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4530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钳柄(1)、第二钳柄(2)、第一导向架(3)、第二导向架(4)、限位旋杆(5)和旋杆限位滑块(6);所述第一导向架(3)和所述旋杆限位滑块(6)安装在所述第一钳柄(1)上,所述第二导向架(2)和所述限位旋杆(5)安装在所述第二钳柄(4)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在术中复位好骨折块后,从准备进针和出针的两个点钳夹固定骨折块,保证这两点在同一直线上,并可以方便地控制并读出两者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准确的置入克氏针。有了这一装置的辅助,将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多次进针带来的如损伤血管、神经,击碎骨折块等等的风险,取得更加满意的手术效果。更加满意的手术效果。更加满意的手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骨科手、足部的部分骨折中,因骨折位于关节附近,或者骨折块较小,无法使用钢板、螺钉固定,需要使用交叉克氏针固定。这些骨折,在手术过程中有些是闭合复位内固定,有些虽然切开复位,但往往从切口只能看见一部分骨折线。术中在C臂机的引导下,都是根据医师的经验选择克氏针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经常需要多次进针和摄片以评估克氏针的位置、长短,很难达到非常满意的结果,一般和预计的“差不多”就结束手术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钳柄1、第二钳柄2、第一导向架3、第二导向架4、限位旋杆5和旋杆限位滑块6;所述第一导向架3和所述旋杆限位滑块6安装在所述第一钳柄1上,所述第二导向架2和所述限位旋杆5安装在所述第二钳柄4上。
[0006]所述第一钳柄1包括第一导向架旋孔11、钳柄转轴孔12、旋块滑槽13和限位凸块14;所述第一导向架旋孔11位于所述第一钳柄1头部凹槽内,所述限位凸块14是一个半球形凸点位于所述旋块滑槽13的圆形中心点,所述第一导向架旋孔11到所述钳柄转轴孔12的距离是所述限位凸块14到所述钳柄转轴孔12的距离的三分之二。
[0007]所述第二钳柄2包括第二导向架旋孔21、钳柄转轴22和旋杆旋槽23;所述第二导向架旋孔21位于所述第二钳柄2头部凹槽内,所述钳柄转轴22穿过所述钳柄转轴孔12与所述第一钳柄1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架旋孔21到所述钳柄转轴22的距离是所述旋杆旋槽23到所述钳柄转轴22的距离的三分之二。
[0008]所述第一导向架3包括第一导向管31、第一孔径调节旋盖32、第一平行延长杆33和平行导向杆34;所述第一导向管31包括第一孔径调节座311、第一导向架转轴312和第一骨面定位桩313,所述第一孔径调节座311位于所述第一导向管31的外侧,其外侧为三瓣状可调夹片,其根部为一段外螺纹,所述第一导向架转轴312位于所述第一导向管31的中部,所述第一骨面定位桩313位于所述第一导向管31的内侧,其锯齿状突起高出所述第一平行延长杆33长度为5毫米;所述第一孔径调节旋盖32,其内侧根部为一段内螺纹,外侧为向外收缩的圆管,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一导向管31连接;所述平行导向杆34上有刻度,与所述第一导向管31通过所述第一平行延长杆33平行连接;所述第一导向管31和所述第一孔径调节旋盖32之间通过旋转至不同位置可以形成0.8到2.0毫米之间的孔径。
[0009]所述第二导向架4包括第二导向管41、第二孔径调节旋盖42、第二平行延长杆43和平行导向管44;所述第二导向管41包括第二孔径调节座411、第二导向架转轴412和第二骨面定位桩413,所述第二孔径调节座411位于所述第二导向管41的外侧,其外侧为三瓣状可调夹片,其根部为一段外螺纹,所述第二导向架转轴412位于所述第二导向管41的中部,所述第二骨面定位桩413位于所述第二导向管41的内侧,其锯齿状突起高出所述第二平行延长杆43长度为10毫米;所述第二孔径调节旋盖42,其内侧根部为一段内螺纹,外侧为向外收缩的圆管,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二导向管41连接;所述平行导向管44可与所述平行导向杆34间隙配合,并与所述第二导向管41通过所述第二平行延长杆43平行连接;所述第二导向管41和所述第二孔径调节旋盖42之间通过旋转至不同位置可以形成0.8到2.0毫米之间的孔径。
[0010]所述限位旋杆5包括旋杆转轴51和限位凹点52;所述旋杆转轴51位于所述旋杆转轴51的一段,通过所述旋杆旋槽23与所述第二钳柄2相连;所述限位凹点52在所述限位旋杆5上每隔3毫米均匀排列;所述限位旋杆5在所述旋块旋槽13内与所述旋杆限位旋块6间隙配合,所述旋杆限位旋块6可沿所述旋块旋槽13的中心点旋转,所述限位旋杆5可在所述旋杆限位旋块6之间滑动,且所述限位凹点52会与所述限位凸点14嵌合;所述第一导向管31与所述第二导向管41之间的距离随所述限位旋杆5在所述旋杆限位旋块6之间的移动而变化,所述第一导向管31与所述第二导向管41之间的距离变化单位为2毫米。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第一导向架3、第二导向架4和限位旋杆5之间一直保持相互平行,辅以在限位旋杆5上均匀排列的限位凹点52,术中复位好骨折块后,从准备进针和出针的两个点钳夹固定骨折块,使用者可以保证第一导向管31与第二导向管41在同一直线上,并可以方便地控制并读出两者之间的距离。
