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部调整机构、空调衣服的衣服主体以及空调衣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0864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开口部调整机构、空调衣服的衣服主体以及空调衣服,上述开口部调整机构具备:穿绳部(1931),配置在开口部的周围,且具有通过引出口(1932)而与外部连通的空隙;绳状部件(1933),以一部分从引出口(1932)露出的方式穿过穿绳部(1931);以及结合部(1935),通过将穿绳部(1931)与绳状部件(1933)结合而形成,结合部(1935)抑制穿绳部(1931)的收缩。合部(1935)抑制穿绳部(1931)的收缩。合部(1935)抑制穿绳部(1931)的收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开口部调整机构、空调衣服的衣服主体以及空调衣服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开口部调整机构、空调衣服的衣服主体以及空调衣服。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对身体进行冷却的空调衣服被实际应用,并正在迅速地普及。以往的空调衣服具备:由透气性较低的材料形成的衣服主体;安装于衣服主体的后侧的下方的两个风扇;用于对两个风扇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以及用于将电源装置与两个风扇电连接的电源线缆。
[0003]若使风扇工作,则大量的空气被从风扇引入到衣服主体内,利用被引入的空气的压力在衣服主体与穿着者的身体之间自动地形成空气流通路。被引入的空气在形成的空气流通路中沿着穿着者的身体或内衣的表面流通,例如,从形成于衣领部、袖部的开口部的空气排出部向外部排出。
[0004]而且,被引入的空气在衣服主体与穿着者的身体或内衣之间的空气流通路中流通的期间,使从身体流出的汗蒸发,并利用蒸发出时的气化热将身体冷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5]这样的空调衣服在高处进行作业时穿着时,为了确保安全,假设与全线束型安全带一起使用,在空调衣服的衣服主体的外侧系上全线束型安全带的情况下,衣服主体从外侧被紧固,空气流通路被关闭,因此在同时使用空调衣服与全线束型安全带时,需要将空调衣服穿在全线束型安全带上。
[0006]因此,为了将空调衣服与全线束型安全带一起使用,要求空调衣服的衣服主体具备用于供设置于全线束型安全带的绳索贯通的绳索贯通单元。
[0007]另外,在设置于全线束型安全带的绳索,通常在与全线束型安全带连接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具备用于钩挂于固定物的钩,因此绳索贯通单元需要具有能够供这样的钩通过的大小的开口部。
[0008]与此相对,在使用空调衣服时,若在绳索贯通单元形成有能够供钩通过的程度大小的开口部,则空气从该开口部的泄漏会变得过大,导致从衣领部、袖部的开口部向外部排出的空气的量不足,在空调衣服的上部、臂部等处,冷却效果降低。
[0009]因此,公知有在绳索贯通单元具备在使用空调衣服时,将这样的开口部封闭的空气泄漏防止单元的空调衣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10]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063065号
[00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

14644号公报
[0012]在绳索贯通单元形成的开口部在如上述那样形成有能够供钩通过的程度大小的开口部的状态下,在提高空调衣服的冷却效果方面,不优选,但如果从能够供钩插通的状态开始缩小,并且不完全封闭而稍微保留有开口部,则这样的开口部也能够作为用于排出通过风扇被引入的空气的空气排出部有效地利用。
[0013]由此,不会使从衣领部、袖部的开口部向外部排出的空气的量不足,能够促进绳索
贯通单元周边的空气的流动,能够期待冷却效果的提高。
[0014]在这一点,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气泄漏防止单元中,在穿着者利用绳止动件调整穿过穿绳部的绳的长度时,如果适当地进行调整,以使开口部不完全封闭而在绳索的周围稍微保留有开口部,则将该开口部作为空气排出部有效地利用也并非不可能。
[0015]然而,在考虑到使开口部完全封闭的空气泄漏防止单元中,要求穿着者逐一进行上述那样的调整,这使穿着的麻烦增大,是不现实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16]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将供绳索插通的开口部作为空气排出部有效地利用的开口部调整机构、空调衣服的衣服主体以及空调衣服。
[001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对供绳索插通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进行调整的开口部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
[0018]具备开口部创造机构,该开口部创造机构即使在将上述开口部的开口面积调整为最小时,也使插通于上述开口部的绳索的周围保留开口部。
[0019]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开口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0020]具备使上述开口部的周围收缩的收缩单元,
[0021]上述开口部创造机构包括抑制由上述收缩单元引起的收缩的收缩抑制机构,
[0022]上述收缩抑制机构即使在通过上述收缩单元使上述开口部的周围最收缩时,也维持上述开口部的内周比上述绳索的插通上述开口部的部分的外周大的状态。
[0023]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开口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0024]上述收缩单元包括:
[0025]穿绳部,配置于上述开口部的周围,具有通过引出口而与外部连通的空隙;和
[0026]绳状部件,以一部分从上述引出口露出的方式穿过上述穿绳部,
[0027]上述收缩抑制机构抑制上述穿绳部的收缩。
[0028]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开口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0029]上述收缩单元具备将上述穿绳部与上述绳状部件结合而成的结合部,
[0030]该结合部作为上述收缩抑制机构发挥功能。
