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及电动执行机构,属于线性制动设备领域,能够增强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包括单向轴承和摩擦座,所述单向轴承具有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套装在所述电动执行机构的传动丝杆上,所述摩擦座在所述外圈上且固定在所述电动执行机构内,所述传动丝杆正转时,所述内圈相对所述外圈转动,所述传动丝杆反转时,所述内圈带动所述外圈转动,所述摩擦座具有径向摩擦部和轴向摩擦部,所述径向摩擦部与所述外圈的外周接触,所述轴向摩擦部与所述外圈的端部接触,以在所述传动丝杆具有反转趋势时,所述外圈和所述摩擦座之间产生周向自锁力。座之间产生周向自锁力。座之间产生周向自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及电动执行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线性制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及电动执行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电动推杆为实现机构自锁,常常采用扭簧与蜗轮配合。扭簧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公差不好控制,并且为了不磨损蜗轮,对扭簧的光洁度要求较高,导致扭簧加工难度加大,推杆运行过程中,扭簧位置会窜动,导致异音的产生,扭簧和蜗轮是通过一定的过盈量来实现机构自锁,蜗轮为塑胶材质,无法承受高温易变形,批量生产中,扭簧和蜗轮的过盈量无法保证一致,导致推杆缩回时的电流值大小不稳定,空载伸出与缩回时电流也不一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能够增强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能力。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包括单向轴承和摩擦座,所述单向轴承具有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套装在所述电动执行机构的传动丝杆上,所述摩擦座在所述外圈上且固定在所述电动执行机构内,所述传动丝杆正转时,所述内圈相对所述外圈转动,所述传动丝杆反转时,所述内圈带动所述外圈转动,所述摩擦座具有径向摩擦部和轴向摩擦部,所述径向摩擦部与所述外圈的外周接触,所述轴向摩擦部与所述外圈的端部接触,以在所述传动丝杆具有反转趋势时,所述外圈和所述摩擦座之间产生周向自锁力。
[0006]本技术公开了用于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能够产生自锁力,避免传动丝杆反转复位,通过单向轴承的单向性使其外圈和摩擦座配合,来实现自锁,传动丝杆正向转动时,能够驱动物体上升,此时内圈随同传动丝杆转动,与外圈保持相对转动,外圈与摩擦座之间无摩擦力,传动丝杆停止转动后,当其有着反转的趋势时,由于单向轴承的单向性,内圈会带动外圈同步转动,外圈与摩擦座之间便会产生摩擦力,阻挡传动丝杆的反向转动,在自锁时也不会出现异音,且在传动丝杆正转和反转时电流值的大小能保持稳定;
[0007]外圈的外周与摩擦座的径向摩擦部接触,外圈的端部与摩擦座的轴向摩擦部接触,当外圈相对摩擦座转动时,能够产生在传动丝杆周向上的摩擦力,轴向摩擦部可以作为对单向轴承的支撑部件,传动丝杆承载的负载重力以及传动丝杆自身的重力可以通过外圈作用在轴向摩擦部上,可以增加外圈与摩擦座之间的摩擦力,并可以避免单向轴承从传动丝杆上脱落,若是缺少轴向摩擦部,则外圈与径向摩擦部之间除了作用在传动丝杆周向上的摩擦力,还会产生在传动丝杆轴向上的摩擦力,但这摩擦力并不属于自锁力的一部分,当传动丝杆具有反转的趋势时,外圈与摩擦座之间产生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即为自锁力,从而避免传动丝杆反转,且传动丝杆上负载的重量越大,外圈与摩擦座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也越大,从而增强了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能力;
[0008]当需要控制传动丝杆上的负载向下移动时,控制传动丝杆反转即可,反转时的动力远大于外圈与摩擦座之间的静摩擦力,因此可以克服摩擦力以使负载下降。
[0009]进一步的,所述传动丝杆外还套装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下端与所述外圈的上端相抵。传动丝杆上负载的重力会增加传动丝杆向下的压力,压力作用在传动件上并通过传动件作用在外圈上,从而增加了外圈作用在摩擦座上的压力,提高了摩擦力,而不是传动丝杆直接将作用力传导至内圈,再由内圈传递至外圈上,从而可以减少内圈和外圈在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
[0010]进一步的,所述传动件包括垫片和平面轴承,所述垫片与所述传动丝杆连接,所述平面轴承与所述传动丝杆间隙配合,所述平面轴承的上端与垫片相抵,下端与所述外圈相抵。平面轴承的上端和下端可以相对转动,传动丝杆通过垫片将向下的压力传递至平面轴承上,使得平面轴承与传动丝杆之间不需要进行紧密连接,这样一来传动丝杆转动时与平面轴承之间不会产生影响平面轴承传动的摩擦力,平面轴承与垫片相抵的上端能随着垫片同步运动,与外圈相抵的下端能随着外圈保持同步运动。
