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针和针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3140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织机针(1),其至少包括如下特征:用于形成线圈的针钩(2),其在杆(3)的纵向方向(z)上限制杆(3)且该针钩终止于针钩尖部(4),和在杆(3)的纵向方向(z)上紧随针钩(2)的第一驱动区段(33)。针织机针(1)的特征在于用于将针钩(2)与第一驱动区段(33)分开的预设断裂区段(9)。预设断裂区段(9)由在纵向方向(z)上延伸的杆(3)的区段形成。预设断裂区段(9)完全处在第一杆区段(10)中,第一杆区段在杆(3)的纵向方向(z)上在针钩(2)的尖部(4)与第一驱动区段(33)之间延伸。此外,要求保护一种针织系统(15),其具有带有预设断裂区段(9)的至少一个针织机针(1)。的至少一个针织机针(1)。的至少一个针织机针(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针织机针和针织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针织机针(Strickmaschinennadel)和一种针织系统。针织机针在许多不同的实施方案中已知。针织机针被插入到针织机中且经常经由针织机针的一个或多个脚部在针织机的针床的通道中被移动。为此,针织机针的脚部与在针织机处的三角配合作用。尤其在快速运转的针织机的情形中,针织机针在此经受强烈的加速。具有针舌(Zunge)的针织机针经常得到使用(“舌针”)。针舌实施大量快速的摆动运动,其用于与针钩一起形成线圈。由于该摆动运动的高动态,在快速运转的针织机的情形中在线圈形成时可能出现缺陷。这样的缺陷由于在针钩和针舌处不可避免发生的磨损而被促进。针钩和针舌布置在针织机针的前端部处且经由杆与针织机针的脚部相连接。

技术介绍

[0002]在一些针织机类型中在织针的脚部与三角(Schloss)或者选择部件(Auswahlteile)之间发生碰撞。为了抑制损伤形成或至少削弱该损伤形成,JP62191888U和EP1424416A1建议如下:以预设断裂部位(Sollbruchstelle)加载针织机针的脚部,以便脚部在形成更大损伤之前断裂。CN2534208Y也指出类似的预设断裂部位。额外地,在CN2534208Y中所示出的针指出一种在针舌后备(Zungenr
ü
cklage)的位置下方的在针杆的底面中的凹口(Kehle)。这样的凹口用于在线圈在处于后备中的针舌上滑动的情形中对线圈的张力卸载。当已存在的针织物(优选先前的线圈)接合到该凹口中时,该张力卸载发生。这样的用于张力卸载的凹口在针织机针的许多实施方案中可在针舌后备位置的下方或紧邻针舌后备位置被找到。这些凹口不是预设断裂部位,因为凹口刚好注定不会通过纱线施加到针钩上的力而以值得注意的概率断裂。
[0003]DE1635837A1指出了一种针,其在杆处装备有应防止冲击波从脚部传递到针钩上的区段。这些区段可构造成带有经改变的机械特性的区段或构造成带有针横截面的降低的区段。这些特殊区段在每个实施例中实施在杆的在其处杆具有其最大高度的部位处。因此其刚好不是预设断裂部位,因为杆刚好在这些位置处不以较大的概率断裂。
[0004]DE4320956A1和DE19503048C2指出了在缝纫针或者织针处的预设断裂部位。
[0005]最近,尤其在细长的针织机针的情形中,由于杆的相邻区域的脚部与三角的碰撞发生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补救该问题。
[0007]该目的通过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针和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针织系统来实现。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针织机针包括用于形成线圈的针钩,其在杆的纵向方向上限制杆或者说在该处开始,且该针钩终止于针钩尖部。在杆的纵向方向上,第一驱动区段紧随针钩。力从针织机的三角件传递到针织机针的驱动区段上,以用于移动针织机针。驱动区段可构
造成脚部,其在杆的正高度方向上超出杆。驱动区段可由联结部位(Kupplungsstelle)形成。在该情况中,联结元件一般而言具有脚部且用于移动针织机针的力以已知的方式作用到针织机针的联结部位上。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针织机针可包括针舌。针舌可被如此可转动地铰接在杆处,使得其在其闭合位置中封闭针钩的内部空间且针舌的尖部在其后备位置中在杆的纵向方向上朝向第一驱动区段指向。针舌在杆处可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构造在杆处的销栓、铰链或轴上。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针织机针的特征在于用于将针钩与第一驱动区段分开的预设断裂区段,其由杆的在其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区段形成。“区段”在当前文献的语言中在针的纵向方向上具有多于无穷小的伸展。预设断裂部位完全处在第一杆区段中,该第一杆区段在杆的纵向方向上在针钩的尖部与第一驱动区段之间延伸。
[0010]令人感到意外地证实如下,即,在针床和三角处的损伤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预设断裂区段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该预设断裂区段关于针织机针的杆发挥其作用且引起其在针钩与第一驱动区段之间的断裂。
[0011]预设断裂区段在针织机针的纵向方向上具有非无穷小的伸展。当针在针床中的运动被阻碍或线圈的脱圈失败时,针织机针以很大概率在预设断裂区段处由于通过纱线可传递的力断裂。在当前文献的意义中,针织机针的杆在其整个纵向延伸部上延伸。该杆仅可被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段。杆的端部区段形成针钩且邻接于该针钩具有在针织过程中与纱线可达到接触的区段。此外,该杆包括经由其引入针织机针的运动的区段(驱动区段或脚部)。处在上述区段之间的区段例如用于(在针床中)引导针织机针且连接上述功能区段。预设断裂区段有利地处在杆的用于引导和连接其它功能区段的功能的区段中。该杆可具有带有不同高度的区段。不同高度的杆的区段可在过渡点处过渡到彼此中。第一过渡点可布置在驱动区段附近。第二过渡点可布置在针钩附近。第二过渡点在纵向方向上可如与在针舌的后备位置中的针舌尖部两倍或三倍远地与针钩尖部间隔。第二过渡点与针钩尖部的间距也可采取在上述值之间的任意值。
