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汽电双源温湿度独立控制区域供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9099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汽电双源温湿度独立控制区域供能系统,包括:除湿溶液再生模块、工艺水箱、生活水箱、第一类溴化锂热泵、第一水泵至第四水泵、第一阀门至第八阀门、第十阀门、第十七阀门至第二十阀门和第一风机至第三风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降低除湿能耗40%以上,主要通过:1)利用热水作为再生热源,设有第一类溴化锂热泵,利用循环冷却水作为低温热源来制取热水可以降低再生蒸汽的使用量;2)除湿再生采用多级加热除湿,利用一级溶液加热器至三级溶液加热器和从热泵出来的三路热源实现多级加热除湿,使得热能得到梯级利用,传热传质动力驱动力均匀,提升热源的使用效果;3)采用显热回收设备回收空气热量,降低热损耗。降低热损耗。降低热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汽电双源温湿度独立控制区域供能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能源
,涉及一种新型汽电双源温湿度独立控制区域供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能耗问题恰是当下产业园区转向绿色发展的痛点,工业绿色转型亟需供能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很多高产值企业因为能耗较高被排除在招商门槛之外或是在产业园区转型时面临被清退的压力;同时,产业园区为增强产业人口吸引力和提供产业服务的配套空间也因能耗费用较高而受到限制,这些关于园区产业企业、园区配套设施供能直接影响各类园区发展和规划。能否通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来改变供能模式,成为了解决园区能耗限制问题的重要思路。
[0003]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园区的能源结构也大幅变化。许多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电子制造等)由于其工艺特点和要求,对于温度和湿度的需求和要求较高;同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标准提高(如集中供冷供热、数据机房的配置等),使得暖通系统的能耗显著提高。据统计,在我国建筑物能耗占到公共机构能耗的70%以上,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30%左右,尤其在一些民用建筑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汽电双源温湿度独立控制区域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除湿溶液再生模块(24)、工艺水箱(1

1)、生活水箱(1

2)、第一类溴化锂热泵(2)、第一水泵(13

1)至第四水泵(13

4)、第一阀门(14

1)至第八阀门(14

8)、第十阀门(14

10)、第十七阀门(14

17)至第二十阀门(14

20)和第一风机(15

1)至第三风机(15

3);其中除湿溶液再生模块(24)由一级溶液加热器(3

1)至三级溶液加热器(3

3)、第一喷淋塔(4

1)至第三喷淋塔(4

3)、空气显热回收器(5)、溶液显热回收器(6)、浓溶液罐(7

1)、稀溶液罐(7

2)、显热回收新风机组(8)、压缩式电制冷机(9)、冷却塔(10)、用户末端(11)、第一溶液泵(12

1)至第六溶液泵(12

6)、第九阀门(14

9)和第十一阀门(14

11)至第十六阀门(14

16)组成;第一类溴化锂热泵(2)上设有驱动热源进口(25)、驱动热源出口(26)、中温热源进口(27)、低温热源进口(28)、低温热源出口(29)和中温热源出口(30);一级溶液加热器(3

1)至三级溶液加热器(3

3)上均设有热源侧进口、热源侧出口、溶液侧进口和溶液侧出口;第一喷淋塔(4

1)至第三喷淋塔(4

3)上均设有溶液侧入口、溶液侧出口、气侧进口、气侧出口和喷淋口;空气显热回收器(5)上设有排气入口和排气出口;溶液显热回收器(6)上设有浓溶液侧进口、浓溶液侧出口、稀溶液侧进口和稀溶液侧出口;浓溶液罐(7

1)上设有浓溶液进口和浓溶液出口;稀溶液罐(7

2)上设有稀溶液进口和稀溶液出口;显热回收新风机组(8)上设有除湿溶液进口、除湿溶液出口、新风进口和排风口;制冷机(9)上设有冷却水进水口、冷却水出水口、冷冻水进口和冷冻水出口;冷却塔(10)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用户末端(11)上设有新风进口、排风口、冷冻水回水口和冷冻水进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汽电双源温湿度独立控制区域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驱动热源进口(25)与第五阀门(14

5)的一端、第十七阀门(14

17)的一端均相连,第五阀门(14

5)的另一端与蒸汽管路相连,第十七阀门(14

17)的另一端与三级溶液加热器(3

3)的热源侧进口相连;驱动热源出口(26)与第四阀门(14

4)的一端相连,第四阀门(14

4)的另一端与第一水泵(13

1)的一端相连,第一水泵(13

1)的另一端与工艺水箱(1

1)、第一阀门(14

1)的一端分别相连,第一阀门(14

1)的另一端与生活水箱(1

2)、第六阀门(14

6)的一端分别相连,第六阀门(14

6)的另一端与中温热源进口(27)相连;低温热源进口(28)与第三水泵(13

3)的一端、第二阀门(14

2)的一端分别相连,第二阀门(14

2)的另一端与循环冷却水管路相连,第三水泵(13

3)的另一端与第二十阀门(14

20)的一端相连;低温热源出口(29)与第十阀门(14

10)的一端、第三阀门(14

3)的一端相连,第十阀门(14

10)的另一端与制冷机(9)的冷却水进水口、冷却塔(10)的出水口分别相连,第三阀门(14

3)的另一端与循环冷却水管路相连;中温热源进口(27)与第八阀门(14

8)的一端相连,第八阀门(14

8)的另一端与第九阀门(14

9)的一端、第十一阀门(14

11)的一端、第十二阀门(14

12)的一端、第十五阀门(14

15)和第十九阀门(14

19)的一端分别相连;第十九阀门(14

19)的另一端与用户末端(11)的冷冻水回水口相连;中温热源出口(30)与第七阀门(14

7)的一端相连,第七阀门(14

7)的另一端与第二水泵(13

2)的一端相连,第二水泵(13

2)的另一端与第十八阀门(14

18)的一端、第十四阀门(14

14)的一端分别相连,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琦林俊光丁兰馨姚正楠杨旭辰董益华罗海华张曦蒋月红俞李斌赵申轶叶飞宇马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