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1938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持吸尘器,包括:壳体;集尘单元,所述集尘单元包括尘杯和过滤组件;吸力发生单元,所述吸力发生单元包括电机和出风部;其中,所述集尘单元和所述吸力发生单元位于壳体上方,所述集尘单元与所述吸力发生单元设有出风部的一端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手持吸尘器的结构排布合理,从而使得手持吸尘器的噪音小、体积小,并且组装、拆卸方便。拆卸方便。拆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持吸尘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持吸尘器,尤其涉及一种组装、拆卸方便的手持吸尘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各种类型的清洁装置已经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市面上常见的清洁装置,例如手持式吸尘器,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并由于其轻便、可携带、使用过程中无需电源线等优点而受用户欢迎。
[0003]然而,现有的手持式吸尘器的结构排布不合理,使得手持吸尘器的噪音、体积偏大。
[0004]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手持吸尘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吸尘器,该手持吸尘器的结构排布合理,从而使得手持吸尘器的噪音小、体积小,并且组装、拆卸方便。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持吸尘器,包括:壳体;集尘单元,所述集尘单元包括尘杯和过滤组件;吸力发生单元,所述吸力发生单元包括电机和出风部;其中,所述集尘单元和所述吸力发生单元位于壳体上方,所述集尘单元与所述吸力发生单元设有出风部的一端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尘杯、过滤组件、出风部及电机在所述壳体上方依次排布。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二过滤组件。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尘杯内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尘杯的一端、与所述吸力发生单元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力发生单元包括收容所述电机和叶轮的机壳,所述出风部位于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出风部包括出风过滤组件和设置于机壳上、与出风过滤组件对应的排风口。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过滤组件上设有可枢转提手。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壳远离所述集尘单元的一端设置有显示屏,用以显示所述手持吸尘器的工作信息。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包括机身以及手柄;所述集尘单元、吸力发生单元安装在所述机身上;所述手柄设置有开关按键以及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开关按键远离所述吸力发生单元的一侧。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柄与所述机身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位于80度~140度之间。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柄在垂直于所述电机轴线的方向上的高度
位于85mm~110mm之间。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手持吸尘器的结构排布合理,从而使得手持吸尘器的噪音小、体积小,并且组装、拆卸方便。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手持吸尘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手持吸尘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所示手持吸尘器的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4是弹起机构的剖视图。
[0021]图5是图1所示手持吸尘器沿方向DD的剖视图。
[0022]图6是集尘单元、吸力发生单元的剖视图。
[0023]图7是集尘单元、吸力发生单元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0024]图8是吸力发生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6]请参阅图1以及图2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手持吸尘器100,包括壳体10、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的集尘单元20、吸力发生单元30、风管单元40以及电池包50。
[0027]请参阅图3以及图1、图2所示,所述壳体10包括沿第一方向AA设置的机身11、自所述机身11的一侧沿第二方向BB向外延伸形成的手柄12以及位于所述手柄12远离所述机身11的一端的底座13。所述机身11设置有沿第一方向AA设置的容置槽111、进风道112、锁扣组件113以及弹性机构114。所述容置槽111的截面大致呈圆弧状,用以收容所述集尘单元20以及吸力发生单元30。所述进风道112包括第一进风口1121以及第一出风口1122。所述第一进风口1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A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1122穿过所述容置槽111的底壁,以与位于所述容置槽111内的集尘单元20相配合,从而将自所述第一进风口1121进入的气流导入所述集尘单元20。所述锁扣组件113设置于所述容置槽111的底部,用以与所述集尘单元20相配合,以将所述集尘单元20、吸力发生单元30固定在所述容置槽111内。请参阅图5以及图3所示,所述锁扣组件113包括第二锁扣1131、与所述第二锁扣1131相配合的第二弹性元件1132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二锁扣1131上的解锁按钮1133。所述第二锁扣1131沿第三方向CC滑动安装在所述机身11上,所述第三方向CC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A。所述第二弹性元件1132的一端抵持所述机身11,另一端抵持所述解锁按钮1133。当按压所述解锁按钮1133时,所述第二锁扣1131沿着第三方向CC滑动,此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1132发生弹性形变。当松开所述解锁按钮1133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1132复位,从而推动所述第二锁扣1131、解锁按钮1133复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1132的一端抵持所述机身11,另一端抵持所述解锁按钮1133,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元件1132也可以设置为一端抵持所述机身11,另一端抵持所述第二锁扣1131。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弹起机构114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置槽111的槽底壁,用以与所述吸力发生单元30相配合。所述弹起机构114包括顶针1141以及与所述顶针1141相配合的第一弹性元件1142。
[0028]请参阅图3以及图1、图2所示,所述手柄12是自所述容置槽111的底部沿所述第二方向BB向外延伸形成的。所述手柄12与所述机身11之间具有夹角α。所述夹角α位于80度~140度之间。优选地,所述夹角α为110度。所述手柄12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A的方向上的高度为H。所述高度H位于85mm~110mm之间。所述手柄12还设置有开关按键121以及凸台122。所述开关按键121用以控制所述手持吸尘器100工作。所述凸台122位于所述开关按键121远离所述机身11的一侧,以便用户手握手柄12时通过所述凸台122施加托举的力,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护所述开关按键121的作用。优选地,所述凸台122为圆弧状。所述底座13位于所述手柄12远离所述机身11的一侧,其上设置有对接接口(未图示)。所述对接接口用以与所述电池包50相对接,从而获取所述电池包50的电力。
[0029]请参阅图6以及图1、图2所示,所述集尘单元20固定安装在所述吸力发生单元30上,用以与所述进风道112相配合,以收集灰尘、污物等等。所述集尘单元20包括尘杯21以及过滤组件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尘杯21呈圆柱状。所述尘杯21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方向AA平行。所述尘杯21面向所述容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集尘单元,所述集尘单元包括尘杯和过滤组件;吸力发生单元,所述吸力发生单元包括电机和出风部;其中,所述集尘单元和所述吸力发生单元位于壳体上方,所述集尘单元与所述吸力发生单元设有出风部的一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过滤组件、出风部及电机在所述壳体上方依次排布。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二过滤组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尘杯内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尘杯的一端、与所述吸力发生单元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力发生单元包括收容所述电机和叶轮的机壳,所述出风部位于所述机壳的一端,所述出风部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威王兜石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