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正音专利>正文

一种立体颈椎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5464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寝具。技术方案是:一种立体颈椎枕,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合布置的表层布、第一中层布、第二中层布和底层布,还包括围绕在第一中层布四周边沿和第二中层布四周边沿的夹缝布以及用于调整颈椎枕高度的垫块和枕芯;所述夹缝布的顶部边沿和底部边沿分别通过缝纫线与第一中层和第二中层布的四周边沿缝合连接,从而在第一中层布、第二中层布和夹缝布之间形成用于容置垫块的立体容置空间;所述立体容置空间中部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置后脑勺的凹陷区;所述夹缝布的前部设置着带有拉链的开口。该颈椎枕可避免睡眠者在使用时头部向枕头边缘滑落,能够与人体颈部曲线相适合,使睡眠者的头部感到更加舒适,高度可调节。高度可调节。高度可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颈椎枕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寝具,具体是一种立体颈椎枕。

技术介绍

[0002]现代医学研究认识到,人体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具有三个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了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人们睡眠时必须采用枕头。其中,枕头高度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人体脊柱曲线是否能够保持正常状态,关系到人的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
[0003]常规的枕头包括枕芯与包覆着枕芯的枕套(参见图6);现有的枕套通常是采用两块长方形布片上下叠合后再将四周边沿缝合连接形成。这种枕头由于自身结构所限,通常呈中间高边缘低的形状,无法抬高颈部,并且睡眠者在使用过程中头部容易向枕头边沿滑落。另外,枕头高度固定不可调节,不利于改善睡眠质量,无法保证身体健康。因而,有必要对枕头结构进行研究创新,以解决现有枕头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颈椎枕,该颈椎枕可避免睡眠者在使用时头部向枕头边缘滑落,并且能够与人体颈部曲线相适合,使睡眠者的头部感到更加舒适,从而改善睡眠质量,具有高度可调节、美观、使用方便和成本较低的特点。
[0005]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立体颈椎枕,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合布置的表层布、第一中层布、第二中层布和底层布,还包括围绕在第一中层布四周边沿和第二中层布四周边沿的夹缝布以及用于调整颈椎枕高度的垫块和枕芯;所述夹缝布的顶部边沿和底部边沿分别通过缝纫线与第一中层和第二中层布的四周边沿缝合连接,从而在第一中层布、第二中层布和夹缝布之间形成用于容置垫块的立体容置空间;所述立体容置空间中部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置后脑勺的凹陷区;所述夹缝布的前部设置着带有拉链的开口作为垫块进出的门户;
[0007]所述表层布的左侧边沿和右侧边沿中,至少有一侧边沿与第一中层布之间形成敞口,其余边沿均缝合于夹缝布的顶部边沿;所述表层布与第一中层布之间形成容纳枕芯的枕芯容置空间;或/和,
[0008]所述底层布的左侧边沿和右侧边沿中,至少有一侧边沿与第二中层布之间形成敞口;其余边沿均缝合于夹缝布的底部边沿;所述底层布与第二中层布之间形成容纳枕芯的枕芯容置空间;
[0009]所述表层布或/和底层布的敞口一侧边沿还由外而内翻折并往颈椎枕的中央部位延伸,从而形成袋口朝内的口袋,以定位枕芯。
[0010]所述第一中层布中部与第二中层布中部通过车缝线缝合连接;所述车缝线包括间隔距离竖直布置的两道竖直车缝线以及位于两道竖直车缝线之间且间隔距离水平布置的两道水平车缝线;两道竖直车缝线将垫块容置空间分隔成左、中、右三个矩形空间;两道水
平车缝线将中部的矩形空间分隔成前、中、后三个条状空间;其中,左、右两个矩形空间以及前、后两个条状空间内部均填充有所述垫块,从而在中部条状空间位置处形成所述凹陷区。
[0011]所述夹缝布由宽度相同的两个长边布条和两个短边布条组成;两个长边布条分别位于枕芯容置空间的前侧和后侧;两个短边布条分别位于枕芯容置空间的左侧和右侧。
[0012]所述夹缝布为单独一根细长布条。
[0013]所述夹缝布的宽度为4

