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949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具体涉及相变储能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壁两侧固定套有对称分布的两个封板,两个所述封板之间固定插接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固定管束和滑动管束,所述滑动管束一端滑动套在固定管束内壁,所述固定管束与滑动管束外壁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凹槽,所述滑动管束外壁滑动套有均匀分布的橡胶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通过移动滑动管束在固定管束内位置,来对管束的整体长度进行调节,使管束能安装在不同长度的列管式换热器内,在对管束进行更换时也不用费力寻找相同长度的管束,密封圈和密封环提高了滑动管束与固定管束之间的密封效果,整体方便实用,适宜大量生产。适宜大量生产。适宜大量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变储能换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相变储能换热设备
,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相变储能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相变储能技术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方向。目前相变材料储热换热器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管壳式整体储热、微胶囊封装和孔隙材料吸附式。其中,管壳式储能系统因加工简单,传热直观等优点,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而管壳式储能系统中以列管式换热器使用最为普遍。
[0003]列管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管束和折流挡板等组成。所需材质可分别采用普通碳钢、紫铜、或不锈钢制作。在进行换热时,一种流体由封头的进入管内进入,在管束内流动,从封头另一端的出口管流出,这称之管程;另一种流体由壳体的接管进入,从壳体上的另一接管处流出,这称为壳程。
[0004]但现有的列管式换热器的管束长度尺寸固定,只能安装在相应型号的列管式换热器内,使得无法根据不同长度列管式换热器的需求对管束长度进行调节,且现有管束大多为圆柱体形状,表面较光滑,与流体的接触面积较小,使得热交换效果较差,故无法满足现有技术所需。
[0005]在所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相变储能换热装置,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固定管束、滑动管束和凹槽的设置,解决了无法缩对管束长度进行调节和无法增大与流体接触面积来提高热交换效果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壁两侧固定套有对称分布的两个封板,两个所述封板之间固定插接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固定管束和滑动管束,所述滑动管束一端滑动套在固定管束内壁,所述固定管束与滑动管束外壁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凹槽,所述滑动管束外壁滑动套有均匀分布的橡胶圈,所述壳体内壁焊接有交错分布的多个圆缺型折流挡板,所述圆缺型折流挡板内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固定孔,所述固定管束与橡胶圈外壁均活动套在多个所述固定孔内,所述壳体两侧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封头,两个所述封头内分别固定套有冷流体进入管和冷流体排出管,所述壳体内壁一侧顶部固定套有热流体进入管,所述壳体内壁另一侧底部固定套有热流体排出管。
[0008]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管束一端外壁固定套有密封圈和密封环。
[000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圈和密封环外壁均与固定管束内壁相接触。
[0010]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圈位于冷流体进入管和密封环之间。
[0011]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环位于密封圈与冷流体排出管之间。
[0012]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冷流体进入管、封头、固定管束、滑动管束和冷流体排出管相通。
[0013]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流体进入管、壳体和热流体排出管相通。
[0014]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圆缺型折流挡板位于两个所述封板之间。
[0015]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6]1、本技术可通过移动滑动管束在固定管束内位置,来对管束的整体长度进行调节,使管束能安装在不同长度的列管式换热器内,在对管束进行更换时也不用费力寻找相同长度的管束,密封圈和密封环提高了滑动管束与固定管束之间的密封效果,整体方便实用,适宜大量生产。
[0017]2、本技术的凹槽可增大滑动管束与固定管束外表面积,使得可通过增大与流体接触面积来提高热交换效果,凹槽也可削减两个管束壁,便于热量的快速传递,橡胶圈便于将滑动管束套在圆缺型折流挡板内,提高滑动管束和固定管束的稳定性,也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正视剖面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图2中A结构放大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图2中B结构放大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固定管束与滑动管束正视图。
[0023]附图标记为:1、壳体;11、热流体进入管;12、热流体排出管;13、封板;14、圆缺型折流挡板;15、固定孔;2、封头;21、冷流体进入管;22、冷流体排出管;3、固定管束;31、滑动管束;32、橡胶圈;33、凹槽;34、密封圈;35、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的描述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0025]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示例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0026]请参阅图1

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内壁两侧固定套有对称分布的两个封板13,两个封板13之间固定插接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固定管束3和滑动管束31,封板13可将固定管束3和滑动管束21固定在壳体1内,滑动管束31一
端滑动套在固定管束3内壁,便于两个管束之间的相对移动,滑动管束31一端可在固定管束3内横向滑动而不脱离,固定管束3与滑动管束31外壁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凹槽33,便于增大两个管束的外表面积,滑动管束31外壁滑动套有均匀分布的橡胶圈32,壳体1内壁焊接有交错分布的多个圆缺型折流挡板14,橡胶圈32可将滑动管束31固定在圆缺型折流挡板14内,圆缺型折流挡板1可对流体进行导向,圆缺型折流挡板14内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固定孔15,固定管束3与橡胶圈32外壁均活动套在多个固定孔15内,固定孔15便于对橡胶圈32进行固定,壳体1两侧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封头2,封头2可对壳体1两侧进行封住,防止流体流出换热器,两个封头2内分别固定套有冷流体进入管21和冷流体排出管22,壳体1内壁一侧顶部固定套有热流体进入管11,壳体1内壁另一侧底部固定套有热流体排出管12,便于对四个管进行支撑与固定。
[0027]滑动管束31一端外壁固定套有密封圈34和密封环35,密封圈34和密封环35外壁均与固定管束3内壁相接触,密封圈34和密封环35可对滑动管束31与固定管束3之间缝隙进行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变储能换热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壁两侧固定套有对称分布的两个封板(13),两个所述封板(13)之间固定插接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固定管束(3)和滑动管束(31),所述滑动管束(31)一端滑动套在固定管束(3)内壁,所述固定管束(3)与滑动管束(31)外壁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凹槽(33),所述滑动管束(31)外壁滑动套有均匀分布的橡胶圈(32),所述壳体(1)内壁焊接有交错分布的多个圆缺型折流挡板(14),所述圆缺型折流挡板(14)内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固定孔(15),所述固定管束(3)与橡胶圈(32)外壁均活动套在多个所述固定孔(15)内,所述壳体(1)两侧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封头(2),两个所述封头(2)内分别固定套有冷流体进入管(21)和冷流体排出管(22),所述壳体(1)内壁一侧顶部固定套有热流体进入管(11),所述壳体(1)内壁另一侧底部固定套有热流体排出管(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储能换热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书琴康承踊曹宝文
申请(专利权)人:瑟墨上海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