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系统的超滤膜组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49959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风系统的超滤膜组件,包括过滤筒、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将过滤筒分为进气室、过滤室、净气室,过滤室内设有环氧树脂密封板,环氧树脂密封板将过滤室分为净化腔和过滤腔,环氧树脂密封板上均布有中空超滤膜丝,中空超滤膜丝顶端与净化腔连通,中空超滤膜丝底端密封设置并延伸至过滤腔内部的下方,中空超滤膜丝的底端为自由端,进气室内部固定有抽气风机,抽气风机连通有输气管,输气管贯穿第一隔板并与过滤腔相连通,第二隔板的上部设有净气出口,净气出口位于环氧树脂密封板的上方,过滤筒外部固定有除尘风机,除尘风机连通有曝气管,曝气管延伸至过滤腔内部。除尘净化效果好,能够很好的满足使用需求。需求。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风系统的超滤膜组件


[0001]本技术属于新风净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风系统的超滤膜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通过在密闭的室内一侧用专用设备向室内送新风,再从另一侧由专用设备向室外排出,在室内会形成“新风流动场”,从而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要。采用高风压、大流量风机,依靠机械强力由一侧向室内送风,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新室内的空气,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采用新风系统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之前,需要对空气进行过滤、除菌处理,除去空气中所包含的对人体有害的粉尘以及细菌等杂质。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常常采用袋式除尘器对空气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然而,袋式除尘器只是对大颗粒污染物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对细小颗粒物、细菌等基本没有过滤作用,除尘净化效果差,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风系统的超滤膜组件,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新风系统的过滤除尘装置存在除尘净化效果差,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需求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的超滤膜组件,包括过滤筒,过滤筒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设置的圆筒状结构,过滤筒的一端设置有进气端盖,过滤筒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气端盖,进气端盖与过滤筒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套筒,出气端盖与过滤筒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套筒,第一连接套筒的一端与进气端盖之间通过卡箍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过滤筒之间螺纹连接,进气端盖上连通有向外延伸的进气总管,第二连接套筒的一端与出气端盖之间通过卡箍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过滤筒之间螺纹连接,出气端盖上连通有向外延伸的出气总管;过滤筒内部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间隔设置,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将过滤筒内部分割为三个独立的腔室,分别为进气室、过滤室、净气室,第一隔板的上部与第二隔板的上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环氧树脂密封板,环氧树脂密封板设置在过滤室内部的上方,环氧树脂密封板将过滤室分为两个独立的容纳腔,分别为位于上方的净化腔及位于下方的过滤腔,环氧树脂密封板上均布有多个竖直向下设置的中空超滤膜丝,中空超滤膜丝的顶端贯穿环氧树脂密封板并与净化腔相连通,中空超滤膜丝的底端密封设置并延伸至过滤腔内部的下方,中空超滤膜丝的底端为自由端且其能够自由摆动,进气室内部的上方固定有抽气风机,抽气风机的出风端连通有输气管,输气管贯穿第一隔板并与过滤腔相连通,第二隔板的上部开设有净气出口,净气出口位于环氧树脂密封板的上方,过滤筒外部的一侧固定有除尘风机,除尘风机的出风端连通有曝气管,曝气管依次贯穿过滤筒的侧壁、第一隔板并延伸至过滤腔内部,中空超滤膜丝的底端位于曝气管的上方,曝气管背离除尘风机的一端密封设置,位于过滤腔内部的曝气管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均匀间隔设置的曝气孔,过滤腔的底部固定有V型集尘槽,V型集尘槽
位于曝气管的下方,V型集尘槽的底部连通有竖直向下设置的排尘管,排尘管贯穿过滤筒并延伸至过滤筒的外部。
[0005]优选地,第一连接套筒内部固定连接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均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套筒的内壁上,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的孔径,第一过滤网与第二过滤网之间填充有活性炭过滤层。
[0006]优选地,第二连接套筒内部固定安装有蛇形紫外灯管,蛇形紫外灯管的顶端与蛇形紫外灯管的底端分别固定在第二连接套筒内部的上下两端。
[0007]优选地,输气管与第一隔板的连接处、曝气管与过滤筒的连接处、曝气管与第一隔板的连接处、排尘管与过滤筒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套管。
