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5163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包括支架板和水处理流程机构,所述支架板的下端底部设置有防滑立脚,所述支架板的下端中部开设有桩基孔,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设置于支架板的上端顶部,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处理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过滤机构、砂砾层、活性炭过滤组和纳米膜过滤层的设置,通过最上层的砂砾层,来对污泥水进行第一步处理,将污泥水中的小颗粒杂质进行剔除,然后再进入到下端的活性炭过滤组,利用活性炭的吸附过滤功能,来将污泥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然后再通过最为精密的纳米膜过滤层,来使其通过纳米级的过滤层,来使污泥水可以达到水排放的标准。水排放的标准。水排放的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中桩基施工
,具体为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发展迅速。面对日益匮乏的土地资源,桥梁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桥梁工程中,桩基施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水中桩基施工则是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重难点,而水中桩基施工则是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重难点。桩基成孔(包括清孔)及灌注过程中产生大量泥浆,如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泥浆进行循环,造成泥浆外溢将严重污染河道,在进行水中桩基作业时,采用传统的围堰施工和泥浆循环的方式,不仅造价高、施工复杂、施工周期长,还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污染问题。
[0003]现有的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在使用中,均是通过孔管来将污泥和污水进行抽取处理,但桩基成孔(包括清孔)及灌注过程中产生大量泥浆,如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泥浆进行循环,造成泥浆外溢将严重污染河道,且不具备回收循环的功效,非常容易造成污染,且在桩内侧的污泥以及污水中,会参杂着许多的砂砾,容易造成抽取管的堵塞,影响到抽取作业的效率,且抽取管的直径较小,无法快速的将污泥水进行抽取,严重耽误整个施工的进度,而较大的抽取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一些直径小的桩基孔无法进行抽取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在使用中,均是通过孔管来将污泥和污水进行抽取处理,但桩基成孔(包括清孔)及灌注过程中产生大量泥浆,如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泥浆进行循环,造成泥浆外溢将严重污染河道,且不具备回收循环的功效,非常容易造成污染,且在桩内侧的污泥以及污水中,会参杂着许多的砂砾,容易造成抽取管的堵塞,影响到抽取作业的效率,且抽取管的直径较小,无法快速的将污泥水进行抽取,严重耽误整个施工的进度,而较大的抽取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一些直径小的桩基孔无法进行抽取处理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包括支架板和水处理流程机构,所述支架板的下端底部设置有防滑立脚,所述支架板的下端中部开设有桩基孔,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设置于支架板的上端顶部,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处理室,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的内部一侧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支架板的上端顶部设置有支撑竖柱,且支撑竖柱的上端顶部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下端底部设置有液压伸缩杆,且液压伸缩杆的下端底部设置有吸污盘,所述吸污盘的外壁和横杆的下端连接处设置有排渣管,所述吸污盘的上端外壁设置有限位装置,且限位装置的内部四周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限位装置的内部四周设置有气动杆,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的外壁和排渣管的外壁连接处设置有水管。
[0006]优选的,所述支架板与支撑竖柱和横杆之间构成焊接一体结构,且支架板与支撑
竖柱和横杆之间呈垂直状分布。
[0007]优选的,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包括处理箱与传输泵管和过滤箱,且处理箱的外壁一侧设置有过滤箱,并且过滤箱的外壁和处理箱的外壁连接处设置有传输泵管。
[0008]优选的,所述处理箱与传输泵管和过滤箱之间相连通,且处理箱和处理室之间构成滑动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砂砾层与活性炭过滤组和纳米膜过滤层,且砂砾层的下端底部设置有活性炭过滤组,并且活性炭过滤组的下端底部设置有纳米膜过滤层。
[0010]优选的,所述砂砾层与活性炭过滤组和纳米膜过滤层之间呈平行状分布,且砂砾层与活性炭过滤组和纳米膜过滤层之间尺寸相互嵌合。