10cm。
[0014]所述竖直车缝线与第一中层布前侧边沿的距离以及与第一中层布后侧边沿的距离分别为5

10cm。
[0015]所述表层布或底层布的敞口一侧边沿延伸长度为颈椎枕长度的三分之一。
[0016]所述垫块和枕芯内部填充有弹性填充物。
[0017]所述弹性填充物为海绵、乳胶、喷胶棉以及仿丝棉中的一种。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技术设置有夹缝布,与现有枕头相比增大了表层布与底层布之间的立体空间,使得枕头四周也具有一定高度,使用时不会像现有枕头那样因枕头边缘过低而使睡眠者头部向枕头边缘滑落,同时提高了枕头的立体感和美观度。
[0020]2、车缝线将第一中层布与第二中层布之间的垫块容置空间进行分隔,其中左、右两个矩形空间以及前、后两个条状空间内部均填充有垫块,从而在中部条状空间位置处形成用于容置后脑勺的凹陷区,可保证使用者在睡眠过程中的颈椎始终处于正确姿态,改善颈椎部位的受力状况,提高睡眠质量。
[0021]3、表层布与第一中层布之间、第二中层布与底层布之间分别形成枕芯容置空间,并且枕芯容置空间两侧设置成敞口,方便枕芯由敞口侧对枕芯进行填充;通过向枕芯容置空间中取放枕芯,可调节颈椎枕的高度,满足了睡眠者对不同高度的需求。
[0022]4、表层布和底层布的敞口一侧边沿翻折延伸后形成口袋状,可以容纳枕芯,同时表层布或底层布的翻折处(即口袋的袋底)可抵顶在枕芯端部,对枕芯进行定位,避免枕芯从敞口处滑出。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剖面平行于枕头的长度方向)。
[0026]图4为垫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枕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现有枕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号:
[0030]1、表层布;2、第一中层布;3、第二中层布;4、底层布;5、夹缝布; 6、延伸段;7、垫块;8、枕芯;9、凹陷区;10、竖直车缝线;11、水平车缝线;12、敞口;13、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0032]如图1至图3所示的立体颈椎枕,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合布置的表层布1、第一中层布2、第二中层布3和底层布4、围绕第一中层布四周边沿和第二中层布四周边沿的夹缝布5以及用于调整颈椎枕高度的垫块7和枕芯8。
[0033]所述夹缝布的顶部边沿和底部边沿分别通过缝纫线(图中未显示)与第一中层的四周边沿和第二中层布的四周边沿缝合,从而在第一中层布、第二中层布和夹缝布之间形成用于容置垫块的立体容置空间;所述立体容置空间中部凹陷,从而形成用于容置后脑勺的凹陷区。所述夹缝布的前部设置有拉链13;使用时可从拉链处增减垫块,从而调节第一中层布与第二中层布之间的厚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夹缝布由宽度相同的两个长边布条和两个短边布条连接而成;两个长边布条分别位于枕芯容置空间的前侧和后侧(长边布条平行于枕头的长度方向);两个短边布条分别位于枕芯容置空间的左侧和右侧(短边布条平行于枕头的宽度方向);两个长边布条和两个短边布条也可以为一体,此时夹缝布展开后为单根的细长布条,使用时细长布条围绕在第一中布和第二中层布的四周边沿并且首尾缝合进行密封。作为优选,所述夹缝布的宽度为4

10cm。
[0034]与现有枕头相比,夹缝布增大了表层布与底层布之间的空间,使得填充了垫片和枕芯后的枕头四周具有一定立体高度,不会像现有枕头一样因边缘过低而使睡眠者的头部向枕头边缘滑落,同时提高了枕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颈椎枕,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合布置的表层布(1)、第一中层布(2)、第二中层布(3)和底层布(4),还包括围绕在第一中层布四周边沿和第二中层布四周边沿的夹缝布(5)以及用于调整颈椎枕高度的垫块(7)和枕芯(8);所述夹缝布的顶部边沿和底部边沿分别通过缝纫线与第一中层和第二中层布的四周边沿缝合连接,从而在第一中层布、第二中层布和夹缝布之间形成用于容置垫块的立体容置空间;所述立体容置空间中部凹陷,以形成用于容置后脑勺的凹陷区;所述夹缝布的前部设置着带有拉链(13)的开口作为垫块进出的门户;所述表层布的左侧边沿和右侧边沿中,至少有一侧边沿与第一中层布之间形成敞口(12);其余边沿均缝合于夹缝布的顶部边沿;所述表层布与第一中层布之间形成容纳枕芯的枕芯容置空间;或/和,所述底层布的左侧边沿和右侧边沿中,至少有一侧边沿与第二中层布之间形成敞口;其余边沿均缝合于夹缝布的底部边沿;所述底层布与第二中层布之间形成容纳枕芯的枕芯容置空间;所述表层布和底层布的敞口一侧边沿还由外而内翻折并往颈椎枕的中央部位延伸,从而形成袋口朝内的口袋,以定位枕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颈椎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层布中部与第二中层布中部通过车缝线缝合连接;所述车缝线包括间隔距离竖直布置的两道竖直车缝线(10)以及位于两道竖直车缝线之间且间隔距离水平布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音
申请(专利权)人:王正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