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震源及海底探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61619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海底震源及海底探测系统。海底震源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第一承压仓、第二承压仓和第三承压仓;第一承压仓内设置有中央控制单元、水声通讯单元、子波记录单元;第二承压仓内设置有能量供给单元;第三承压仓内设置有地震波激发单元。海底探测系统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海底震源及海底地震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震源工作时位于海底,不需要调查船拖曳作业,不需要调查船提供能源,工作时被置放于海底,工作后可被回收,在海底激发地震波,避免了地震波激发后在海水中远距离传播导致的能量损失,提高了地层穿透深度。提高了地层穿透深度。提高了地层穿透深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底震源及海底探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海洋探测
,尤其涉及一种海底震源及海底探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常规海洋地震探测通常是将声波激发系统(震源1)用调查船拖曳于海面,结构参考图1。震源系统包括拖拽震源1和室内系统。拖拽震源1发射的声波经过海水传播并经海底反射后被海底地震仪(OBS)2接收采集,经过计算系统进一步计算、成图来分析判断海底地质情况。
[0003]现有技术中的地震探测系统存在以下不足:由于采用的为拖拽式的探测方式,深海海域工作时,地震波传播路径长,海水对高频声波的大幅度衰减,常规海面震源系统对深海地层的探测分辨率,难以满足深海大洋精细地震探测需求。通常,声波在海水中单程传播损失为20logH,其中H为海水深度。对于1000m深的海水,声波在海水中单程传播损失约为60dB,海水深度越大则传播损失越大,严重影响探测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解决深海海域海洋地震探测分辨率下降的问题,提供一种探测精度高的海底震源及海底探测系统。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首先提供一种海底震源,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海底震源,包括:
[0007]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承压仓、第二承压仓和第三承压仓;
[0008]中央控制单元:设置在第一承压仓内;
[0009]水声通讯单元:设置在第一承压仓内,与海面控制端连接,接收海面控制端对海底震源的控制信号,进一步与中央控制单元,以及,除所在震源外的其他海底震源通信;
[0010]子波记录单元:设置在第一承压仓内,用于采集记录海底震源激发声波的近场子波信号;
[0011]能量供给单元:设置在第二承压仓内,与地震波激发单元、水声释放单元、中央控制单元连接,以为各单元供电;
[0012]地震波激发单元:包括脉冲源和换能器,设置在第三承压仓内,与中央控制单元通信,输出激发地震波。
[00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声通讯单元包括水声换能器和调制解调器,所述水声换能器为收发合置换能器,所述调制解调器与水声换能器和中央控制单元通信,以对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解析。
[001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承压仓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
[00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北斗RDSS单元,设置在第一承压仓,与中央控制单元通讯。
[001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能量供给单元包括储能电池及与储能电池连接的
洋流电机。
[001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震源进一步包括:
[0018]配重:与底座经释放单元连接,所述释放单元与中央控制连接,接收中央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以控制配重于底座之间的连接。
[001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承压仓相对第一承压仓和第二承压仓位于靠近海底的位置。
[002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提供一种海底探测系统,包括上述的海底震源,以及,若干个海底地震仪;所述海底震源和海底地震仪呈行排列,包括至少一个排列行。
[002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将每个排列行按等间距划分为若干个节点位,在每个节点位随机放置海底震源或海底地震仪。
[002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连续布置的海底地震仪数量不超过3个,连续布置的海底震源的数量不超过3个。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24](1)不同于现有的拖曳式震源,本技术的震源为海底震源,不需要调查船拖曳作业,不需要调查船提供能源,工作时被置放于海底,工作后可被回收。震源在海底激发地震波,避免了地震波激发后在海水中远距离传播导致的能量损失,提高了地层穿透深度。
[0025](2)基于海底震源构造的海底探测系统为一种分布式震源探测系统,可以将大量海底海底震源布置到海底,与大量海底地震仪OBS分布式协同作业。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现有技术拖拽式震源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海底震源系统逻辑框图;
[0028]图3为本技术海底震源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海底探测系统中海底地震仪和海底震源排布结构示意图;
[0030]以上各图中:
[0031]1‑
震源;
[0032]2‑
海底地震仪;
[0033]3‑
底座;
[0034]4‑
第一承压仓;
[0035]5‑
第二承压仓;
[0036]6‑
第三承压仓;
[0037]7‑
水听器;
[0038]8‑
水声换能器;
[0039]9‑
配重。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00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4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在”,“连接”,“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3]本技术第一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海底震源。
[0044]参考图2,海底震源,包括中央控制单元、声波激发单元、水声释放单元、北斗RDSS单元、人机接口单元、子波记录单元、能量供给单元;以上单元分别被设置在不同的承压仓内。
[0045]参考图3,海底震源,其包括底座3,底座3上设置有第一承压仓4、第二承压仓5和第三承压仓6。三个承压仓均可以承受海底高静水压力。为提高海底震源的回收可重复利用性,可在底座3下方进一步设置配重9,配重9采用密度大于海水的材质制作,例如可采用密度较高的钢材质,三个承压仓的主体采用密度小于海水的材质制作,使其可以为海底震源主体提供正浮力,且可在深海高静压环境下为海底震源主体提供正浮力。配重9与底座3之间径释放机构安装在底座3上,释放机构包括电控单元,电控单元在控制指令下可控制释放机构的开闭,当释放机构打开时,配重9和承压仓机构之间的连接脱离,配重9脱落。
[0046]更进一步的,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压仓4、第二承压仓5为中空玻璃舱球;第三承压仓6为承压声仓,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舱体,碳纤维材料具有优异的透声性能,利于声波输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海底震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承压仓、第二承压仓和第三承压仓;中央控制单元:设置在第一承压仓内;水声通讯单元:设置在第一承压仓内,与海面控制端连接,接收海面控制端对海底震源的控制信号,进一步与中央控制单元,以及,除所在震源外的其他海底震源通信;子波记录单元:设置在第一承压仓内,用于采集记录海底震源激发声波的近场子波信号;能量供给单元:设置在第二承压仓内,与地震波激发单元、水声释放单元、中央控制单元连接;地震波激发单元:包括脉冲源和换能器,设置在第三承压仓内,与中央控制单元通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震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声通讯单元包括水声换能器和调制解调器,所述水声换能器为收发合置换能器,所述调制解调器与水声换能器和中央控制单元通信,以对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解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震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承压仓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震源,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清峰裴彦良刘晨光张连成李西双闫克平刘保华
申请(专利权)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