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油污水双向式深度吸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5117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油污水双向式深度吸附处理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通过在污水静置分层后,投放吸油盘后利用磁吸力控制其迁移对表层的油污进行吸收,同时在吸收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出吸油颗粒来触发换位上浮现象,一方面始终保持吸油盘在水中的低迁移阻力和高吸油效率,另一方面释放出来的吸油颗粒,可以在水中的下沉过程中对水中残留的油滴进行吸收,最终沉入水底,而吸油盘在吸收饱和后上浮被回收,实现对油污的双向吸收,显著提高对油污的吸收效率及吸收效果,无论是表层的大面积油污还是水中残留的油滴,均可以实现有效的吸收处理。有效的吸收处理。有效的吸收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油污水双向式深度吸附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含油污水双向式深度吸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污水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排出水。丧失了原来使用功能的水简称为污水。主要是生活上使用后的水,其含有有机物较多,处理较易。
[0003]根据污水来源的观点,污水可以定义为从住宅、机关、商业或者工业区排放的与地下水、地表水、暴风雪等混合的携带有废物的液体或者水。污水由许多类别,相应地减少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也有许多技术和工艺。按照污水来源,污水可以分为这四类。
[0004]第一类:工业废水来自制造采矿和工业生产活动的污水,包括来自与工业或者商业储藏、加工的径流活渗沥液,以及其它不是生活污水的废水。
[0005]第二类:生活污水来自住宅、写字楼、机关或相类似的污水;卫生污水;下水道污水,包括下水道系统中生活污水中混合的工业废水。垃圾、各种大气颗粒物沉降等,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形式进入水体环境所造成。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潜伏性、累积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研究和防控的难度大。水污染物排入水体中引起污染的物质。
[0006]第三类:商业污水来自商业设施而且某些成分超过生活污水的无毒、无害的污水。如餐饮污水。洗衣房污水、动物饲养污水,发廊产生的污水等。
[0007]第四类:表面径流来自雨水、雪水、高速公路下水,来自城市和工业地区的水等等,表面径流没有渗进土壤,沿街道和陆地进入地下水。
[0008]一般工业污水中通常含有油污,由于污水在处理时,污水通入污水池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液面的冲击波动,使得很多小油滴会在掺杂并沉在污水内,而不是漂浮在污水表面,现有技术中一般将污水池中的污水进行一定的静置处理,但是由于污水量较大,静置时间较长,容易导致整体的处理效率较低,且水中残留的油滴无法进行分离,而采用油水分离器的话分离效果也不佳,传统的曝气处理难以有效针对覆盖不同粒径的油滴,导致气浮效率低、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9]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污水双向式深度吸附处理方法,可以通过在污水静置分层后,投放吸油盘后利用磁吸力控制其迁移对表层的油污进行吸收,同时在吸收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出吸油颗粒来触发换位上浮现象,一方面始终保持吸油盘在水中的低迁移阻力和高吸油效率,另一方面释放出来的吸油颗粒,可以在水中的下沉过程中对水中残留的油滴进行吸收,最终沉入水底,而吸油盘在吸收饱和后上浮被回收,实现对油污的双向吸收,显著提高对油污的吸收效率及吸收效果,无论是表层的
大面积油污还是水中残留的油滴,均可以实现有效的吸收处理。
[0011]2.技术方案
[001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3]一种含油污水双向式深度吸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S1、将含油污水排至池内,静置2

5h待水油出现明显分层后,取多个吸油盘置于池内并漂浮在油面上;
[0015]S2、吸油盘对油层进行吸收,同时技术人员在池外通过施加磁吸力迫使吸油盘进行迁移;
[0016]S3、吸油盘在吸油过程中不断向池内释放出吸油颗粒,其中吸油盘部分上浮,吸油颗粒下沉对水中的油珠进行吸附;
[0017]S4、待吸油盘上浮动作结束后,通过磁吸力对吸油盘进行回收脱油;
[0018]S5、池内油层吸收结束后,抽出池内剩下的水并残留下沉至池底的吸油颗粒,对吸油颗粒进行回收脱油。
