管道111与空气输送管道101的距离小于第二吸湿管道112和第三吸湿管道117与空气输送管道101的距离,这样的设计在不影响空气流通速度的同时能够提升空气的除湿效率,所述第一吸湿罐116的体积大于第二吸湿罐114和第三吸湿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储气结构(105)、预储气结构(102)、过滤结构、换热结构、空气输送结构及排污结构,所述空气输送结构包括空气输送管道(101),所述储气结构(105)连接换热结构,所述过滤结构设置在储气结构(105)的内部,储气结构(105)还连接排污结构,所述系统还包括吸湿结构(104)和空气状态检测结构(106),所述吸湿结构(104)和空气状态检测结构(106)与储气结构(105)连接,所述储气结构(105)包括储气罐,所述预储气结构(102)包括预储气罐,所述空气状态检测结构(106)连接系统的进气口(100),所述空气状态检测结构(106)连接预储气结构(105)(102),所述预储气结构((102)连接吸湿结构(104),所述预储气结构(102)出气端设置有控制阀(1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布式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结构(104)包括第一吸湿管道(111)、第二吸湿管道(112)及第三吸湿管道(117),三条吸湿管道分别设置有第一吸湿罐(116)、第二吸湿罐(114)及第三吸湿罐(115),所述第一吸湿罐(116)、第二吸湿罐(114)及第三吸湿罐(115)的进气及出气口均设置有控制阀(110),所述进气口(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梅生伟蔺通庄重雷震牛晨晖张宪岭贾红金章恂董祥龙张凯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