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梁连接结构和钢结构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1558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柱梁连接结构和钢结构框架。柱梁连接结构包括两个第一端板、两个劲肋组和多个第一连接件;沿H型钢柱的弱轴方向,两个劲肋组分别设置在H型钢柱的腹板的两侧,两个第一端板分别位于H型钢柱的腹板的两侧并抵持在劲肋组上;劲肋组包括至少两个平行布置的加劲板,且加劲板的边缘与H型钢柱的翼板、H型钢柱的腹板固定连接;第一端板远离H型钢柱的一侧用于连接钢梁;多个第一连接件均依次连接H型钢柱的腹板的一侧的第一端板、该腹板和该腹板另一侧的第一端板,以使钢梁与H型钢柱连接。如此能够高效快捷地完成对钢梁和钢柱的连接。高效快捷地完成对钢梁和钢柱的连接。高效快捷地完成对钢梁和钢柱的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柱梁连接结构和钢结构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柱梁连接结构和钢结构框架。

技术介绍

[0002]在钢结构住宅中,钢柱是作为纵向方向的支撑件,以及水平方向与钢梁配合的受力件。在低层钢结构中,钢柱一般采用采用H型钢柱。
[0003]现有的H型钢柱的弱轴与钢梁通常采用楔形连接板一端与柱腹板焊接,一端与梁焊接或螺栓连接。然而这样的设置方式施工速度慢、加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柱梁连接结构和钢结构框架,其能够高效快捷地完成对钢梁和钢柱的连接。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柱梁连接结构,用于连接钢梁和H型钢柱,包括:
[0007]两个第一端板、两个劲肋组和多个第一连接件;
[0008]沿所述H型钢柱的弱轴方向,两个所述劲肋组分别设置在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端板分别位于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的两侧并抵持在所述劲肋组上;所述劲肋组包括至少两个平行布置的加劲板,且所述加劲板的边缘与所述H型钢柱的翼板、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固定连接;
[0009]所述第一端板远离所述H型钢柱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钢梁;
[0010]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均依次连接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的一侧的第一端板、该腹板和该腹板另一侧的第一端板,以使所述钢梁与所述H型钢柱连接。
[0011]本方案的柱梁连接结构通过夹持在H型钢柱的腹板两侧的两个第一端板、该腹板和连接件的配合使得第一端板能够与H型钢柱稳定连接,进而使得与第一端板连接的钢梁与H型钢柱进行稳固连接。进一步的,第一端板的板面抵持在劲肋组的加劲板上,加劲板设置在H型钢柱的腹板上,且加劲板的边缘与H型钢柱的翼板、腹板均固定连接。这样的设置方式,一方面使得加强板与H型钢柱的翼板、腹板稳定连接,增加了柱梁连接结构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加强板为第一端板的安装提供了稳定地支撑,保障第一端板与H型钢柱的腹板能够稳定配合以便于第一连接件的安装。而第一连接件用于将H型钢柱的腹板的一侧的第一端板、该腹板和该腹板另一侧的第一端板依次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使得柱梁连接结构具有安装便利、操作简单的特点。同时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还具有运输便利、安装效率高,成本低、质量较好的特点。综上,本方案的柱梁连接结构采用端板将H型钢柱的弱轴一侧与钢梁连接,其具有焊接质量好、施工效率高、运输便利、且节约建筑空间的优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00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劲板的边缘分别与所述H型钢柱的翼板、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相互垂直。
[0013]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加劲板与H型钢柱的腹板、两个翼板均能够稳定连接。另外,因为H型钢柱既要承受竖直方向建筑的重量,又要支撑水平布置的钢梁的重量,而这样的设置方式既能够保障H型钢柱的结构强度,还能够为钢梁的连接提供支撑和保护,使得柱梁连接结构的力学性能进一步强化。
[00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H型钢柱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加劲板的两侧。
[0015]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保障加劲板两侧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保障了柱梁连接结构与加劲板的连接处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H型钢柱与第一端板、以及与第一端板连接的钢梁的稳固。
[00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钢梁的端面的投影位于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端板内。
[0017]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钢梁稳定地设置在第一端板上,确保钢梁与第一端板的受力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柱梁连接结构的稳固。
[00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与所述H型钢柱的弱轴连接的所述钢梁的两个翼板与两个所述加劲板相互平行,且一一对齐。