[0019]进一步的,所述吸油盘包括泡沫浮盘、磁吸端、走线管、张拉线以及多个吸油球,所述磁吸端镶嵌连接于泡沫浮盘上端,所述走线管和张拉线均连接于泡沫浮盘内侧壁上,且张拉线插设于走线管内,所述走线管下端开设有多个与吸油球相对应的走线孔,且张拉线通过走线孔与多个吸油球同时连接,泡沫浮盘具有轻质的特点来漂浮在油层上,并通过磁吸端的吸附作用来迁移吸油盘,其中吸油球始终只有一个位于油层内进行吸收,既可以降低吸油盘的迁移阻力,同时在所有的吸油球均吸油饱和后出现上浮现象后,即可对吸油盘进行回收。
[0020]进一步的,所述吸油球包括外吸油球壳、疏油端以及多根导油纤维,所述疏油端镶嵌连接于外吸油球壳远离张拉线的一端,所述导油纤维均匀连接于外吸油球壳靠近疏油端的一端上,且导油纤维均延伸至疏油端下侧,导油纤维将油污输送至外吸油球壳上进行吸收储存,待吸油球吸油饱和后上浮,疏油端即使与水面接触也不会导致油污的二次脱离,从而降低对油污的回收效果。
[0021]进一步的,所述外吸油球壳内端连接有内吸油芯,所述内吸油芯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油胀囊和堵料杆,所述疏油端上开设有与堵料杆相匹配的脱落孔,且堵料杆插设于脱落孔内,所述油胀囊和堵料杆相互远离的一端之间连接有牵垂线,所述内吸油芯、外吸油球壳和疏油端围成的空间内填充有多个吸油颗粒,内吸油芯起到进一步储存油污的作用,同时对外吸油球壳进行定形,仅在外吸油球壳和内吸油芯吸收饱和后油胀囊方可膨胀至最大程度,此时可以通过牵垂线的牵引迫使堵料杆离开脱落孔,吸油颗粒可以顺利释放至水中,一方面实现吸油球的整体减重上浮,另一方面吸油颗粒在下沉过程中可以对水中残留的油污进行吸收。
[0022]进一步的,所述外吸油球壳和内吸油芯均采用吸油材料制成,所述疏油端采用密度低于油的疏油材料制成。
[0023]进一步的,所述油胀囊包括限制壳、外凸端和内胀芯,所述限制壳连接于内吸油芯上端,所述外凸端镶嵌连接于限制壳上端,所述内胀芯填充于限制壳、外凸端和内吸油芯围成的空间内,内胀芯在吸油膨胀后,在限制壳的限制作用下,仅能压迫内胀芯发生形变膨胀动作,既可以提高膨胀效果,同时可以确保牵垂线对堵料杆的牵引效果。
[0024]进一步的,所述限制壳采用硬质材料制成,所述外凸端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所述内胀芯采用吸油膨胀材料制成。
[0025]进一步的,所述堵料杆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空心结构,所述堵料杆内填充有密度大于水的液体,堵料杆在受到牵垂线的牵拉后会逐渐形变膨胀并离开脱落孔,实现对脱落孔的开放,同时堵料杆在膨胀后也会对吸油颗粒进行挤压,提高吸油颗粒的释放效率,并且由于堵料杆内液体密度大于水,因此堵料杆受到的浮力作用不足以支撑起自主脱离脱落孔,有效保证正常状态下对脱落孔的封堵效果。
[0026]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吸油球内吸油颗粒的数量按顺序逐渐减少,即吸油球的重量逐渐降低,第一个吸油球重量最大因此可以拉紧张拉线并延伸出一段距离与油面接触进行吸收,待其吸油饱和上浮后张拉线变为松弛,此时第二个吸油球最重,会拉紧张拉线并延伸下去与油层接触,由此重复多个吸油球逐渐上浮和下沉,始终仅有一个吸油球处于吸油状态,待所有的吸油球均上浮后即代表吸油盘暂时失去吸油能力,可以提示技术人员及时进行回收处理。
[0027]进一步的,所述吸油颗粒采用活性炭材料制成,所述外吸油球壳内表面和内吸油芯的外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油污水双向式深度吸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含油污水排至池内,静置2

5h待水油出现明显分层后,取多个吸油盘置于池内并漂浮在油面上;S2、吸油盘对油层进行吸收,同时技术人员在池外通过施加磁吸力迫使吸油盘进行迁移;S3、吸油盘在吸油过程中不断向池内释放出吸油颗粒(10),其中吸油盘部分上浮,吸油颗粒(10)下沉对水中的油珠进行吸附;S4、待吸油盘上浮动作结束后,通过磁吸力对吸油盘进行回收脱油;S5、池内油层吸收结束后,抽出池内剩下的水并残留下沉至池底的吸油颗粒(10),对吸油颗粒(10)进行回收脱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双向式深度吸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盘包括泡沫浮盘(1)、磁吸端(2)、走线管(3)、张拉线(4)以及多个吸油球(5),所述磁吸端(2)镶嵌连接于泡沫浮盘(1)上端,所述走线管(3)和张拉线(4)均连接于泡沫浮盘(1)内侧壁上,且张拉线(4)插设于走线管(3)内,所述走线管(3)下端开设有多个与吸油球(5)相对应的走线孔,且张拉线(4)通过走线孔与多个吸油球(5)同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双向式深度吸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球(5)包括外吸油球壳(51)、疏油端(52)以及多根导油纤维(53),所述疏油端(52)镶嵌连接于外吸油球壳(51)远离张拉线(4)的一端,所述导油纤维(53)均匀连接于外吸油球壳(51)靠近疏油端(52)的一端上,且导油纤维(53)均延伸至疏油端(52)下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水双向式深度吸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吸油球壳(51)内端连接有内吸油芯(6),所述内吸油芯(6)上下两端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峰涛
申请(专利权)人:东营威科特瑞电镀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