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的冷板流道设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6599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良的冷板流道设计,包括冷嘴、固定板、冷板本体、螺钉、标识、通孔、冷板基板、铲齿流道、螺钉孔位和冷板盖,冷板本体上开有螺钉孔位,固定板与冷板本体上下贴合,冷板本体分别由冷板盖和冷板基板,铲齿流道位于冷板基板的上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冷板本体分别位冷板盖和冷板基板,均采用铜作为加工材料,通过焊接将冷板和冷板基板结合成一体,整体结构强度高,可靠性高,泄露风险小,使得温度均匀性极高,热阻小,液体流动热交换效率远高于空气换热效率,减少散热对风扇等高噪音设备的依赖性,系统整体噪音小,采用内部立体三维式铲齿流道设计方案,抗热冲击性好,换热面积大,换热量显著增加。换热量显著增加。换热量显著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的冷板流道设计


[0001]本技术涉及冷板流道
,特别涉及一种改良的冷板流道设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现代数字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高功率且型号不同的CPU不断问世,由此催生出各类CPU散热解决方案。同时,为应对全球变暖及可持续化发展等问题,液冷技术因其高绿色化程度以及低PUE值(能耗比),成为散热行业内的焦点及热点。然而,作为液冷解决方案的核心部件冷板仍面临着冷板内部流道设计粗糙、整体散热性能低等问题,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和体验。
[0003]传统风冷散热受限于尺寸,存在散热极限及噪音困扰,新型浸没式相变散热仍然存在技术难度高,成熟度低,量产化应用阻碍大等问题;常见冷板内部流道多采用平面二维式扁平流道设计,整体冷板内部可容纳流体容量少,抗热冲击性能较差,流道狭窄弯曲多变,流体在水冷板内部的流动沿程阻力高,需要更高功率的泵才能推动高流量,额外成本增加,噪音影响客户使用体验,二维流道分布使得流体换热面积少,冷板整体热阻高,整体散热性能欠佳,无法应对高功率CPU。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改良的冷板流道设计,可做到抗热冲击性好,换热面积大,沿程阻力小。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一种改良的冷板流道设计,包括冷嘴、固定板、冷板本体、螺钉、标识、通孔、冷板基板、铲齿流道、螺钉孔位和冷板盖,所述冷板本体上开有螺钉孔位,所述固定板与冷板本体上下贴合,且与冷板本体上的螺钉孔位对应位置开有通孔,所述固定板与冷板本体之间通过螺钉相互锁紧固定,所述冷板本体下底面与CPU的上表面直接接触,所述冷板本体分别由冷板盖和冷板基板,所述铲齿流道位于冷板基板的上表面,所述冷板本体的上表面附有标识。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标识上为螺钉的紧固顺序说明。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板表面四周设有多个螺钉孔位,根据对应的CPU平台不同,选择不同的螺钉孔位与螺钉,所述冷板通过螺钉固定在CPU的正上方。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板盖和冷板基板均采用铜作为加工材料,且冷板盖和冷板基板之间焊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铲齿流道为立体三维式铲齿流道设计,铲齿流道包括四组换热翅片,在左右两组翅片中间设置中隔板。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本技术通过冷板本体分别位冷板盖和冷板基板,均采用铜作为加工材料,通
过焊接将冷板和冷板基板结合成一体,整体结构强度高,可靠性高,泄露风险小,使得温度均匀性极高,热阻小,液体流动热交换效率远高于空气换热效率,减少散热对风扇等高噪音设备的依赖性,系统整体噪音小,采用内部立体三维式铲齿流道设计方案,抗热冲击性好,换热面积大,沿程阻力小,换热量显著增加,可应对高功率CPU,对大功率泵需求减少,采用含水液体为介质,成本低,容易获取,无污染,没有二次副产物,可支持恶劣环境,产品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冷板本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固定板;2、冷板本体;3、螺钉;4、标识;5、通孔;6、冷板基板;7、铲齿流道;8、螺钉孔位;9、冷板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0]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
[0021]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本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

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良的冷板流道设计,包括冷嘴、固定板1、冷板本体2、螺钉3、标识4、通孔5、冷板基板6、铲齿流道7、螺钉孔位8和冷板盖9,冷板本体2上开有螺钉孔位8,固定板1与冷板本体2上下贴合,且与冷板本体2上的螺钉孔位8对应位置开有通孔5,固定板1与冷板本体2之间通过螺钉3相互锁紧固定,冷板本体2下底面与CPU的上表面直接接触,冷板本体2分别由冷板盖9和冷板基板6,铲齿流道7位于冷板基板6的上表面,冷板本体2的上表面附有标识4。
[0024]进一步的,标识4上为螺钉3的紧固顺序说明,方便确定螺钉3锁固顺序,避免造成额外失效。
[0025]固定板1表面四周设有多个螺钉孔位8,根据对应的CPU平台不同,选择不同的螺钉孔位8与螺钉3,冷板通过螺钉3固定在CPU的正上方。
[0026]冷板盖9和冷板基板6均采用铜作为加工材料,且冷板盖9和冷板基板6之间焊接,铜导热系数高,易于获取,便于加工。
[0027]铲齿流道7为立体三维式铲齿流道设计,铲齿流道7包括四组换热翅片,在左右两组翅片中间设置中隔板,提升流体换热面积,通过中隔板改变流体流动方向,使得流体尽可
能流经多个换热面,大幅提高流体换热面积,有效增加换热量,进一步降低CPU的热源温度。
[0028]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冷板本体2上有多个螺钉孔位8,固定板1与冷板本体2上下贴合,与冷板本体2上螺钉孔位8对应位置有通孔5,通过螺钉3将固定板1与冷板本体2相互锁紧固定,冷板本体2下底面与CPU的上表面直接接触,固定板1表面四周设有多个螺钉孔位8,根据对应的CPU平台不同,选择不同的孔位与螺钉3,锁紧后即可将该冷板本体2固定于CPU上方,冷板本体2表面贴有螺钉紧固顺序说明的标识4,方便确定螺钉3锁固顺序,避免造成额外失效,冷板本体2分为两块,分别是冷板盖9和冷板基板6,均采用铜作为加工材料。铜导热系数高,易于获取,便于加工,通过焊接,将冷板,9于冷板基板6结合成一体,整体结构强度高,可靠性高,泄露风险小,CP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传递至冷板本体2内外表面,铜冷板温度均匀性极高,热阻小,冷板本体2表面与CPU表面温差小,便于热量进一步被带走,液体流动热交换效率远高于空气换热效率,减少散热对风扇等高噪音设备的依赖性,系统整体噪音小,采用水作为液体介质,成本低,容易获取,无污染,没有二次副产物,水比热容大,抗热冲击性好,流动黏度小,流体流动阻力低,对外界的流动驱动力要求简单,低温流体从冷板本体2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的冷板流道设计,包括冷嘴、固定板(1)、冷板本体(2)、螺钉(3)、标识(4)、通孔(5)、冷板基板(6)、铲齿流道(7)、螺钉孔位(8)和冷板盖(9),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本体(2)上开有螺钉孔位(8),所述固定板(1)与冷板本体(2)上下贴合,且与冷板本体(2)上的螺钉孔位(8)对应位置开有通孔(5),所述固定板(1)与冷板本体(2)之间通过螺钉(3)相互锁紧固定,所述冷板本体(2)下底面与CPU的上表面直接接触,所述冷板本体(2)分别由冷板盖(9)和冷板基板(6),所述铲齿流道(7)位于冷板基板(6)的上表面,所述冷板本体(2)的上表面附有标识(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冷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热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