[0011]进一步的,所述垫片的周缘向下延伸将所述平面轴承的上端包覆在内。垫片的周缘向下延伸后能在垫片下端形成一圆形的区域,以将平面轴承限制在内,能够限制其径向位移,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平面轴承与传动丝杆的接触,从而不会影响到平面轴承的正常传动。
[0012]进一步的,所述外圈的上端高于所述内圈的上端。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内圈会与平面轴承接触,从而防止内圈相对外圈转动时与平面轴承之间产生摩擦力或带动平面轴承的下端转动而使平面轴承的下端与外圈之间产生摩擦力。
[0013]进一步的,所述径向摩擦部环绕在所述外圈外侧,所述轴向摩擦部由所述径向摩擦部的端部向所述传动丝杆延伸形成,所述轴向摩擦部与所述传动丝杆之间存在间隙。传动丝杆在转动时不会与轴向摩擦部接触而产生摩擦,同时内圈也可以因间隙的存在而避免与轴向摩擦部接触,减少摩擦力。
[0014]进一步的,所述摩擦座为金属件或塑胶件。金属件耐磨性好,强度高;塑胶件摩擦系数高,摩擦时产生的噪音小。
[0015]电动执行机构,包括驱动件、传动螺母、内管、外管和上述的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所述传动丝杆由所述驱动件驱动转动,所述传动螺母在所述传动丝杆转动时在轴向移动,所述传动螺母带动所述内管相对所述外管伸缩,所述摩擦座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所述外管上。
[0016]电动执行机构采用了上述的自锁装置,能够减少电动执行机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噪音,并可以产生阻碍传动丝杆具有反转复位趋势时的自锁力,通过驱动件能够驱动传动丝杆转动,传动丝杆转动时传动螺母能够沿着传动丝杆的轴向移动,并带动内管做轴向移动,摩擦座固定安装在外管上,与外管保持静止,从而可以在传动丝杆具有反转趋势时提供较为稳定的摩擦力,且自锁装置也可以起到对传动丝杆的径向限位作用,减少传动丝杆转动过程中的晃动。
[0017]进一步的,还包括传动外壳,所述外管与所述传动外壳连接,所述传动丝杆伸入所述传动外壳内,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传动外壳连接,所述传动外壳内设有传动部件,用于将所述驱动件的动力传递至所述传动丝杆上,所述自锁装置设置于所述传动外壳内。驱动件运
行后,通过传动部件能够将驱动件的动力转化为传动丝杆转动的动力,传动外壳能够阻挡外界的灰尘堆积在自锁装置和传动部件上,从而影响自锁装置的自锁效果和传动部件的传动能力。
[0018]进一步的,所述传动外壳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轴肩,用于限制所述自锁装置向上的位移。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能通过拼接的方式组成传动外壳,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安装第一壳体后在布置自锁装置以及传动部件,可以方便安装操作,通过第一壳体的轴肩,能够限制自锁装置向上的位移,摩擦座与外管的固定,可以限制单向轴承向下的位移,从而限制了自锁装置的轴向位移。
[0019]本技术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向轴承和摩擦座,所述单向轴承具有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套装在所述电动执行机构的传动丝杆上,所述摩擦座在所述外圈上且固定在所述电动执行机构内,所述传动丝杆正转时,所述内圈相对所述外圈转动,所述传动丝杆反转时,所述内圈带动所述外圈转动,所述摩擦座具有径向摩擦部和轴向摩擦部,所述径向摩擦部与所述外圈的外周接触,所述轴向摩擦部与所述外圈的端部接触,以在所述传动丝杆具有反转趋势时,所述外圈和所述摩擦座之间产生周向自锁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丝杆外还套装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下端与所述外圈的上端相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垫片和平面轴承,所述垫片与所述传动丝杆连接,所述平面轴承与所述传动丝杆间隙配合,所述平面轴承的上端与垫片相抵,下端与所述外圈相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的周缘向下延伸将所述平面轴承的上端包覆在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执行机构的自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的上端高于所述内圈的上端。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成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捷昌线性驱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