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及其覆植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51424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及其覆植治理方法,包括覆植棒体,所述覆植棒体呈中空结构,且覆植棒体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所述覆植棒体内部的中空腔内设置有种植种子用的土壤复合层,所述土壤复合层与覆植棒体的内壁之间留有放置种子的种粒种植。本发明专利技术覆植棒体呈中空的圆柱或三棱柱结构,当其为中空的圆柱结构时,覆植棒体与土壤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空隙,不用人工翻土,有利于空气穿过孔洞进入覆植棒体内与土壤以及种子的接触,有利于种子更好的生长;当其为三棱柱结构时,能够更好的置入平台上的土沟内,覆植棒体能够被放置的更加稳固,从而覆植棒体不易损坏、滑落,使用年限更久,边坡治理效果更好。边坡治理效果更好。边坡治理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及其覆植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及其覆植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边坡一般是用来稳固路基的,在路基两侧做成有一定坡度的坡面,由于边坡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在雨水冲刷时一定会对边坡产生冲刷,导致边边坡稳固性下降,从而导致滑坡现象的发生,危害着来往的车辆及行人的安全。
[0003]传统的边坡覆植棒结构,稳固性很差,在雨水和风吹日晒的作用下,覆植棒容易损坏且滑落,导致边坡斜面松散产生滑坡现象,且覆植棒保水性能较差,其上种植的植物容易缺水而死,存活率低,且覆植棒更换不便,花费成本较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及其覆植治理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边坡覆植棒结构,稳固性很差,在雨水和风吹日晒的作用下,覆植棒容易损坏且滑落,导致边坡斜面松散产生滑坡现象,且覆植棒保水性能较差,其上种植的植物容易缺水而死,存活率低,且覆植棒更换不便,花费成本较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及其覆植治理方法,包括覆植棒体,所述覆植棒体呈中空结构,且覆植棒体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所述覆植棒体的表壁上均布有孔洞,所述覆植棒体的两端端部均设置有挡盘;所述覆植棒体的表壁上沿其轴向均匀的设置有若干个隔板,相邻的两个隔板与覆植棒体的表壁之间形成出芽区;所述覆植棒体内部的中空腔内设置有种植种子用的土壤复合层,所述土壤复合层与覆植棒体的内壁之间留有放置种子的种粒种植腔。
[0006]优选的,所述土壤复合层的外壁到覆植棒体的内壁的最短距离为0.3—2.5cm。
[0007]优选的,所述土壤复合层由内至外包括泥粉层、砾石层、蓄水绵层、营养基材层、保水层。
[0008]优选的,所述泥粉层、砾石层、蓄水绵层、营养基材层与保水层各层之间均设置有分隔定型用的编织网,该编织网为天然纤维线或人工纤维线纵向与横向相互交织的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覆植棒体内部的中空腔内还设置有支撑固定编织网用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呈“十”字结构将土壤复合层分为四块。
[0010]优选的,所述覆植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卡合支撑板用的卡槽。
[0011]优选的,所述挡盘垂直于覆植棒体的轴向水平面设置,所述覆植棒体上还套接有若干个定位盘,且定位盘与挡盘。
[0012]优选的,所述覆植棒体呈中空的圆柱或三棱柱结构,所述挡盘和定位盘的剖面呈边数相同的正边型结构。
[0013]优选的,所述各个所述出芽区内均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挡板,若干个所述挡板将出芽区分隔成多个小区域。
[0014]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的覆植治理方法,包括种子处理工艺、边坡处理工艺、种子种植工艺;其中,种子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1)、首先将种子置于清水中冲洗一到两遍捞出;步骤(A2)、然后在水中加入营养液,营养液与水的重量比重为1:300,搅拌使水与营养液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步骤(A3)、将种子置于混合液中浸泡,浸泡时间控制在6—8个小时;步骤(A4)、取出一张吸水棉,将其在混合液中浸泡,浸泡后捞出平铺在一容器内,将浸泡好的种子平铺在吸水棉上;步骤(A5)、最后等待两到三天,直至种子发芽;其中,边坡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B1)、首先在边坡上开挖出呈台阶状分布的平台,各平台的宽度大于覆植棒体的宽度;步骤(B2)、然后将开挖平台时产生的土平铺在平台上,并将铺过土的平台压实;步骤(B3)、在平台上靠近坡体的内侧挖出土沟,且土沟的深度不小于覆植棒体的径向尺寸的二分之一;步骤(B4)、清理掉挖土沟时产生的残渣土壤;步骤(B5)、最后在平台上靠近坡体的外侧均匀的插入若干个防护柱;其中,种子种植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C1)、首先将覆植棒体立起,使挡盘贴紧地面,然后在覆植棒体内部的中空腔内内装配上支撑板与编织网,支撑板与编织网相互配合,在土壤复合层内由内至外分别灌装上泥粉层、砾石层、蓄水绵层、营养基材层、保水层;步骤(C2)、对土壤复合层中的各层进行注水,直至水浇透各层为止,然后置于通风处风干;步骤(C3)、待土壤复合层中的各层风干后,重复步骤(C2)四到五遍,直至土壤复合层中的各层相互黏连成型;步骤(C4)、将覆植棒体水平放置入步骤(B3)中的土沟中,并在土沟空出的缝隙内填入残渣土壤,使覆植棒体插入土沟中的部分放置稳固;步骤(C5)、将步骤(A5)已发芽的种子从孔洞处丢入种粒种植腔中,并且在出芽区内铺上一层轻质瓷粒,发芽后的种子穿过孔洞再冲破轻质瓷粒向外生长,以实现边坡覆植治理。