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混纺棉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4403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混纺棉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型混纺棉纱,包括混纺棉纱本体、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混纺棉纱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涤纶纤维纱,涤纶纤维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丝质纤维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混纺棉纱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保护层,防止了混纺棉纱本体出现勾丝的现象,提高了混纺棉纱本体的强度,而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通过固定器进行串联,且固定底座依次纵向等距分布于弹性条的左端,增大了固定底座左端的紧固夹与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的接触面积,使得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连接更加紧密,避免了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散开的情况,提高了混纺棉纱本体的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保型混纺棉纱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混纺棉纱,具体为一种环保型混纺棉纱。

技术介绍

[0002]混纺即混纺化纤织物,是化学纤维与其它棉毛、丝、麻等到天然纤维混合纺纱织成的纺织产品,既有涤纶的风格又有棉织物的长处,如涤棉布、涤毛华达呢等。混纺分为毛粘混纺、羊兔毛绲纺、TR面料、高密NC布、3M防水摩丝布、天丝面料、柔赛丝、TNC面料、复合面料等。
[0003]但是,现有的环保型混纺棉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缺少保护结构,容易使混纺棉纱本体出现勾丝的现象,降低了混纺棉纱本体的强度,而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连接不够紧密,在外力作用下可能会出现散开的情况,降低了混纺棉纱本体的稳定性,不利于实际使用,且现有的环保型混纺棉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具备抑菌结构,增强了混纺棉纱本体表面细菌的滋生,降低了混纺棉纱本体的使用安全性,并且内芯的疏水性不强,洗涤过后无法快速的将内芯内部的水分进行排出,不利于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环保型混纺棉纱,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设计简单,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环保型混纺棉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缺少保护结构,容易使混纺棉纱本体出现勾丝的现象,降低了混纺棉纱本体的强度,而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连接不够紧密,在外力作用下可能会出现散开的情况,降低了混纺棉纱本体的稳定性,不利于实际使用,且现有的环保型混纺棉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具备抑菌结构,增强了混纺棉纱本体表面细菌的滋生,降低了混纺棉纱本体的使用安全性,并且内芯的疏水性不强,洗涤过后无法快速的将内芯内部的水分进行排出,不利于实际使用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环保型混纺棉纱,包括混纺棉纱本体、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所述混纺棉纱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涤纶纤维纱,所述涤纶纤维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丝质纤维纱;
[0007]所述丝质纤维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器,所述固定器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弹性腔,所述弹性腔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弹性条,所述弹性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的左端镶嵌连接有紧固夹,所述固定器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麻纤维纱,所述麻纤维纱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内芯,所述内芯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氟化物层,所述氟化物层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棉毛纤维纱。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纺棉纱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保护层,且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依次等距交错分布于混纺棉纱本体的内部。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通过固定器进行串联,且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的直径为内芯的2/1。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条为弧形设置,且固定底座依次纵向等距分布于弹性条的左端,并且紧固夹与固定底座相互契合。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抑菌层,且氟化物层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银纤维块,并且银纤维块依次均匀等距分布于氟化物层的表面。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氟化物层将棉毛纤维纱包裹在内部,且氟化物层与棉毛纤维纱相互契合。
[001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保型混纺棉纱,具备以下有益效果:环保型混纺棉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设有保护结构,防止了混纺棉纱本体出现勾丝的现象,提高了混纺棉纱本体的强度,而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连接更加紧密,避免了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散开的情况,提高了混纺棉纱本体的稳定性,有利于实际使用,且环保型混纺棉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备抑菌结构,有效的抑制了混纺棉纱本体表面细菌的滋生,增强了混纺棉纱本体的使用安全性,并且内芯的疏水性增强,洗涤过后能够快速的将内芯内部的水分进行排出,有利于实际使用。
[0014]1、通过设置保护层、固定器、固定底座和紧固夹,通过混纺棉纱本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保护层,使混纺棉纱本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设有保护结构,防止了混纺棉纱本体出现勾丝的现象,提高了混纺棉纱本体的强度,而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通过固定器进行串联,且固定底座依次纵向等距分布于弹性条的左端,增大了固定底座左端的紧固夹与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的接触面积,使得涤纶纤维纱、丝质纤维纱和麻纤维纱连接更加紧密,避免了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散开的情况,提高了混纺棉纱本体的稳定性,有利于实际使用。
[0015]2、通过设置抑菌层、银纤维块和氟化物层,通过内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抑菌层,使混纺棉纱本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备抑菌结构,且银纤维块依次均匀等距分布于氟化物层的表面,提升了内芯的抑菌性,有效的抑制了混纺棉纱本体表面细菌的滋生,增强了混纺棉纱本体的使用安全性,通过氟化物层将棉毛纤维纱包裹在内部,增强了内芯的疏水性,洗涤过后能够快速的将内芯内部的水分进行排出,有利于实际使用。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固定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内芯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混纺棉纱本体;2、保护层;3、涤纶纤维纱;4、丝质纤维纱;5、固定器;501、弹性腔;502、弹性条;503、固定底座;504、紧固夹;6、麻纤维纱;7、内芯;701、抑菌层;702、银纤维块;703、氟化物层;704、棉毛纤维纱。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实施例:如图1

3所示,一种环保型混纺棉纱,包括混纺棉纱本体1、涤纶纤维纱3、丝质纤维纱4,混纺棉纱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涤纶纤维纱3,涤纶纤维纱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丝质纤维纱4;
[0023]丝质纤维纱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器5,固定器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弹性腔501,弹性腔50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弹性条502,弹性条50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底座503,固定底座503的左端镶嵌连接有紧固夹504,固定器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麻纤维纱6,麻纤维纱6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内芯7,内芯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氟化物层703,氟化物层70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棉毛纤维纱704。
[0024]其中,混纺棉纱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保护层2,且涤纶纤维纱3、丝质纤维纱4和麻纤维纱6依次等距交错分布于混纺棉纱本体1的内部;
[0025]本实施例中,通过混纺棉纱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保护层2,使混纺棉纱本体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设有保护结构,防止了混纺棉纱本体1出现勾丝的现象,且涤纶纤维纱3、丝质纤维纱4和麻纤维纱6依次等距交错分布于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型混纺棉纱,包括混纺棉纱本体(1)、涤纶纤维纱(3)、丝质纤维纱(4),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棉纱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涤纶纤维纱(3),所述涤纶纤维纱(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丝质纤维纱(4);所述丝质纤维纱(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器(5),所述固定器(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弹性腔(501),所述弹性腔(50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弹性条(502),所述弹性条(50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底座(503),所述固定底座(503)的左端镶嵌连接有紧固夹(504),所述固定器(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麻纤维纱(6),所述麻纤维纱(6)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内芯(7),所述内芯(7)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氟化物层(703),所述氟化物层(70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棉毛纤维纱(7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型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纺棉纱本体(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保护层(2),且涤纶纤维纱(3)、丝质纤维纱(4)和麻纤维纱(6)依次等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文敢
申请(专利权)人:宿迁润辉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