[0031]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开口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0032]上述收缩单元至少具备两处上述结合部,
[0033]上述结合部抑制位于上述结合部与上述结合部之间的没有形成上述引出口的部分的收缩。
[0034]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开口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0035]上述收缩单元在上述开口部的周围具有上述穿绳部被上述绳状部件穿过的插通部和上述穿绳部没被上述绳状部件穿过的非插通部,
[0036]上述非插通部作为上述收缩抑制机构发挥功能。
[0037]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开口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0038]上述穿绳部具备空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的至少两处上述引出口,
[0039]在上述引出口与上述引出口之间形成上述非插通部。
[0040]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开口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0041]上述引出口包括在上述穿绳部的外周侧形成的外周侧引出口。
[0042]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开口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0043]上述引出口包括上述外周侧引出口和在上述穿绳部的内周侧形成的至少两处内周侧引出口,
[0044]在上述外周侧引出口与上述内周侧引出口之间形成上述插通部,
[0045]在上述内周侧引出口与上述内周侧引出口之间形成上述非插通部。
[0046]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7~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开口部调整机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0047]上述引出口包括在上述穿绳部的内周侧形成的至少四处内周侧引出口,上述插通部与上述非插通部以在上述内周侧引出口进行切换的方式交替地形成。
[0048]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技术方案2~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开口部调整机构,是对供绳索插通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进行调整的开口部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开口部创造机构,所述开口部创造机构即使在将所述开口部的开口面积调整为最小时,也使开口部保留在被插通于所述开口部的绳索的周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部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使所述开口部的周围收缩的收缩单元,所述开口部创造机构包括收缩抑制机构,所述收缩抑制机构抑制由所述收缩单元引起的收缩,所述收缩抑制机构即使在通过所述收缩单元使所述开口部的周围最收缩时,也维持所述开口部的内周比所述绳索的插通所述开口部的部分的外周大的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口部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单元包括:穿绳部,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周围,具有通过引出口而与外部连通的空隙;和绳状部件,以一部分从所述引出口露出的方式穿过所述穿绳部,所述收缩抑制机构抑制所述穿绳部的收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口部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单元具备将所述穿绳部与所述绳状部件结合而成的结合部,该结合部作为所述收缩抑制机构发挥功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口部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单元至少具备两处所述结合部,所述结合部抑制位于所述结合部与所述结合部之间的没有形成所述引出口的部分的收缩。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口部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单元在所述开口部的周围具有所述绳状部件穿过所述穿绳部的插通部、和所述绳状部件没有穿过所述穿绳部的非插通部,所述非插通部作为所述收缩抑制机构发挥功能。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口部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绳部具备空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的至少两处所述引出口,在所述引出口与所述引出口之间形成所述非插通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口部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口包括在所述穿绳部的外周侧形成的外周侧引出口。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口部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口包括所述外周侧引出口和在所述穿绳部的内周侧形成的至少两处内周侧引出口,在所述外周侧引出口与所述内周侧引出口之间形成所述插通部,在所述内周侧引出口与所述内周侧引出口之间形成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谷弘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SFT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