[0012]针织机针可具有如下预设断裂部位,其被设定成使得针钩可与第一驱动区段通过作用在针钩处且小于在其中结构相同的针在没有预设断裂区段的情况下被永久变形的力的80%的力被分开。预设断裂部位可尤其设定成使得当相应的力沿负高度方向作用在针钩处时,针钩可与第一驱动区段分开。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在此清楚的是,至少纱线的直径(“细度”)相对针的断裂强度处在某一比例中且该断裂强度当然也由针的细度被随之确定。该细度还确定待应用的纱线的最大直径。纱线的抗拉强度当然也决定性地取决于纱线直径,从而使得细度总的来说是对预设断裂区段的设计具有较大影响的针特性。针织机针的细度(或“规格(Pressung)”)可通过针织机针从其中被冲压出的带的厚度来确定且可沿针织机针的宽度方向被测量。在带有0.4mm规格的针中,力(在所述力的情形中针钩与第一驱动区段被分开)视预设断裂区段的实施方案而定可大约为5N至1N,而结构相同的针织机针在大约8N的情形中将被永久变形。“变形”此处尤其代表“弯曲”的上位概念。用于验证预设断裂区段的适宜性的特殊测试可在于如下,即,将针以其底面(在其高度方向上背对脚部的侧面)放置到桌台上,针在桌台上与针钩一起向前滑动直到桌台棱边上,直至针的针钩侧的(前部)部分至少直至预设断裂区段伸出超过桌台棱边。如果然后针钩被加载以定义的断裂或折断力,在预设断裂区段处应发生断裂。如果在力的进一步提高的情形中(参见上面的示
例)发生塑性变形而不发生断裂,针的适宜性对于该文献的目的而言被怀疑。
[0013]针织机针可具有完全处在第二杆区段中的预设断裂区段,其中,第二杆区段在杆的纵向方向上在针舌的后备位置中针舌尖部的位置与第一驱动区段之间延伸。
[0014]针织机针可具有完全处在第三杆区段中的预设断裂部位,第三杆区段在针织机针的纵向方向上开始于在朝向第一驱动区段的方向上与针舌的铰接部位间隔两个针舌长度的部位处且其结束于在针织机针的纵向方向上在朝向第一驱动区段的方向上与针舌的铰接部位间隔三个针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针织机针(1),其至少包括以下特征:用于形成线圈的针钩(2),其在所述杆(3)的纵向方向(z)上限制所述杆(3)且所述针钩终止于针钩尖部(4),在所述杆(3)的纵向方向(z)上紧随所述针钩(2)的第一驱动区段(33),其特征在于用于将所述针钩(2)与所述第一驱动区段(33)分开的预设断裂区段(9),所述预设断裂区段由所述杆(3)的在纵向方向(z)上延伸的区段形成,且所述预设断裂区段完全处在第一杆区段(10)中,所述第一杆区段在所述杆(3)的纵向方向(z)上在所述针钩(2)的尖部(4)与所述第一驱动区段(33)之间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针(1),其特征在于预设断裂区段(9),所述预设断裂区段在加载以作用在所述针钩(2)处且小于在其中结构相同的针在没有预设断裂区段的情况下被永久变形的力的80%的力的情形中断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机针(1),其特征在于针舌(6),其在所述杆(3)处被如此可转动地铰接,使得所述针舌在其闭合位置(7)中封闭所述针钩(2)的内部空间且所述针舌(6)的尖部在其后备位置(8)中在所述杆(3)的纵向方向(z)上朝向所述驱动区段(33)指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机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断裂区段(9)完全处在第二杆区段(11)中,其中,所述第二杆区段(11)在所述杆的纵向方向(z)上在所述针舌(6)的后备位置中所述针舌尖部(12)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驱动区段(33)的针钩侧的开端(19)之间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针织机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断裂区段(9)完全处在第三杆区段(13)中,所述第三杆区段在所述针织机针(1)的纵向方向(z)上开始于朝向所述第一驱动区段(33)的方向上与所述针舌(6)的铰接部位(14)间隔1.5与2.5个针舌长度之间的部位处,且所述第三杆区段在所述针织机针(1)的纵向方向(z)上结束于在朝向所述第一驱动区段(33)的方向上与所述针舌(6)的铰接部位(14)间隔三个与四个针舌长度之间的部位处,其中,所述针舌长度是在所述针舌的铰接部位(14)与所述针舌尖部(12)之间的间距。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机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区段(33)的针钩侧的开端(19)沿纵向方向(z)相对所述针(1)的沿所述杆(3)的纵向方向(z)的针钩侧的开端(20)具有至少75mm的间距。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机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区段(33)由脚部(5)形成,所述脚部沿所述杆(3)的正高度方向(x)超出所述杆(3)。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机针(1),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断裂区段(9)具有所述杆横截面垂直于纵向方向(z)的减小(2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机针(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
申请(专利权)人: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