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拾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0494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拾禾装置,该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同轴向布置的主动轴以及从动轴;所述主动轴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第一轮槽,所述从动轴上形成有沿其周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第二轮槽;拾禾带,所述拾禾带长方向两端相连形成密闭环状结构且套装于所述主动轴以及所述从动轴的外侧。本申请提供的水稻拾禾装置,拾禾皮带内部设置槽轮式双轨道结构,将拾禾皮带嵌入槽轮中,两端设有调整丝杠方便调节皮带的涨紧度。可以有效的解决现有产品的缺点问题,防止皮带跑偏,调整丝杠的设计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使用需要调整皮带涨紧度。具有耐磨损不断裂的优点,方便使用易调整,不磨带,能够有效的延长拾禾皮带的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拾禾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农用机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水稻拾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大,直接收割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形势需求。在目前的晾晒能力和烘干处理设备远远不足的情况下,在水稻进入黄熟期就需将水稻割倒在田间晾晒,让稻穗脱水晒干,但水稻茎秆和稻叶尚有韧性,为了便于水稻晒干,割茬一般保持在30~35cm,水稻放铺厚度一般在12cm左右。当稻粒含水量达标时,需及时将水稻进行拾禾并脱粒。
[0003]现有技术中的拾禾器一般采用三联带或挡盘结构。三联带结构的缺点是皮带中间有空隙,会出现夹草,缠草的情况,皮带容易破损;挡盘结构的缺点是皮带两侧磨损程度比较大,容易损坏。同时存在拾禾带易跑偏,拾禾带使用过程中磨损严重,安装不方便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稻拾禾装置。
[0005]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一种水稻拾禾装置,包括:
[0007]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同轴向布置的主动轴以及从动轴;所述主动轴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第一轮槽,所述从动轴上形成有沿其周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第二轮槽;
[0008]拾禾带,所述拾禾带长方向两端相连形成密闭环状结构且套装于所述主动轴以及所述从动轴的外侧;
[0009]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轮槽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轮槽一一对应的相对布置,所述拾禾带的内侧面形成有均沿所述拾禾带长方向延伸的至少两条凸出的限位条,至少两条所述限位条分别卡接于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一轮槽以及第二轮槽内,以实现限定所述拾禾带沿所述主动轮以及从动轮轴向的相对运行。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轮槽以及所述第二轮槽均为V型皮带槽。
[0011]优选地:所述主体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侧板,所述主动轴以及所述从动轴均匀两个所述侧板相铰接。
[0012]优选地:两个所述侧板之间连接有与所述主动轴以及从动轴同轴向布置的过渡轴。
[0013]优选地:两个所述侧板上分别形成有丝杠调节机构,所述丝杠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从动轴与所述主动轴之间的距离以实现拾禾带张进度的调节。
[0014]优选地:所述拾禾带宽方向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相抵接。
[0015]优选地:所述拾禾带上形成有凸出其外侧表面的多个拾禾弹齿。
[0016]优选地:所述拾禾弹齿通过贯穿所述拾禾带两侧表面的弹齿铆钉件实现与所述拾禾带的相连接。
[0017]优选地:所述限位条与所述拾禾带采用一体硫化工艺形成于所述拾禾带的内侧表面。
[001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9]通过本技术,可以实现一种水稻拾禾装置,在一种实现方式下,该装置可以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同轴向布置的主动轴以及从动轴;所述主动轴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第一轮槽,所述从动轴上形成有沿其周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第二轮槽;拾禾带,所述拾禾带长方向两端相连形成密闭环状结构且套装于所述主动轴以及所述从动轴的外侧;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轮槽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轮槽一一对应的相对布置,所述拾禾带的内侧面形成有均沿所述拾禾带长方向延伸的至少两条凸出的限位条,两条所述限位条分别卡接于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一轮槽以及第二轮槽内,以实现限定所述拾禾带沿所述主动轮以及从动轮轴向的相对运行。本申请提供的水稻拾禾装置,拾禾皮带内部设置槽轮式双轨道结构,将拾禾皮带嵌入槽轮中,两端设有调整丝杠方便调节皮带的涨紧度。可以有效的解决现有产品的缺点问题,防止皮带跑偏,调整丝杠的设计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使用需要调整皮带涨紧度。具有耐磨损不断裂的优点,方便使用易调整,不磨带,能够有效的延长拾禾皮带的使用寿命。
[0020]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稻拾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A

A面的剖视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拾禾带展开状态示意图。
[0026]图中:主动轴1、第一轮槽11、从动轴2、第二轮槽21、拾禾带3、限位条31、侧板4、过渡轴5、丝杠调节机构6、拾禾弹齿7。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实施例
[0029]参见图1、图2、图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稻拾禾装置,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同轴向布置的主动轴1以及从动轴2;所述主动轴1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第一轮槽11,所述从动轴2上形成有沿其周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第二轮槽21;主动轴1以及从动轴2上均可以设置多条轮槽,保证对拾禾带的限
位效果更理想。
[0030]拾禾带3,所述拾禾带3长方向两端相连形成密闭环状结构且套装于所述主动轴1以及所述从动轴2的外侧;该拾禾带3可以采用环形带或条形带相连的方式形成环状结构。具体的,所述第一轮槽11以及所述第二轮槽12均为V型皮带槽。该皮带槽可以采用类似三角带皮带槽的形式,保证限位条可以更好的与轮槽相连以及实现限位功能。
[0031]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轮槽11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轮槽12一一对应的相对布置,所述拾禾带3的内侧面形成有均沿所述拾禾带长方向延伸的至少两条凸出的限位条31,至少两条所述限位条31分别卡接于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一轮槽11以及第二轮槽12内,以实现限定所述拾禾带沿所述主动轮以及从动轮轴向的相对运行。
[0032]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侧板4,所述主动轴1以及所述从动轴2均匀两个所述侧板4相铰接。主动轴1与从动轴2均可以采用轴承与两个侧板相连。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定性,两个所述侧板4之间连接有与所述主动轴以及从动轴同轴向布置的过渡轴5。为了方便拾禾带的安装以及拆卸,两个所述侧板上分别形成有丝杠调节机构6,所述丝杠调节机构6用于调节所述从动轴2与所述主动轴1之间的距离以实现拾禾带3张进度的调节。为了提高拾禾带对水稻的拾取效果,所述拾禾带宽方向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相抵接。使拾禾带宽方向与两侧的侧板之间的间隙减小,防止出现夹草和缠草的问题,同时可以防止拾取的水稻种子掉落。...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拾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同轴向布置的主动轴以及从动轴;所述主动轴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第一轮槽,所述从动轴上形成有沿其周向延伸的至少两个第二轮槽;拾禾带,所述拾禾带长方向两端相连形成密闭环状结构且套装于所述主动轴以及所述从动轴的外侧;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轮槽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轮槽一一对应的相对布置,所述拾禾带的内侧面形成有均沿所述拾禾带长方向延伸的至少两条凸出的限位条,至少两条所述限位条分别卡接于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一轮槽以及第二轮槽内,以实现限定所述拾禾带沿所述主动轴以及从动轮轴向的相对运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拾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槽以及所述第二轮槽均为V型皮带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拾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侧板,所述主动轴以及所述从动轴均与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涛田春生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红兴隆农垦春野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