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4941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属于楼梯间设计技术领域,其包括正压送风机房、第一送风井、剪力墙、第二送风井和防烟楼梯间,第一送风井和第二送风井通过剪力墙隔开,正压送风机房设置在第一送风井的上方,正压送风机房与第一送风井连通,正压送风机房的顶部高度不超过防烟楼梯间的第一级阶梯的顶部高度;防烟楼梯间设置在第二送风井的侧部,第二送风井与防烟楼梯间连通,防烟楼梯间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之间设置有封闭墙,封闭墙上设置有防火门,通过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封闭墙和防火门将防烟楼梯间的第三级阶梯、第四级阶梯,直至第n级阶梯构成封闭空间,n≥3,防烟楼梯间的第一级阶梯顶部与地面相平齐。与地面相平齐。与地面相平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


[0001]本技术属于楼梯间设计
,具体为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

技术介绍

[0002]防烟楼梯间是指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设施,统称为前室,前室及楼梯应具有可靠的防烟性能,使防烟楼梯间具有比封闭楼梯间更好的防烟能力,可靠性更高,因此,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防火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0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2014(2018年版)的规定,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或3层及以上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但是传统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设置有出地面楼梯间,正压送风机房设置在地下室防烟楼梯间上方或旁边。这种设计会在地面上出现楼梯间,影响了室外环境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对于景点、公园、广场等对整体性和美观性要求较高的地方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的防烟楼梯间不适用于景点、公园、广场等对整体性和美观性要求较高的地方,本技术提出了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5]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包括正压送风机房、第一送风井、剪力墙、第二送风井和防烟楼梯间,所述第一送风井和第二送风井通过剪力墙隔开,所述正压送风机房设置在第一送风井的上方,且所述正压送风机房与第一送风井连通,所述正压送风机房的顶部高度不超过防烟楼梯间内第一级阶梯的顶部高度;所述防烟楼梯间设置在第二送风井的侧部,且所述第二送风井与防烟楼梯间连通,所述防烟楼梯间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之间设置有封闭墙,所述封闭墙上设置有防火门,通过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封闭墙和防火门将防烟楼梯间的第三级阶梯、第四级阶梯,直至第n级阶梯构成封闭空间,n≥3,所述防烟楼梯间内第一级阶梯顶部与地面相平齐。
[0006]进一步限定,所述防烟楼梯间与剪力墙相对设置。
[0007]进一步限定,所述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还包括排烟井,所述排烟井(7)设置在防烟楼梯间的侧部,且所述排烟井与防烟楼梯间连通。
[0008]进一步限定,所述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还包括前室,所述前室设置在剪力墙与第一送风井之间。
[0009]进一步限定,所述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还包括避难走道,所述避难走道设置在第一送风井的下方。
[0010]进一步限定,所述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还包括覆土层,所述覆土层设置在正压送风机房和排烟井的上方,且所述覆土层与地面相平齐。
[0011]进一步限定,所述防火门为乙级防火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1、本技术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其包括正压送风机房、第一送风井、剪力墙、第二送风井和防烟楼梯间,第一送风井和第二送风井通过剪力墙隔开,使第一送风井和第二送风井分别为两个独立的通风井,第一送风井为正压送风机房和前室送风,第二送风井为防烟楼梯间送风,提高了通风效果;在防烟楼梯间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阶梯之间设置有封闭墙,封闭墙上设置有防火门,通过第一级阶梯、第二阶梯、封闭墙和防火门将防烟楼梯间的第三阶梯、第四阶梯,直至第n阶段构成封闭空间,封闭空间能够保持楼梯间的压力大于外面的压力,防止外面的空气进入楼梯间,也能够使在发生火灾后,打开防火门,楼梯间的烟气能够从防火门飘出。
[0014]2、防烟楼梯间的第一级阶梯顶部与地面相平齐,正压送风机房的顶部高度不超过防烟楼梯间的第一级阶梯的顶部高度,既不占用地下室使用空间,也不占用室外景点、公园、广场等场地地面空间,保证了室外景点、公园、广场等场地的景观空间,不影响了室外环境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0015]3、本技术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还包括排烟井,通过排烟井可以在发生火灾时将火灾产生的烟雾排出,保证人员的安全。
[0016]4、在第一送风井的下方设置有避难走道,避难走道在地下室发生火灾时供人员逃离使用,进一步保证了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地下室防烟楼梯间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1

