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7059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包括吸油管本体,所述吸油管本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吸油管本体上设有用于机油进入的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用于机油流出的出油口;所述吸油管本体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包括采用连接杆相连接的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所述第一柱塞和所述第二柱塞与所述吸油管本体内壁滑动配合;该组件能够使摩托车在摇晃或倾斜时,通过活塞在吸油管本体中的移动来控制机油进口和出油口的连通,能够在保证机油泵可靠吸油的前提下,同时防止吸油管吸入空气,提高润滑系统的可靠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发动机
,具体而言,为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摩托车发动机领域,油底壳即通常位于发动机底部并贮存、收集发动机机油的油池,其作用是正常机油储量的前提下,确保发动机各部件正常润滑用油。油底壳通常分为干式油底壳和湿式油底壳,前者主要通过机外油箱储油/供油,后者直接将油底壳作为储油/供油空间。本文介绍的为湿式油底壳结构。
[0003]吸油管是连接油底壳和油泵的结构,通常安装在油底壳内部,将油底壳的机油导向机油泵。摩托车,尤其是山地摩托、越野摩托等经常行驶在倾斜、摇摆的工况,在一定的机油液位高度,发动机倾斜可能会使吸油管进口处于液面以上,使机油泵不能可靠吸油,因而影响发动机的可靠运行。
[0004]现有技术中,有的在油底壳增加挡板,也有的在油底壳布置液位计配合机械结构,但上述改进结构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不可控、可靠性低;2、零部件多、结构复杂。因此,亟需一种可靠高且结构简单的吸油管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能够保证发动机在摇晃或前后大倾斜角度工况下可靠工作运行,且防止吸油管吸入空气,提高润滑系统的可靠性。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包括吸油管本体,所述吸油管本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吸油管本体上设有用于机油进入的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用于机油流出的出油口;
[0008]所述吸油管本体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包括采用连接杆相连接的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所述第一柱塞和所述第二柱塞与所述吸油管本体内壁滑动配合;
[0009]所述活塞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端口到所述第一进油口最远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轴线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端口到所述第二进油口最近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轴线方向的间距,且所述活塞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端口到所述第二进油口最远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轴线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所述第二端口到所述第一端口最近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轴线方向的间距;
[0010]所述出油口设在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之间。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内均设有滤网。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吸油管本体的同一侧,所述出油口设在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相对的一侧。
[0013]进一步,所述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0014]进一步,所述吸油管本体内设有与其内壁贴合的金属内套,所述金属内套在所述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出油口对应位置处均设有开口,所述第一柱塞和所述第二柱塞与所述金属内套间隙配合。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杆直径的两倍。
[0016]进一步,本技术的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吸油管本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组件上,所述安装组件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接口和第二安装接口。
[0017]进一步,所述吸油管本体采用塑料制成。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该组件能够使摩托车在摇晃或倾斜时,通过活塞在吸油管本体中的移动来控制机油进口和出油口的连通,能够在保证机油泵可靠吸油的前提下,同时防止吸油管吸入空气,提高润滑系统的可靠性,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A

A线的剖视图;
[0023]图3为摩托车在上坡状态时吸油管本体的剖视图;
[0024]图4为摩托车在下坡状态时吸油管本体的剖视图;
[0025]图5为吸油管本体的剖视图;
[0026]图6为活塞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吸油管本体;2

第一端口;3

活塞;31

第一柱塞;32

第二柱塞;33

连接杆;4

第一进油口;5

第二进油口;6

出油口;7

滤网;8

金属内套;9

第一安装接口;10

第二安装接口;13

第二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0]如图1

图2所示,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剖视图,包括吸油管本体1,吸油管本体1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口2和第二端口13,吸油管本体1上设有用于机油进入的第一进油口4、第二进油口5和用于机油流出的出油口6,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均位于吸油管本体1的下侧,如图2中所示;
[0031]吸油管本体1内设有活塞3,活塞3包括采用连接杆33相连接的第一柱塞31和第二柱塞32,第一柱塞31和第二柱塞32与吸油管本体1内壁滑动配合。具体的,第一柱塞31和第二柱塞32的直径大于连接杆33直径的两倍,能够形成较大的用于机油流过的通道,便于机
油在吸油管本体1内腔中流动;
[0032]活塞3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一端口2到第一进油口4最远点之间沿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第一端口2到第二进油口5最近点之间沿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且活塞3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二端口13到第二进油口5最远点之间沿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第二端口13到第一端口4最近点之间沿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
[0033]出油口6设在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之间,且位于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相对的一侧,有利于吸油管本体1在发动机上的安装。
[0034]吸油管组件沿发动机前后方向设置,其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0035](1)当发动机处于水平状态运行时,活塞3处于吸油管本体1内腔中间位置附近,如图2所示,机油从储油室通过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两处进入吸油管本体1内腔,并流向出油口6。
[0036](2)当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向后仰或处于上坡运行状态时,如图3所示,随着坡度增加,活塞3在机油浮力和重力作用下沿着吸油管本体1内腔向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油管本体(1),所述吸油管本体(1)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口(2)和第二端口(13),所述吸油管本体(1)上设有用于机油进入的第一进油口(4)、第二进油口(5)和用于机油流出的出油口(6);所述吸油管本体(1)内设有活塞(3),所述活塞(3)包括采用连接杆(33)相连接的第一柱塞(31)和第二柱塞(32),所述第一柱塞(31)和所述第二柱塞(32)与所述吸油管本体(1)内壁滑动配合;所述活塞(3)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端口(2)到所述第一进油口(4)最远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端口(2)到所述第二进油口(5)最近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且所述活塞(3)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端口(13)到所述第二进油口(5)最远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所述第二端口(13)到所述第一端口(2)最近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所述出油口(6)设在所述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口(2)、第二端口(13)、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内均设有滤网(7)。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德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骐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