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8641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2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包括滤尘室、溶气室、连通管、滤尘组件、溶气组件和送风机,在所述滤尘室顶部开口处密封扣合有第一顶盖,在所述溶气室顶部开口密封扣合有第二顶盖,在所述第一顶盖上连接有连通管,连通管连接有溶气室内设置的溶气组件,第二顶盖和滤尘室底部均呈斗状,在滤尘室中段固定有穿过滤尘室侧壁的送气管,所述送气管处于滤尘室内部的一端上设置有滤尘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对尾气进行除尘处理,防止尾气中微粒在溶气操作时过多的溶于溶剂中难以处理,较为方便的对过滤网板上微粒进行清扫;通过对溶剂中的尾气进行折流,提高尾气与溶剂的接触时间,提高处理效果。提高处理效果。提高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具体为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属于尾气处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燃煤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烟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烟气排放的净化标准迅速提高,特别是对燃煤发电锅炉制定了严格的烟气排放标准。燃煤锅炉工作时会产生大量含有煤灰的尾气,当这些尾气排入到空气时就会污染空气与环境。
[0003]现有的燃煤锅炉尾气处理装置利用溶剂对尾气进行溶气操作时,尾气处理效果不佳,尾气中掺杂的微粒滞留在溶剂中时较难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能够对尾气进行除尘处理,防止尾气中微粒在溶气操作时过多的溶于溶剂中难以处理,较为方便的对过滤网板上微粒进行清扫;通过对溶剂中的尾气进行折流,提高尾气与溶剂的接触时间,提高处理效果。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包括滤尘室、溶气室、连通管、滤尘组件、溶气组件和送风机,在所述滤尘室顶部开口处密封扣合有第一顶盖,在所述溶气室顶部开口密封扣合有第二顶盖,在所述第一顶盖上连接有连通管,连通管连接有溶气室内设置的溶气组件,在所述第二顶盖上还设置有注液管和出气管,在第二顶盖底端连接有排液管,在所述滤尘室底端连接有排尘管,且第二顶盖和滤尘室底部均呈斗状;
[0006]在滤尘室中段固定有穿过滤尘室侧壁的送气管,所述送气管处于滤尘室内部的一端上设置有滤尘组件,在所述滤尘室外部的送气管的一端连接有送风机。
[0007]优选的,所述滤尘组件包括过滤网板和导流管,所述过滤网板固定在滤尘室内部近顶端上,伸入至滤尘室内部的送气管的一端弯折向上,且在送气管外部固定密封套置有套板,在所述套板外部密封套置有朝向过滤网板的导流管。
[0008]优选的,为了能够较为方便的对积累在滤网板上的微粒进行清扫,在所述导流管内部转动设置有涡轮扇,涡轮扇朝向过滤网板的一端上固定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固定连接有与过滤网板贴合设置的刷杆,在刷杆上设置有刷毛。
[0009]优选的,为了能够提高尾气在溶剂中的流经路径,提高处理效果,所述溶气组件包括导气管、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所述导气管竖直穿过第二顶盖固定在第二顶盖中心处,导气管处于第二顶盖上方的一端连通连通管,导气管处于溶气室内部的一端竖直向下伸至溶气室内部近底端,在溶气室内部的导气管上固定有三组间隔的第一折流板,在三组所述第一折流板之间设置有两组第二折流板,所述第一折流板与第二折流板之间固定连接
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折流板呈斗状底端套置在导气管外部,所述第二折流板呈上端开口的斗笠状,且第二折流板上端开口直径大于导气管的外径,第二折流板下端与溶气室内壁贴合设置,第一折流板上端直径小于溶气室内径。
[0010]优选的,为了较为直观的了解溶气室内的溶剂液面高度,在所述溶气室侧壁设置设置与溶气室内部连通的液位管,所述液位管竖直设置。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滤尘组件的设计,能够对尾气进行除尘处理,防止尾气中微粒在溶气操作时过多的溶于溶剂中难以处理,由尾气气流驱动转动的涡轮扇能够带动刷杆转动,较为方便的对过滤网板上微粒进行清扫;通过溶气组件的设计,能够利用多组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对溶剂中的尾气进行折流,提高尾气与溶剂的接触时间,提高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A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导气管和第一折流板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第一顶盖,2、过滤网板,3、送风机,4、刷杆,5、滤尘室,6、送气管,7、连通管,8、注液管,9、导气管,10、出气管,11、第二顶盖,12、液位管,13、第一折流板,14、第二折流板,15、溶气室,16第一连杆,17、导流管,18、套板,19、涡轮扇,20、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