[0019]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使得钢梁的受力点能够与加劲板对应,如此加劲板能够更好地承载在钢梁的力矩。相较于现有技术,这样的设置方式保障了柱梁连接结构的受力更加均匀、分散,提高了柱梁连接结构的受力承载能力。
[002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板的宽度与所述H型钢柱的弱轴方向的宽度相同。
[0021]如此使得第一端板能够稳定地支撑钢梁与H型钢柱的弱轴方向连接。
[00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多个第一连接件采用矩形阵列的方式布置。
[002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托板;
[0024]托板设置在第一端板的板面上,且向靠近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的方向延伸;
[0025]沿所述H型钢柱的高度方向,所述托板至少抵持在位于上方的所述加劲板上。
[0026]托板的设置能够为钢梁与加劲板的连接提供支撑和定位,保障第一端板能够迅速、高效和准确地与加劲板对齐,从而便于第一连接件的安装,进而保证整个柱梁连接结构的定位精度,提高安装效率;另一方面,来自钢梁的梁剪力也能够通过托板、第一端板的配合传递到钢柱上。
[002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端板和第二连接件;
[0028]沿所述H型钢柱的强轴方向,所述第二端板的板面的一侧用于抵持在所述H型钢柱的翼板上,所述第二端板的板面的另一侧用于与钢梁连接;
[0029]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二端板与所述H型钢柱的翼板可拆卸地连接。
[0030]第二端板和第二连接件用于使钢梁与H型钢柱的强轴侧连接,且这样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装效率高的特点。
[003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钢结构框架,包括多个钢梁和多个H型钢柱,以及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柱梁连接结构;
[0032]所述钢梁通过所述柱梁连接结构分别与所述H型钢柱的弱轴侧和强轴侧连接,以形成立体的框架结构。
[0033]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0034]本方案的柱梁连接结构包括两个第一端板、两个劲肋组和多个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连接件将H型钢柱的腹板的一侧的第一端板、该腹板和该另一侧的第一端板依次可拆卸地连接,从而实现钢梁与H型钢柱的弱轴一侧的连接。这样通过端板实现钢梁与H型钢柱弱轴侧可拆卸地连接的方式,具有质量可靠、施工速度快,以及结构简单、运输方便,同时还间距空间占用小、不影响建筑物整体的空间,且成本低、安装效率高的特点,特别适合快速施工,经济效益明显。进一步的,第一端板抵持在设置在H型钢柱腹板上的加劲板,且加劲板与H型钢柱的翼板、腹板均保持固定连接。这样的设置形式一方面使加强板能够与H型钢柱的翼板、腹板稳定连接,增加了柱梁连接结构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加强板为第一端板的安装提供了稳定支撑,从而保障了第一端板与H型钢柱的腹板能够稳定配合以便于第一连接件的高效装配。综上,这样的柱梁连接结构具有安装效率高、操作便利的特点,经济效益出众。
[0035]钢结构框架作为钢结构建筑的主体,其包括上述的柱梁连接结构,因此具有柱梁连接结构的全部有益效果。进一步的,这样的钢结构框架能够提高钢结构建筑的建造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梁连接结构,用于连接钢梁和H型钢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第一端板(100)、两个劲肋组(110)和多个第一连接件(121);沿所述H型钢柱的弱轴方向,两个所述劲肋组(110)分别设置在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22)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端板(100)分别位于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22)的两侧并抵持在所述劲肋组(110)上;所述劲肋组(110)包括至少两个平行布置的加劲板(112),且所述加劲板(112)的边缘与所述H型钢柱的翼板(21)、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板(100)远离所述H型钢柱的一侧用于连接所述钢梁;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121)均分别依次连接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22)的一侧的第一端板(100)、该腹板(22)和该腹板(22)另一侧的第一端板(100),以使所述钢梁与所述H型钢柱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板(112)的边缘分别与所述H型钢柱的翼板(21)、所述H型钢柱的腹板(22)相互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H型钢柱的高度方向,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121)设置在所述加劲板(112)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的端面的投影位于与其连接的所述第一端板(100)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H型钢柱的弱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鸣曹志亮浦双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