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单元及光拾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6269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学单元(6),其用于光拾取装置(1),使用从光源(L1~L3)射出的第一~第三光束,对第一~第三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其具有:在分色镜层(71)的两面具有反射面(71a)及反射面(70a)的反射镜部(7);在光学面具有相位结构的物镜(8)。反射镜部(7)将第一、第二光束由反射面(71a)反射,向物镜(8)引导,同时,将第三光束由反射面(70a)反射,并变换为散射光,向物镜(8)引导。物镜(8)在由所述相位结构来校正第一、第二光束的球面像差的状态下,将第一光束聚光在BD(10)上,将第二光束聚光在DVD(11)上,将第三光束聚光在CD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与光记录介质相对配置的光学单元和具有该光学单元的光拾取装置。
技术介绍
到目前为止,作为对MO、CD、DVD等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生的装置,存在有光拾取装置。该光拾取装置中具有将从半导体激光器光源射出的光聚光在光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等光学元件。近年来,这种光拾取装置有利用反射镜使光路在物镜前面折曲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这种光拾取装置,从光源到光记录介质的直线距离减短,相应地可将装置小型化。专利文献1特开2002-40323号公报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光拾取装置是对两种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生的装置。因此,即使单纯地应用该光拾取装置的技术,也不能在将光拾取装置小型化的同时对三种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正确的记录再生。另外,作为对相同的两种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生的其它技术,公知有如下技术,使用具有折射结构的物镜,分别对不同的两个波长产生衍射作用,将校正了球面像差的入射光聚光在各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但是,上述技术在对三种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时,难以形成对所使用的全部三种波长产生衍射作用这样的相位结构。这样一来,在比DVD要求更高密度的BD及HD DVD这样的光记录介质中使用的光源波长的情况下,具有是CD的使用波长的大致整数倍的关系,在利用衍射作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情况下,产生光利用效率大大降低的问题。难以高精度地进行正确的信息的记录、再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在对利用具有上述那样的特定波长关系的波长光的两种光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或再生、或者对含有这些介质的三个光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或再生时,可提高光利用效率并可进行信息的正确的记录或再生的光学单元及具有该光学单元的光拾取装置,特别是提供可将光拾取装置小型化的光学单元及光拾取装置。首先,说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优选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单元,其用于光拾取装置,使用从光源射出的波长λ1、λ2、λ3(其中,λ1<λ2<λ3)的第一光束、第二光束、第三光束,对第一光记录介质、第二光记录介质、第三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及/或再生,其特征在于,包括物镜和反射镜部,所述物镜在至少一个光学面具有相位结构,所述反射镜部具有将所述第一~第三光束内的两种光束反射,使剩下的一种光束透过的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为不同的面,将所述透过的剩下的一种光束反射的第二反射面,该反射镜部将反射了的所述第一~第三光束向所述物镜引导,所述反射镜部的第二反射面将剩下的一种光束变换成散射光并向所述物镜引导,所述物镜利用所述相位结构来校正所述两种光束的球面像差,同时,将所述第一光束聚光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将所述第二光束聚光在所述第二光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将所述第三光束聚光在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根据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由于第一~第三光束中的两种光束在通过相位结构校正球面像差的状态下被分别聚光在光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故可对两种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正确的记录及/或再生。另外,由于剩下的一种光束在被反射镜部的第二反射面反射并变换成散射光后,被聚光在光记录介质上,故可对与所述两种光记录介质不同的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正确的记录及/或再生。因此,可对三种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正确的记录及/或再生。另外,由于反射镜部将第一~第三光束分别反射并向物镜引导,故可将从光源到光记录介质的直线距离缩短,相应地可将光拾取装置小型化。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光学单元,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反射镜部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所述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由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所述第三光束。根据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由于波长比第三光束短的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不成为散射光,故与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成为散射光的情况相比,容易进行物镜的设计。因此,可使光学单元低廉化。另外,特别是在第一反射面为波长选择透过层的表面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没有到达将第三光束反射并变换成散射光的第二反射面,故这些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的剖面形状不会由该第二反射面不必要地变形。因此,不必在反射镜部的前后配置用于调整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的形状的光学元件,由此可将光拾取装置小型化。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光学单元,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波长λ1、λ2、λ3满足1.9<λ3/λ1<2.1,且1.5<λ2/λ1<1.7。在此,通常在两个波长中,一个波长是另一个的整数倍时,难以通过相位结构校正球面像差。根据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由于波长λ1、λ3的比大致为2,且波长λ1、λ2的比不是整数,故与用于校正波长λ1、λ3的光束的球面像差的相位结构相比,可容易地设计用于校正波长λ1、λ2的光束的球面像差的相位结构。因此,可使光学单元低廉化。另外,满足上述不等号式的波长的组合,例如有CD用波长和DVD用波长和BD或HD-DVD用波长的组合等。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光学单元,在第二或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反射面具有与光轴交叉的中心区域和位于所述中心区域外周侧的外周区域,在入射到所述第二反射面上的所述第三光束中,仅入射到所述中心区域的光束被所述物镜聚光在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上。根据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由于入射到第二反射面的第三光束中,仅入射到中心区域的光束被物镜聚光在第三光记录介质上,入射到外周区域的光束没有聚光在第三光记录介质上,因此,可由中心区域的大小进行开口控制。因此,与为了进行了开口控制而在反射镜部前后配置光圈部件的情况相比,可将光拾取装置小型化。