[0013]这样经过C臂机摄片确定装置的两个钳夹固定的点在预设位置后,就可以准确的置入克氏针。有了这一装置的辅助,将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多次进针带来的如损伤血管、神经,击碎骨折块等等的风险,取得更加满意的手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钳柄的局部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限位旋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导向架和第二导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示意图;
[0020]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导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导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第一钳柄;11、第一导向架旋孔;12钳柄转轴孔;13、旋块旋槽;14、限位凸点;2、第二钳柄;21、第二导向架旋孔;22、钳柄转轴;23、旋杆旋槽;3、第一导向架;31、第一导向管;311、第一孔距调节座;312、第一导向管转轴;313、第一骨面定位桩;32、第一孔距调节旋盖;33、第一平行延长杆;34、平行导向杆;4、第二导向架;41、第二导向管;411、第二孔
距调节座;412、第二导向管转轴;413、第二骨面定位桩;42、第二孔距调节旋盖;43、第二平行延长杆;44、平行导向管;5、限位旋杆;51、转轴;52、限位凹点;6、旋杆限位旋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4]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钳柄1、第二钳柄2、第一导向架3、第二导向架4、限位旋杆5和旋杆限位滑块6;所述第一导向架3和所述旋杆限位滑块6安装在所述第一钳柄1上,所述第二导向架2和所述限位旋杆5安装在所述第二钳柄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钳柄(1)、第二钳柄(2)、第一导向架(3)、第二导向架(4)、限位旋杆(5)和旋杆限位滑块(6);所述第一导向架(3)和所述旋杆限位滑块(6)安装在所述第一钳柄(1)上,所述第二导向架(2)和所述限位旋杆(5)安装在所述第二钳柄(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柄(1)包括第一导向架旋孔(11)、钳柄转轴孔(12)、旋块滑槽(13)和限位凸块(14);所述第一导向架旋孔(11)位于所述第一钳柄(1)头部凹槽内,所述限位凸块(14)是一个半球形凸点位于所述旋块滑槽(13)的圆形中心点,所述第一导向架旋孔(11)到所述钳柄转轴孔(12)的距离是所述限位凸块(14)到所述钳柄转轴孔(12)的距离的三分之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钳柄(2)包括第二导向架旋孔(21)、钳柄转轴(22)和旋杆旋槽(23);所述第二导向架旋孔(21)位于所述第二钳柄(2)头部凹槽内,所述钳柄转轴(22)穿过所述钳柄转轴孔(12)与所述第一钳柄(1)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架旋孔(21)到所述钳柄转轴(22)的距离是所述旋杆旋槽(23)到所述钳柄转轴(22)的距离的三分之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辅助骨折复位和精确导向克氏针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架(3)包括第一导向管(31)、第一孔径调节旋盖(32)、第一平行延长杆(33)和平行导向杆(34);所述第一导向管(31)包括第一孔径调节座(311)、第一导向架转轴(312)和第一骨面定位桩(313),所述第一孔径调节座(311)位于所述第一导向管(31)的外侧,其外侧为三瓣状可调夹片,其根部为一段外螺纹,所述第一导向架转轴(312)位于所述第一导向管(31)的中部,所述第一骨面定位桩(313)位于所述第一导向管(31)的内侧,其锯齿状突起高出所述第一平行延长杆(33)长度为5毫米;所述第一孔径调节旋盖(32),其内侧根部为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大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