[0011]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盘与活动弧盘和滑槽,且限位盘的外壁四周设置有活动弧盘,并且活动弧盘的外壁和限位盘的外壁连接处设置有滑槽。
[0012]优选的,所述活动弧盘通过滑槽和限位盘之间构成滑动结构,且活动弧盘通过减震弹簧和限位盘之间构成弹性结构。
[0013]优选的,所述排渣管和液压伸缩杆之间呈同心圆状分布,且排渣管和水管之间相连通。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1、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拉板、拉杆、冲刀、刮刀和横刀的设置,支架板与支撑竖柱和横杆之间构成焊接一体结构,且支架板与支撑竖柱和横杆之间呈垂直状分布,整个支架板与支撑竖柱和横杆作为该泵循环装置的主要基础结构,其连接处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保证其连接处的连接强度,结构稳定,且其连接处相互之间呈垂直状,使支架板和横杆呈水平状,使其在进行吊装吸取污泥水时,可以保证整个泵循环装置的稳定性,在其支架板的下端底部设置有防滑立脚,可以保证整个循环装置在进行作业时的稳固。
[0016]2、本专利技术通过水处理流程机构、处理箱、传输泵管和过滤箱的设置,水处理流程机构包括处理箱与传输泵管和过滤箱,处理箱与传输泵管和过滤箱之间相连通,且处理箱和处理室之间构成滑动结构,水处理流程机构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架板的上端一侧,其主要由处理箱和过滤箱组成,其整个水处理流程机构依靠水泵来进行传动,来使污泥水进入到处理箱进行储存沉淀,来使污泥遗留在处理箱的内部进行处理,而污水则顺着传输泵管进入到过滤箱进行过滤处理,对污泥水进行处理,使其可以达到直接排放的层次,且处理箱的内侧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处理室,可以将处理室抽取,来将沉淀的污泥取出处理。
[0017]3、本专利技术通过过滤机构、砂砾层、活性炭过滤组和纳米膜过滤层的设置,过滤机构包括砂砾层与活性炭过滤组和纳米膜过滤层,砂砾层与活性炭过滤组和纳米膜过滤层之间呈平行状分布,且砂砾层与活性炭过滤组和纳米膜过滤层之间尺寸相互嵌合,过滤机构处在过滤箱的内部,其整体分为砂砾层与活性炭过滤组和纳米膜过滤层三层,通过最上层的砂砾层,来对污泥水进行第一步处理,将污泥水中的小颗粒杂质进行剔除,然后再进入到下端的活性炭过滤组,利用活性炭的吸附过滤功能,来将污泥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然后再通过最为精密的纳米膜过滤层,来使其通过纳米级的过滤层,来使污泥水可以达到水排放的标准,来完成整个装置的泵循环作业。
[0018]4、本专利技术通过限位装置、限位盘、活动弧盘、滑槽、气动杆和减震弹簧的设置,限位装置包括限位盘与活动弧盘和滑槽,活动弧盘通过滑槽和限位盘之间构成滑动结构,且活
动弧盘通过减震弹簧和限位盘之间构成弹性结构,吸污盘的上端一侧处固定着限位装置,该限位装置和吸污盘呈同心圆状分布,而限位装置通过限位盘与活动弧盘等组成,其活动弧盘通过活动连接的方式固定在限位盘的四周,并通过滑槽来达到向内外侧进行滑动的目的,在内壁连接处设置有气动杆,使气动杆可以推动活动弧盘向内外侧进行移动,来将活动弧盘的尺寸进行调节,使其尺寸和桩基孔的尺寸相配合,来达到紧密贴合的目的,且在其连接处还设置有减震弹簧,来保证其在抽取作用进行时,其结构的稳定性,来减少不必要的磨损,保证整个设备的长期使用。
[0019]5、本专利技术通过吸污盘、排渣管、液压伸缩杆和排渣管的设置,排渣管和液压伸缩杆之间呈同心圆状分布,且排渣管和水管之间相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包括支架板(1)和水处理流程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板(1)的下端底部设置有防滑立脚(12),所述支架板(1)的下端中部开设有桩基孔(14),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2)设置于支架板(1)的上端顶部,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2)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处理室(10),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2)的内部一侧设置有过滤机构(3),所述支架板(1)的上端顶部设置有支撑竖柱(5),且支撑竖柱(5)的上端顶部设置有横杆(6),所述横杆(6)的下端底部设置有液压伸缩杆(8),且液压伸缩杆(8)的下端底部设置有吸污盘(9),所述吸污盘(9)的外壁和横杆(6)的下端连接处设置有排渣管(13),所述吸污盘(9)的上端外壁设置有限位装置(7),且限位装置(7)的内部四周设置有减震弹簧(15),所述限位装置(7)的内部四周设置有气动杆(11),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2)的外壁和排渣管(13)的外壁连接处设置有水管(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板(1)与支撑竖柱(5)和横杆(6)之间构成焊接一体结构,且支架板(1)与支撑竖柱(5)和横杆(6)之间呈垂直状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中桩基用泵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流程机构(2)包括处理箱(201)与传输泵管(202)和过滤箱(203),且处理箱(201)的外壁一侧设置有过滤箱(203),并且过滤箱(203)的外壁和处理箱(201)的外壁连接处设置有传输泵管(202)。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小卫王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