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泥土恒温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61972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混泥土养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泥土恒温监测系统,包括多个监测点和总控端,所述监测点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水雾喷洒装置、红外加热板、第一控制处理单元和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所述总控端包括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第二控制处理单元、显示单元和意见单元,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水雾喷洒装置和红外加热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双向连接,所述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与第二控制处理单元双向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单元和预警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稳定,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泥土恒温监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混泥土养护
,尤其涉及一种混泥土恒温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后,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凝结成型,在混凝土凝结过程中是通过水泥的水化作用来实现其硬化的。水泥水化作用同混凝土养护的温度、湿度有着直接联系。特别是在混凝土的早期养护阶段,假如不能定期对其洒水保持其表面湿润或者养护的时间过短,混凝土的表面会因水分过早蒸发干缩造成裂缝或者形成毛细网透气渗水。使得混凝土的抗渗性下降。通常,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完全水化需水量为水泥量的25%左右,其余水量用来满足混凝土施工及混凝土的和易性要求。然而在工程实践中,如果不对混凝土采取相关的养护措施,给混凝土创造一个湿润的环境,混凝土在自然环境中的水分就会蒸发过快,混凝土的水分流失过快,难以满足水泥的水化反应需求。尤其是在混凝土的初凝阶段,必须要加强对混凝土养护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这对混凝土养护后的强度和抗渗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0003]目前在大型桥梁等工程上,很多小型混泥土胚件在浇筑完成后需要在养护室内进行集体养护,鉴于养护室面积大,范围广,靠传统的人工进行测温、取样和记录,根据异常进行人工对环境温度进行加温和加湿,效率低下,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泥土恒温监测系统,本技术通过在养护室的各个区域安装安装壳、温湿度传感器、水雾喷洒装和红外加热板,然后通过无线收发单元将信息传输给监控端,实时的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自动加湿和加热,改变了传统的通过人工进行监测和加湿加温等手动操作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的弊端。同时,养护室内置放混泥土胚体的置放架方便安装壳通过抵接臂上的抵接螺栓将安装壳安装在置放架上,安装快捷方便,同时,安装壳在闭门的一侧设有一圈吸湿棉,防止喷雾泄入安装壳内,影响安装壳内的装置运行。本技术使用方便,系统结构简单稳定,实用性强。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的一种混泥土恒温监测系统包括多个监测点和总控端,所述监测点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水雾喷洒装置、红外加热板、第一控制处理单元和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所述总控端包括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第二控制处理单元、显示单元和意见单元,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水雾喷洒装置和红外加热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双向连接,所述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与第二控制处理单元双向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单元和预警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与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无线连接,监测点还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呈内空结构,所述安装壳的一端一体成型有“L”形安装抵接臂,所述抵接臂上螺纹连接有抵接螺栓,所述安装壳的
顶端开设有贯穿所述安装壳的内部的条孔,所述安装壳在开设有条孔的一侧贯穿安装壳的内部,所述条孔的下方在安装壳内设有吸湿棉,所述吸湿棉的上端与条孔抵接,并且所述吸湿棉上端开设有与所示条孔相匹配的吸湿棉孔,所述条孔内滑动嵌设有闭门,所述吸湿棉的底端开设有与所述闭门的底端相匹配的嵌接槽。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与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采用TI的CC1100系列配套的无线发射接收芯片。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控制处理单元与第二控制处理单元均采用80C51系列单片机。
[0009]进一步,所述预警单元为语音播报预警扬声器。
[0010]进一步,所述安装壳内用于安装第一控制处理单元、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和用于供电的电池,温湿度传感器、水雾喷洒装置和红外加热板均通过连接线与安装壳内的第一控制处理单元连接。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养护室的各个区域安装安装壳、温湿度传感器、水雾喷洒装和红外加热板,然后通过无线收发单元将信息传输给监控端,实时的根据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自动加湿和加热,改变了传统的通过人工进行监测和加湿加温等手动操作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的弊端。同时,养护室内置放混泥土胚体的置放架方便安装壳通过抵接臂上的抵接螺栓将安装壳安装在置放架上,安装快捷方便,同时,安装壳在闭门的一侧设有一圈吸湿棉,防止喷雾泄入安装壳内,影响安装壳内的装置运行。本技术使用方便,系统结构简单稳定,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一种混泥土恒温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的安装壳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技术的吸湿棉的结构示意图;
[0015]其中:安装壳1,抵接臂11,条孔12,抵接螺栓2,闭门3,吸湿棉4,吸湿棉孔42,嵌接槽41。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17]如图1

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混泥土恒温监测系统包括多个监测点和总控端,所述监测点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水雾喷洒装置、红外加热板、第一控制处理单元和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所述总控端包括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第二控制处理单元、显示单元和意见单元,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水雾喷洒装置和红外加热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双向连接,所述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与第二控制处理单元双向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单元和预警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与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无线连接,监测点还包括安装壳1,所述安装壳1呈内空结构,所述安装壳1的一端一体成型有“L”形安装抵接臂11,所述抵接臂1上螺纹连接有抵接螺栓2,所述安装壳1的顶端开设有贯穿所述安装壳1的内部的条孔12,所述安装壳1在开设有条孔12的一侧贯穿安装壳1的内部,所述条孔12的下方在安装壳内设有吸湿棉4,所
述吸湿棉4的上端与条孔12抵接,并且所述吸湿棉4上端开设有与所示条孔12相匹配的吸湿棉孔42,所述条孔12内滑动嵌设有闭门3,所述吸湿棉4的底端开设有与所述闭门3的底端相匹配的嵌接槽41。
[001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与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采用TI的CC1100系列配套的无线发射接收芯片。
[001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处理单元与第二控制处理单元均采用80C51系列单片机。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预警单元为语音播报预警扬声器。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1内用于安装第一控制处理单元、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和用于供电的电池,温湿度传感器、水雾喷洒装置和红外加热板均通过连接线与安装壳1内的第一控制处理单元连接。
[0022]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泥土恒温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监测点和总控端,所述监测点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水雾喷洒装置、红外加热板、第一控制处理单元和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所述总控端包括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第二控制处理单元、显示单元和意见单元,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水雾喷洒装置和红外加热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处理单元与所述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双向连接,所述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与第二控制处理单元双向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单元和预警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RF无线收发单元与第二RF无线收发单元无线连接,监测点还包括安装壳(1),所述安装壳(1)呈内空结构,所述安装壳(1)的一端一体成型有“L”形安装抵接臂(11),所述抵接臂(11)上螺纹连接有抵接螺栓(2),所述安装壳(1)的顶端开设有贯穿所述安装壳(1)的内部的条孔(12),所述安装壳(1)在开设有条孔(12)的一侧贯穿安装壳(1)的内部,所述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刚施乐陈国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千变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