3所示,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包括滤尘室5、溶气室15、连通管7、滤尘组件、溶气组件和送风机3,在所述滤尘室5顶部开口处密封扣合有第一顶盖1,在所述溶气室15顶部开口密封扣合有第二顶盖11,在所述第一顶盖1上连接有连通管7,连通管7连接有溶气室15内设置的溶气组件,在所述第二顶盖11上还设置有注液管8和出气管10,在第二顶盖11底端连接有排液管,在所述滤尘室5底端连接有排尘管,且第二顶盖11和滤尘室5底部均呈斗状;
[0018]在滤尘室5中段固定有穿过滤尘室5侧壁的送气管6,所述送气管6处于滤尘室5内部的一端上设置有滤尘组件,在所述滤尘室5外部的送气管6的一端连接有送风机3。
[001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滤尘组件包括过滤网板2和导流管17,所述过滤网板2固定在滤尘室5内部近顶端上,伸入至滤尘室5内部的送气管6的一端弯折向上,且在送气管6外部固定密封套置有套板18,在所述套板18外部密封套置有朝向过滤网板2的导流管17。
[002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在所述导流管17内部转动设置有涡轮扇19,涡轮扇19朝向过滤网板2的一端上固定有第二连杆20,第二连杆20固定连接有与过滤网板2贴合设置的刷杆4,在刷杆4上设置有刷毛。
[002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溶气组件包括导气管9、第一折流板13和第二折流板14,所述导气管9竖直穿过第二顶盖11固定在第二顶盖11中心处,导气管9处于第二顶盖11上方的一端连通连通管7,导气管9处于溶气室15内部的一端竖直向下伸至溶气室15内部近底端,在溶气室15内部的导气管9上固定有三组间隔的第一折流板13,在三组所述第一折流板13之间设置有两组第二折流板14,所述第一折流板13与第二折流板14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杆16,所述第一折流板13呈斗状底端套置在导气管9外部,所述第二折流板14呈上端开口的斗笠状,且第二折流板14上端开口直径大于导气管9的外径,第二折流板14下端与溶气室15内壁贴合设置,第一折流板13上端直径小于溶气室15内径。
[002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在所述溶气室15侧壁设置设置与溶气室15内部连通的液位管12,所述液位管12竖直设置。
[0023]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送风机3抽取燃煤锅炉尾气,利用送气管6送入至滤尘室5中,在尾气经导流管17朝向过滤网板2吹出时,能够带动第二连杆20转动,进而使得与第二连杆20固定连接的刷杆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包括滤尘室(5)、溶气室(15)、连通管(7)、滤尘组件、溶气组件和送风机(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滤尘室(5)顶部开口处密封扣合有第一顶盖(1),在所述溶气室(15)顶部开口密封扣合有第二顶盖(11),在所述第一顶盖(1)上连接有连通管(7),连通管(7)连接有溶气室(15)内设置的溶气组件,在所述第二顶盖(11)上还设置有注液管(8)和出气管(10),在第二顶盖(11)底端连接有排液管,在所述滤尘室(5)底端连接有排尘管,且第二顶盖(11)和滤尘室(5)底部均呈斗状;在滤尘室(5)中段固定有穿过滤尘室(5)侧壁的送气管(6),所述送气管(6)处于滤尘室(5)内部的一端上设置有滤尘组件,在所述滤尘室(5)外部的送气管(6)的一端连接有送风机(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尘组件包括过滤网板(2)和导流管(17),所述过滤网板(2)固定在滤尘室(5)内部近顶端上,伸入至滤尘室(5)内部的送气管(6)的一端弯折向上,且在送气管(6)外部固定密封套置有套板(18),在所述套板(18)外部密封套置有朝向过滤网板(2)的导流管(1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尾气混合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流管(17)内部转动设置有涡轮扇(19),涡轮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朱学义孔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煦国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