另外,由于可根据中心区域的形状来改变第三光记录介质的光点形状,故即使第二反射面相对于光轴非旋转对称,也可以将光点形状调整成圆形。另外,与在反射镜部的前后配置用于调整第三光束的剖面形状的光学元件的情况相比,可将光拾取装置小型化。另外,入射到外周区域的第三光束既可以被该外周区域吸收,也可以透过外周区域,还可以由外周区域反射,成为不影响第三光记录介质的光点形成的光斑成分。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光学单元,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反射面是相对于光轴非旋转对称的曲面。根据第五方面的专利技术,可对第三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正确的记录再生。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光学单元,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反射面是相对于光轴非旋转对称的曲面,所述中心区域是椭圆形。在此,通常在反射面相对于光轴非旋转对称的情况下,即使向该反射面入射的入射光的剖面形状是圆形,反射光的剖面形状也会成为椭圆形。根据第六方面的专利技术,由于第二反射面是相对于光轴非旋转对称的曲面,且中心区域是椭圆形,故可通过椭圆的朝向将反射光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圆形。因此,可进行使用第三光记录介质的信息的正确的记录再生。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的光学单元,在第六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反射面将所述剩下的一种光束反射,使所述反射镜部和所述物镜之间的包含光轴的规定面内的散射角最大,所述中心区域是在所述规定面的垂直方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形。根据第七方面的专利技术,由于第二反射面将所述剩下的一种光束反射,以使规定面内的散射角最大,且所述中心区域是在所述规定面的垂直方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形,故能够可靠地将反射光的剖面形成为圆形。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的光学单元,在第一~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物镜是单透镜。根据第八方面的专利技术,由于所述物镜是单透镜,故与透镜单元的情况相比,可将光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单元,其用于光拾取装置,使用从光源射出的波长λ1、λ2、λ3(其中,λ1<λ2<λ3)的第一光束、第二光束、第三光束,对第一光记录介质、第二光记录介质、第三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及/或再生,其特征在于,具有物镜和反射镜部, 所述物镜在至少一个光学面上具有相位结构,所述反射镜部具有:第一反射面,其将所述第一~第三光束中的两种光束反射,而使剩下的一种光束透过;第二反射面,其是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不同的面,将所述透过的剩下的一种光束反射,该反射镜部将反射了的所述 第一~第三光束向所述物镜引导,所述反射镜部的第二反射面将剩下的一种光束变换成散射光并向所述物镜引导,所述物镜通过所述相位结构来校正所述两种光束的球面像差,同时,将所述第一光束聚光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将所述第二光 束聚光在所述第二光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将所述第三光束聚光在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2-15 038096/051.一种光学单元,其用于光拾取装置,使用从光源射出的波长λ1、λ2、λ3(其中,λ1<λ2<λ3)的第一光束、第二光束、第三光束,对第一光记录介质、第二光记录介质、第三光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及/或再生,其特征在于,具有物镜和反射镜部,所述物镜在至少一个光学面上具有相位结构,所述反射镜部具有第一反射面,其将所述第一~第三光束中的两种光束反射,而使剩下的一种光束透过;第二反射面,其是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不同的面,将所述透过的剩下的一种光束反射,该反射镜部将反射了的所述第一~第三光束向所述物镜引导,所述反射镜部的第二反射面将剩下的一种光束变换成散射光并向所述物镜引导,所述物镜通过所述相位结构来校正所述两种光束的球面像差,同时,将所述第一光束聚光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将所述第二光束聚光在所述第二光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将所述第三光束聚光在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部中,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所述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由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所述第三光束。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波长λ1、λ2、λ3满足1.9<λ3/λ1<2.11.5<λ2/λ1<1.7。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具有与光轴交叉的中心区域和位于所述中心区域外周侧的外周区域,入射到所述第二反射面上的所述第三光束中,仅入射到所述中心区域的光束被所述物镜聚光在所述第三光记录介质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是相对于光轴非旋转对称的曲面。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是相对于光轴非旋转对称的曲面,所述中心区域是椭圆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将所述剩下的一种光束反射,使所述反射镜部和所述物镜之间的包含光轴的规定面内的散射角最大,所述中心区域是在所述规定面的垂直方向上具有长轴的椭圆形。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是单透镜。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结构为衍射结构,该衍射结构与所述第一~第三光束相关,由同一衍射级数表示最大的衍射效率。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衍射结构与所述第一~第三光束相关,由一级衍射光表示最大的衍射效率。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结构,对入射的所述第一及第三光束直接透过,对所述第二光束,由一级衍射光表示最大的衍射效率。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物镜及所述反射镜部一体移动的驱动器。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所述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射出所述第二光束的第二光源、射出所述第三光束的第三光源。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向所述反射镜部入射之前的所述剩下的一种光束的光轴相对于所述两种光束的光轴偏置。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在将第一光记录介质的保护层厚设为t1,将第二光记录介质的保护层厚设为t2,将第三光记录介质的保护层厚设为t3时,满足t1≤t2<t3。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光记录介质是BD,第二光记录介质是DVD,第三光记录介质是CD。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校正的两种光束的球面像差是由基板厚度差产生的球面像差。18.一种反射镜,其具有反射面,该反射面选择地透过并反射具有波长λ1的第一光束、具有波长λ2的第二光束、具有波长λ3(其中,λ1<λ2<λ3)的第三光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具有第一反射面,其将入射的所述第一~第三光束中的两种光束反射,使剩下的一种光束透过;第二反射面,其由规定的曲面构成,是与所述第一反射面不同的面,将所述透过的剩下的一种光束变换为散射光而进行反射。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波长λ1、λ2、λ3满足1.9<λ3/λ1<2.11.5<λ2/λ1<1.7。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是相对于光轴非旋转对称的曲面。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井史生木村彻
申请(专利权)人: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