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好处:本专利技术覆植棒体呈中空的圆柱或三棱柱结构,当其为中空的圆柱结构时,覆植棒体与土壤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空隙,不用人工翻土,有利于空气穿过孔洞进入覆植棒体内与土壤以及种子的接触,有利于种子更好的生长;当其为三棱柱结构时,能够更好的置入平台上的土沟内,覆植棒体能够被放置的更加稳固,从而覆植棒体不易损坏、滑落,使用年限更久,边坡治理效果更好;
本专利技术设置有正边形的定位盘和挡盘,进一步提高覆植棒体放置的稳固性,且提高其适用性;本专利技术设置有挡板,挡板将出芽区分隔成多个小区域,能够在各个小区域内种植适应于边坡的不同种类的植物,提高边坡的观赏性;本专利技术设置有由内至外包括泥粉层、砾石层、蓄水绵层、营养基材层、保水层的土壤复合层,该土壤复合层结构能够保证覆植棒体内植物种子生长过程中的水分,且能防止各层的移动,保证其牢固性,种子种植后无需人工另外浇水养护,实现边坡覆植治理,容易实施布设、节省人力物力,可长期稳定的发挥生态及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覆植棒体;11、孔洞;12、卡槽;2、挡盘;3、隔板;4、挡板;5、定位盘;6、土壤复合层;61、泥粉层;62、砾石层;63、蓄水绵层;64、营养基材层;65、保水层;7、支撑板;8、种粒种植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及其覆植治理方法,包括覆植棒体1,覆植棒体1呈中空结构,且覆植棒体1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覆植棒体1的表壁上均布有孔洞11,覆植棒体1的两端端部均设置有挡盘2;覆植棒体1的表壁上沿其轴向均匀的设置有若干个隔板3,相邻的两个隔板3与覆植棒体1的表壁之间形成出芽区;覆植棒体1内部的中空腔内设置有种植种子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覆植棒体(1),所述覆植棒体(1)呈中空结构,且覆植棒体(1)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所述覆植棒体(1)的表壁上均布有孔洞(11),所述覆植棒体(1)的两端端部均设置有挡盘(2);所述覆植棒体(1)的表壁上沿其轴向均匀的设置有若干个隔板(3),相邻的两个隔板(3)与覆植棒体(1)的表壁之间形成出芽区;所述覆植棒体(1)内部的中空腔内设置有种植种子用的土壤复合层(6),所述土壤复合层(6)与覆植棒体(1)的内壁之间留有放置种子的种粒种植腔(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复合层(6)的外壁到覆植棒体(1)的内壁的最短距离为0.3—2.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复合层(6)由内至外包括泥粉层(61)、砾石层(62)、蓄水绵层(63)、营养基材层(64)、保水层(6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泥粉层(61)、砾石层(62)、蓄水绵层(63)、营养基材层(64)与保水层(65)各层之间均设置有分隔定型用的编织网,该编织网为天然纤维线或人工纤维线纵向与横向相互交织的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植棒体(1)内部的中空腔内还设置有支撑固定编织网用的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呈“十”字结构将土壤复合层(6)分为四块。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植棒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卡合支撑板(7)用的卡槽(1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盘(2)垂直于覆植棒体(1)的轴向水平面设置,所述覆植棒体(1)上还套接有若干个定位盘(5),且定位盘(5)与挡盘(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植棒体(1)呈中空的圆柱或三棱柱结构,所述挡盘(2)和定位盘(5)的剖面呈边数相同的正边型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山体边坡治理的覆植棒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出芽区内均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孝先陈富夏冰陆毅袁浩董洋洋吴正燕徐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