正压送风机房,2

前室,3

第一送风井,4

避难走道,5

剪力墙,6

第二送风井,7

排烟井,8

覆土层,9

防烟楼梯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本技术并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1
[0021]本实施例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其包括正压送风机房1、第一送风井3、剪力墙5、第二送风井6和防烟楼梯间9,第一送风井3和第二送风井6通过剪力墙5隔开,正压送风机房1设置在第一送风井3的上方,其正压送风机房1与第一送风井3连通,通过正压送风机房1给第一送风井3送风,正压送风机房1的顶部高度不超过防烟楼梯间9内第一级阶梯的顶部高度,防烟楼梯间9设置在第二送风井6的侧部,防烟楼梯间9与剪力墙5相对设置,第二送风井6与防烟楼梯间9连通,防烟楼梯间9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之间设置有封闭墙,封闭墙上设置有防火门,通过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封闭墙和防火门将防烟楼梯间的第三级阶梯、第四级阶梯,直至第n级阶梯构成封闭空间,n≥3,防烟楼梯间的第一级阶梯顶部与地面相平齐。
[0022]实施例2
[0023]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其包括正
压送风机房1、前室2、第一送风井3、避难走道4、剪力墙5、第二送风井6、烟井7、覆土层8和防烟楼梯间9,第一送风井3和第二送风井6通过剪力墙5隔开,正压送风机房1设置在第一送风井3的上方,其正压送风机房1与第一送风井3连通,通过正压送风机房1给第一送风井3送风,正压送风机房1的顶部高度不超过防烟楼梯间9的第一级阶梯的顶部高度,防烟楼梯间9设置在第二送风井6的侧部,防烟楼梯间9与剪力墙5正对设置,第二送风井6与防烟楼梯间9连通,防烟楼梯间9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之间设置有封闭墙,封闭墙上设置有防火门,防火门为乙级防火门,通过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封闭墙和防火门将防烟楼梯间的第三级阶梯、第四级阶梯,直至第n级阶梯构成封闭空间,n≥3,防烟楼梯间的第一级阶梯顶部与地面相平齐;排烟井7设置在防烟楼梯间9的侧部,排烟井7与防烟楼梯间9连通;前室2设置在剪力墙5与第一送风井3之间,且前室2设置在正压送风机房1的下方;避难走道4设置在第一送风井3的下方;覆土层8设置在正压送风机房1和排烟井7的上方,且覆土层8与地面相平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其特征在于,包括正压送风机房(1)、第一送风井(3)、剪力墙(5)、第二送风井(6)和防烟楼梯间(9),所述第一送风井(3)和第二送风井(6)通过剪力墙(5)隔开,所述正压送风机房(1)设置在第一送风井(3)的上方,且所述正压送风机房(1)与第一送风井(3)连通,所述正压送风机房(1)的顶部高度不超过防烟楼梯间(9)内第一级阶梯的顶部高度;所述防烟楼梯间(9)设置在第二送风井(6)的侧部,且所述第二送风井(6)与防烟楼梯间(9)连通,所述防烟楼梯间(9)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之间设置有封闭墙,所述封闭墙上设置有防火门,通过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封闭墙和防火门将防烟楼梯间(9)的第三级阶梯、第四级阶梯,直至第n级阶梯构成封闭空间,n≥3,所述防烟楼梯间(9)内第一级阶梯顶部与地面相平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室外环境零影响的地下室防烟楼梯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烟楼梯间(9)与剪力墙(5)相对设置。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冰李鑫江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