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60409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须对老城区进行大面积开挖、工程量较少、施工方便、成本较低的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黑臭水体处理系统及方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黑臭水体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布置于河道内的污水管道系统,污水管道系统连接河道两岸住户的污水排放口,该污水管道系统连接提升泵池,并经提升泵池连接A2O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适用于污水处理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河道中的水体多被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污染物污染,污水已是我国各城市河道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在城市排水及污水治理方面,长期致力于研究污水处理技术,而对城市排水体制方面的关注极少。尤其是在老城区中存在污水乱排导致河道水体黑臭这一现象非常严重。
[0003]老城区地下管线基本成型,地面建筑拥挤,路面狭窄,河道周边分布众多居民点,居民点分散,污水收集困难,生活污水的综合生活污水管网不到位,生活污水随意排入到河道中,其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氨氮、总磷、总氮等物质严重影响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从根本上破坏掉水体的生态平衡。
[0004]若新建污水管道将住户的污水全部接驳则存在破坏道路、破坏道路景观、土方挖填方量大,甚至涉及房屋拆迁等问题,施工难度极大,投资较高。考虎到现实的因素,一般很多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多数老城区排水体制仍将是处于合流制和分流制并存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无须对老城区进行大面积开挖、工程量较少、施工方便、成本较低的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布置于河道内的污水管道系统,污水管道系统连接河道两岸住户的污水排放口,该污水管道系统连接提升泵池,并经提升泵池连接A2OA

MBR生化池,A2OA

MBR生化池的出水口经过滤区连通河道,该A2OA

MBR生化池的污泥排放口连通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内上部经回流管连通所述提升泵池。
[0007]所述污水管道系统具有污水主干管和污水收集支管,其中污水主干管设置于河道内并沿河道挡墙布置,污水主干管沿线设有若干与其连通的检查井,所述污水收集支管与河道两岸住户的污水排放口连接并接驳入检查井中。
[0008]所述污水主干管采用砼方包,污水主干管下方的河道底部打入有若干用于支撑污水主干管的预制方桩。
[0009]所述污水主干管与河道挡墙之间的河道底部打入有松木桩,污水主干管砼方包与河道挡墙之间采用沙土回填且高度与方包混凝土顶齐平;所述污水主干管砼方包的远离河道挡墙侧采用块石抛填碾压。
[0010]所述检查井采用预制混凝土检查井,检查井下方的河道底部打入有若干用于支撑检查井的预制方桩。
[0011]所述A2OA

MBR生化池具有厌氧区、缺氧区I、好氧区、缺氧区II和MBR膜池区。
[0012]所述MBR膜池区采用中空纤维柱状浸入式膜组件;所述好氧区和MBR膜池区分别采用鼓风机进行曝气充氧。
[0013]所述缺氧区I回流200%至厌氧区,所述MBR膜池区回流500%至好氧区,所述好氧区回流350%至缺氧区I和缺氧区II。
[0014]所述的过滤区包含第一滤料区、第二滤料区和第三植物滤区,其中第一滤料区内为细砂石,该第一滤料区顶部连通所述A2OA

MBR生化池的出水口,第一滤料区下部经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滤料区下部;所述第二滤料区内为活性炭,该第二滤料区与第三植物滤区之间经溢流堰分隔。
[0015]一种所述的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的截污及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0016]当河道周边住户排放的污水经污水管道系统进入到提升泵池;
[0017]污水在潜污泵的作用下提升至A2OA

MBR生化池;
[0018]污水依次进入到A2OA

MBR生化池的厌氧区、缺氧区I、好氧区、缺氧区II和MBR膜池区,通过脱氮除磷后出水。
[0019]MBR膜池区出水进到过滤区,经过滤区过滤达标后的污水进入到河道;
[0020]MBR膜池区浓缩产生的污泥排放至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上部清液回流至提升泵池,污泥浓缩池中储存的污泥定期由车子抽运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污水管道系统将沿河污水进行收集并通过生化池以及膜处理,将污水中的氨氮、总氮以及总磷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本技术将污水管道系统布置于河道内,无须对老城区进行大面积开挖,克服老城区河道两侧住户乱排污水,而又无法对密集房屋地下的管网进行改造的现实难题。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23]图2为实施例的系统流程图。
[0024]图3为实施例中污水管道布置立面图。
[0025]图4为实施例中A2OA

MBR生化池的流程示意图。
[0026]图5为实施例中过滤区详图。
[0027]1、河道;101、河道挡墙;2、污水管道系统;201、污水主干管;202、检查井;203、污水收集支管;3、预制方桩;4、松木桩;5、沙土;6、提升泵池;7、A2OA

MBR生化池;701、厌氧区;702、缺氧区I;703、好氧区;704、缺氧区II;705、MBR膜池区;8、过滤区;801、第一滤料区;802、隔墙;803、第二滤料区;804、溢流堰;805、第三植物滤区;806、溢流墙;9、污泥浓缩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如图1、图2所述,本实施例为一种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具有污水管道系统、提升泵池、A2OA

MBR生化池、过滤区和污泥浓缩池等。
[0029]本实施例中污水管道系统布置于河道内,无须对老城区进行大面积开挖。污水管道系统包括污水主干管、污水收集支管、检查井和截流井等,其中污水主干管设置于河道内并紧贴河道挡墙布置,污水主干管沿线设有若干与污水主干管连通的检查井,污水收集支
管与河道两岸住户的污水排放口连接并接驳入检查井中;截流井依据合流管道若为方形暗涵则为堰式截流井,若为圆形管道则采用槽式截流井。
[0030]本例中污水主干管管径一般DN300~DN500之间,采用一定的设计坡度为1

~3

之间,以使污水向提升泵池汇集。如图3所示,污水主干管采用砼方包,污水主干管砼方包下方的河道底部打入有若干相邻间距相等,尺寸为150
×
150,长度10m的预制方桩,以支撑污水主干管砼方包。检查井为预制混凝土检查井,检查井下方河道底部梅花状打入有预制方桩,以支撑检查井。
[0031]本实施例在污水主干管与河道挡墙之间的河道底部打入尺寸长度6

8米的密排松木桩,污水主干管砼方包与河道挡墙之间采用沙土回填直至高度与污水主干管砼方包顶齐平。污水主干管砼方包的远离河道挡墙侧采用块石抛填碾压,以防止淤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布置于河道内的污水管道系统,污水管道系统连接河道两岸住户的污水排放口,该污水管道系统连接提升泵池,并经提升泵池连接A2OA

MBR生化池,A2OA

MBR生化池的出水口经过滤区连通河道,该A2OA

MBR生化池的污泥排放口连通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内上部经回流管连通所述提升泵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道系统具有污水主干管和污水收集支管,其中污水主干管设置于河道内并沿河道挡墙布置,污水主干管沿线设有若干与其连通的检查井,所述污水收集支管与河道两岸住户的污水排放口连接并接驳入检查井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主干管采用砼方包,污水主干管下方的河道底部打入有若干用于支撑污水主干管的预制方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沿河道布置的截污及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主干管与河道挡墙之间的河道底部打入有松木桩,污水主干管砼方包与河道挡墙之间采用沙土回填且高度与方包混凝土顶齐平;所述污水主干管砼方包的远离河道挡墙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屠华斌魏俊朱少博周小勇雷曦叶盛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