[0008]优选地,第一连接套筒与过滤筒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连接套筒与过滤筒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生料带。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环氧树脂密封板、V型集尘槽和抽气风机,并将中空超滤膜丝固定在环氧树脂密封板上,使用时,空气由进气总管进入进气室内,在抽气风机的作用下,空气由输气管进入过滤腔内部,气体经过中空超滤膜丝的超滤作用,净气进入中空超滤膜丝内部,由于中空超滤膜丝的底端密封设置,中空超滤膜丝的顶端与净化腔相连通,因此净气进入净化腔内部并经净气出口进入净气室内部,最后经出气总管向外排出,空气中的粉尘或其他杂质则落入V型集尘槽中,能够对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细菌具有很好的过滤作用,除尘净化效果好,能够很好的满足使用需求;(2)通过设置除尘风机和曝气管,当中空超滤膜丝表面粘附大量的灰尘而影响其正常工作时,启动除尘风机,通过曝气管向过滤腔内部吹气,由于中空超滤膜丝的底端为自由端,中空超滤膜丝在曝气管的作用下会发生自由摆动,各个中空超滤膜丝之间相互扰动并互相摩擦,能够很好的将粉尘剥离,便于清理,使过滤组件能够稳定、有效的运行,延长过滤组件的运行寿命;(3)通过设置进气端盖、出气端盖、第一连接套筒和第二连接套筒,并在第一连接套筒内部设置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和活性炭过滤层,能够对进入过滤组件内部的气体进行初步过滤,减轻后续中空超滤膜丝的过滤负担,提升过滤效果;在第二连接套筒内部设置蛇形紫外灯管,能够对空气中残留的细菌、病毒进行杀灭,提升过滤组件的抗菌性能;且上述各个部件之间均为可拆卸固定连接,方便对第一连接套筒和第二连接套筒进行拆装,能够及时对第一连接套筒内部进行清理,且方便更换蛇形紫外灯管,进一步提升过滤组件的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1]附图标记:1—过滤筒、2—进气端盖、3—出气端盖、4—第一连接套筒、5—第二连接套筒、6—卡箍、7—进气总管、8—出气总管、9—第一隔板、10—第二隔板、11—进气室、12—过滤室、13—净气室、14—环氧树脂密封板、15—净化腔、16—过滤腔、17—中空超滤膜丝、18—抽气风机、19—第一连接管、20—输气管、21—净气出口、22—除尘风机、23—第二连接管、24—曝气管、25—曝气孔、26—V型集尘槽、27—排尘管、28—第一过滤网、29—第二过滤网、30—活性炭过滤层、31—蛇形紫外灯管、32—密封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过滤筒1,过滤筒1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设置的圆筒状结构,过滤筒1的一端设置有进气端盖2,过滤筒1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气端盖3,进气端盖2与过滤筒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套筒4,出气端盖3与过滤筒1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套筒5,第一连接套筒4的一端与进气端盖2之间通过卡箍6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套筒4的另一端与过滤筒1之间螺纹连接,第一连接套筒4上开设有内螺纹,过滤筒1上开设有外螺纹,进气端盖2上连通有向外延伸的进气总管7,第二连接套筒5的一端与出气端盖3之间通过卡箍6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套筒5的另一端与过滤筒1之间螺纹连接,第二连接套筒5上开设有内螺纹,过滤筒1上开设有外螺纹,出气端盖3上连通有向外延伸的出气总管8。过滤筒1内部固定连接有竖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系统的超滤膜组件,包括过滤筒,其特征在于:过滤筒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设置的圆筒状结构,过滤筒的一端设置有进气端盖,过滤筒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气端盖,进气端盖与过滤筒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套筒,出气端盖与过滤筒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套筒,第一连接套筒的一端与进气端盖之间通过卡箍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过滤筒之间螺纹连接,进气端盖上连通有向外延伸的进气总管,第二连接套筒的一端与出气端盖之间通过卡箍可拆卸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过滤筒之间螺纹连接,出气端盖上连通有向外延伸的出气总管;过滤筒内部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间隔设置,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将过滤筒内部分割为三个独立的腔室,分别为进气室、过滤室、净气室,第一隔板的上部与第二隔板的上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环氧树脂密封板,环氧树脂密封板设置在过滤室内部的上方,环氧树脂密封板将过滤室分为两个独立的容纳腔,分别为位于上方的净化腔及位于下方的过滤腔,环氧树脂密封板上均布有多个竖直向下设置的中空超滤膜丝,中空超滤膜丝的顶端贯穿环氧树脂密封板并与净化腔相连通,中空超滤膜丝的底端密封设置并延伸至过滤腔内部的下方,中空超滤膜丝的底端为自由端且其能够自由摆动,进气室内部的上方固定有抽气风机,抽气风机的出风端连通有输气管,输气管贯穿第一隔板并与过滤腔相连通,第二隔板的上部开设有净气出口,净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乐王海军韩宗凯李家成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安克林滤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