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粘结剂、硅碳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50043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32
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粘结剂,由二酐单体、二胺单体和聚氧化丙烯多胺共聚制得端氨基聚酰胺酸,再用封端剂进行异氰酸酯基团封端,然后亚胺化制得。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硅碳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主链中引入聚氧化丙烯多胺,在主链两端接枝脲基团,再经亚胺化热分解聚氧化丙烯,提高粘结剂的粘附性能、缓冲性能,并能在充放电过程中重复形成交联网络,从而大幅改善负极片体积膨胀问题,并能防止硅碳活性物质的脱落,促进电解液与活性物质的充分接触,提高电池性能。提高电池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粘结剂、硅碳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粘结剂
,尤其涉及一种粘结剂、硅碳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因其良好的循环性能、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等便携电子设备。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新型便携电子产品的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用传统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急需开发具有更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
[0003]硅是已知的理论比容量最高的材料,具有丰富的储量,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新型负极材料之一。硅(Si)的理论比容量可达4200mAh/g(嵌锂产物为Li
4.4
Si),但硅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体积变化,膨胀率达到300%,过度的体积膨胀产生的巨大应力会导致硅颗粒粉化,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破裂、极片开裂等,使Si的容量不可逆地衰减,严重影响硅负极的循环性能。如何改善硅负极的循环性能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0004]除了对颗粒结构、表面包覆的改性可提高Si粉的循环特性外,采用与Si负极材料匹配的电解液、粘结剂也能大幅改善Si粉的循环稳定性。聚偏氟乙烯(PVDF)树脂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粘结剂,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其粘接强度弱,拉伸强度约为55MPa,仅能适应膨胀率在10%以内的体积膨胀,难以应用在Si负极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粘结剂、硅碳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主链中引入聚氧化丙烯多胺,在主链两端接枝脲基团,再经亚胺化热分解聚氧化丙烯,提高粘结剂的粘附性能、缓冲性能,并能在充放电过程中重复形成交联网络,从而大幅改善负极片体积膨胀问题,并能防止硅碳活性物质的脱落,促进电解液与活性物质的充分接触,提高电池性能。
[0006]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粘结剂,由二酐单体、二胺单体和聚氧化丙烯多胺共聚制得端氨基聚酰胺酸,再用封端剂进行异氰酸酯基团封端,然后亚胺化制得。
[0007]上述共聚制得端氨基聚酰胺酸,再用封端剂进行异氰酸酯基团封端,均在惰性气体氛围中进行;优选于30

50℃共聚10

15h制得端氨基聚酰胺酸;优选于60

80℃反应2

4h进行异氰酸酯基团封端;上述端氨基聚酰胺酸是指氨基封端的聚酰胺酸。
[0008]优选地,聚氧化丙烯多胺的结构式为:其中,R为碳原子数≥2的亚烷基。
[0009]优选地,聚氧化丙烯多胺的分子量为300

500。
[0010]本专利技术选用聚氧化丙烯多胺与二胺单体、二酐单体共聚,在聚酰胺酸主链中引入了聚氧化丙烯链段,并且引入了亚胺基团,可与硅碳活性物质颗粒之间形成较强的氢键,从
而提高粘结剂与硅碳活性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提高黏附强度;另外在亚胺化过程中聚氧化丙烯会热分解,形成多孔结构,提高粘结剂的缓冲性能,改善充放电过程中负极片体积膨胀问题,并能促进电解液与活性物质的充分接触,提高电池性能。
[0011]上述聚氧化丙烯多胺的具体制备步骤可以参照文献《聚氧化丙烯多胺的合成、表征及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效应》中公开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在吡啶存在条件下,聚氧化丙烯二元醇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得到双磺酯化聚醚,然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双磺酯化聚醚与二胺进行胺解反应得到聚氧化丙烯多胺,其中,所述二胺优选脂肪族二胺,如乙二胺、丙二胺、丁二胺、戊二胺、己二胺等。
[0012]优选地,封端剂为含有一个异氰酸酯基团的物质。
[0013]上述封端剂可以为:对甲苯异氰酸酯、苯基异氰酸酯、对异丙基苯基异氰酸酯、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异氰酸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等中的至少一种。
[0014]端氨基聚酰胺酸与含有异氰酸酯基团的封端剂反应,在主链两端形成脲基团,在充放电过程中,脲基团之间进行可逆的氢键断裂和重新连接,重复形成交联网络,改善负极片体积膨胀问题;并能防止硅碳活性物质的脱落,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0015]优选地,亚胺化的程序为:分别于60

80℃、100

120℃、200

220℃、250

270℃,保温1

1.5h。
[0016]优选地,聚氧化丙烯多胺占二酐单体和二胺单体总重的4

8%。
[0017]适量的聚氧化丙烯多胺含量,可以在使得粘结剂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的同时,保持较好的粘附力和强度。
[0018]优选地,二酐单体、二胺单体的摩尔比为1:1.05

1.1。
[0019]优选地,二酐单体和封端剂的摩尔比为1:1.06

1.11。
[0020]上述端氨基聚酰胺酸制备过程中,二酐单体可以为:4,4'

(六氟异亚丙基)二邻苯二甲酸酐、5

(2,5

二氧代四氢
‑3‑
呋喃基)
‑3‑
甲基

环己烯

1,2

二羧酸酐、均苯四甲酸二酐、1,2,3,4

苯四羧酸二酐、3,3

,4,4
’‑
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2,2

,3,3
’‑
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3,3

,4,4
’‑
联苯四羧酸二酐、3,3

,4,4
’‑
二苯基砜四羧酸二酐、2,2

,3,3
’‑
联苯四羧酸二酐、亚甲基

4,4
’‑
二苯二甲酸二酐、1,1

亚乙基

4,4
’‑
二苯二甲酸二酐、2,2

亚丙基

4,4
’‑
二苯二甲酸二酐、1,2

亚乙基

4,4
’‑
二苯二甲酸二酐、1,3

三亚甲基

4,4
’‑
二苯二甲酸二酐、1,4

四亚甲基

4,4
’‑
二苯二甲酸二酐、1,5

五亚甲基

4,4
’‑
二苯二甲酸二酐、4,4
’‑
氧基二苯二甲酸二酐、硫代

4,4
’‑
二苯二甲酸二酐、磺酰基

4,4
’‑
二苯二甲酸二酐、1,3

双(3,4

二羧基苯基)苯二酐、1,3

双(3,4

二羧基苯氧基)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粘结剂,其特征在于,由二酐单体、二胺单体和聚氧化丙烯多胺共聚制得端氨基聚酰胺酸,再用封端剂进行异氰酸酯基团封端,然后亚胺化制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粘结剂,其特征在于,聚氧化丙烯多胺的结构式为:其中,R为碳原子数≥2的亚烷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粘结剂,其特征在于,聚氧化丙烯多胺的分子量为300

500。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粘结剂,其特征在于,封端剂为含有一个异氰酸酯基团的物质。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粘结剂,其特征在于,亚胺化的程序为:分别于60

80℃、100

120℃、200

220℃、250

270℃,保温1

1.5h。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粘结剂,其特征在于,聚氧化丙烯多胺占二酐单体和二胺单体总重的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文斌徐哲邵成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科玖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