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9397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包括传输风道,所述传输风道的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管和出风管均分别设置在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的侧部,所述进风管和出风管的端面均分别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锥形孔和第二锥形孔,所述第一锥形孔的大口朝内设置,所述第二锥形孔的大口朝外设置,且沿着进风管的截面半径方向和出风管的截面半径方向,所述第一锥形孔的大口端和小口端之间的差值由内向外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锥形孔的大口端和小口端之间的差值由内向外也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从噪音产生的方式以及产生后对噪音进行消除两个方面有效地进行降低风噪。行降低风噪。行降低风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风道设计
,具体是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烘干机、洗衣机风等一类需要输入气流来进行工作的设备中,风道的好坏对于风量和噪音影响很大,对于进风和出风也同样影响很大。目前的风道缺乏对进风和出风的良好减噪,进风风阻和出风风阻较大,并且在主风道内也缺乏对气流良好导向,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包括传输风道,所述传输风道的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异于传输风道一端分别连通设置有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和出风管均分别设置在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的侧部,所述进风管和出风管的端面均分别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锥形孔和第二锥形孔,所述第一锥形孔的大口朝内设置,所述第二锥形孔的大口朝外设置,且沿着进风管的截面半径方向和出风管的截面半径方向,所述第一锥形孔的大口端和小口端之间的差值由内向外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锥形孔的大口端和小口端之间的差值由内向外也逐渐增大,所述传输风道内侧设置有若干个呈周向阵列分布的均风管,每个所述均风管的内壁周向固定有若干个导向条,所述导向条的长度与均风管的长度相同,相邻两个均风管之间的间隙内均填充有隔音介质,所述传输风道与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的连接处均分别固定有一个圆形连接头,两个所述圆形连接头上均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与均风管适配,每个所述均风管的两端均分别嵌设在连接槽内。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输风道包括风道主体、第一橡胶层、第一多孔吸音板和第二多孔吸音板,所述第一橡胶层固定于风道主体的外侧,所述第一多孔吸音板设置于第一橡胶层的外侧,所述第二多孔吸音板设置在第二多孔吸音板的外侧且二者之间设置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一层隔音棉层,所述第二多孔吸音板的外侧固定有一层第二橡胶层。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沿着风向的改变处均设置有弧形部。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每个所述均风管内的导向条至少设置有六个,所述导向条的宽度为均风管的内部半径的1/3~1/2之间。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分别与传输风道的两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进风管和出风管上第一锥形孔和第二锥形孔的设计,气流进出的方向更发散,从而使送风更柔和,减小了噪音;通过主风道内均风管的设计,在主风道内的气流均匀分散成若干股,减小了单截面气流的流量,使得气流分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作用效果被降低,均风管内的导向条设置使得对气流有一个明显的导向作用,使得气流平稳运输,再一次减小了风噪;通过传输风道的设置再次对噪音产生并且传输到外部的过程中进行降噪,从噪音产生的方式以及产生后对噪音进行消除两个方面有效地进行降低风噪,大大提高了消音降噪性能。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中均风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中圆形接头的俯视图。
[0014]图4为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中进风管上第一锥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中传输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6为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中均风管的轴测视图。
[0017]图中:1.传输风道;101.风道主体;102.第一橡胶层;103.第二橡胶层;104.第一多孔吸音板;105.第二多孔吸音板;106.隔音棉层;2.进风通道;3.进风管;31.第一锥形孔;4.出风管;41.第二锥形孔;5.圆形连接头;51.连接槽;6.均风管;7.导向条;8.隔音介质;9.出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8]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施例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19]请参阅图1~6,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包括传输风道1,所述传输风道1的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进风通道2和出风通道9,所述进风通道2和出风通道9异于传输风道1一端分别连通设置有进风管3和出风管4,所述进风管3和出风管4均分别设置在进风通道2和出风通道9的侧部,所述进风管3和出风管4的端面均分别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锥形孔31和第二锥形孔41,所述第一锥形孔31的大口朝内设置,所述第二锥形孔41的大口朝外设置,且沿着进风管3的截面半径方向和出风管4的截面半径方向,所述第一锥形孔31的大口端和小口端之间的差值由内向外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锥形孔41的大口端和小口端之间的差值由内向外也逐渐增大,所述传输风道1内侧设置有若干个呈周向阵列分布的均风管6,每个所述均风管6的内壁周向固定有若干个导向条7,所述导向条7的长度与均风管6的长度相同,相邻两个均风管6之间的间隙内均填充有隔音介质8,所述传输风道1与进风通道2和出风通道9的连接处均分别固定有一个圆形连接头05,两个所述圆形连接头05上均开设有连接槽51,所述连接槽51与均风管6适配,每个所述均风管6的两端均分别嵌设在连接槽51内。
[0020]本实施例中,当风从进风管3进入进入进风通道2时,通过第一锥形孔31,第一锥形
孔31的大口朝内且在半径的方向上第一锥形孔31的外径和内径之间的差值由内向外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锥形孔41的大口端和小口端之间的差值由内向外也逐渐增大,当送风通过第一锥形孔31进入时,气流通过第一锥形孔31改变流动方向,使气流送入时的方向更发散,从而使送风更柔和,减小了噪音,相对应的,风通过第二锥形孔41送出时,气流送出时的方向更发散,也减小了噪音,有效地在解决了在风进出时噪音较大的问题;通过传输风道1内周向阵列分布的均风管6,有效地将在主风道内的气流均匀分散成若干股,减小了单截面气流的流量,使得气流分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作用效果被降低,在单个的均风管6内,风输送也更为柔和,通过均风管6内的导向条7设置使得对气流有一个明显的导向作用,使得气流平稳运输,再一次减小了风噪,通过两个圆形连接头05的设置成功地对气流进行分流;通过均风管6之间填充的隔音介质8,隔音介质可为海绵、泡沫塑料等,对没有被消除的单个均风管6产生的噪音进行主动消除,降低噪音产生后的相互叠加的影响、扩大效应的产生,起到主动降噪的效果,以上从噪音产生的方式以及产生后对噪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效降低风噪的风道结构,包括传输风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风道(1)的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进风通道(2)和出风通道(9),所述进风通道(2)和出风通道(9)异于传输风道(1)一端分别连通设置有进风管(3)和出风管(4),所述进风管(3)和出风管(4)均分别设置在进风通道(2)和出风通道(9)的侧部,所述进风管(3)和出风管(4)的端面均分别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锥形孔(31)和第二锥形孔(41),所述第一锥形孔(31)的大口朝内设置,所述第二锥形孔(41)的大口朝外设置,且沿着进风管(3)的截面半径方向和出风管(4)的截面半径方向,所述第一锥形孔(31)的大口端和小口端之间的差值由内向外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锥形孔(41)的大口端和小口端之间的差值由内向外也逐渐增大,所述传输风道(1)内侧设置有若干个呈周向阵列分布的均风管(6),每个所述均风管(6)的内壁周向固定有若干个导向条(7),所述导向条(7)的长度与均风管(6)的长度相同,相邻两个均风管(6)之间的间隙内均填充有隔音介质(8),所述传输风道(1)与进风通道(2)和出风通道(9)的连接处均分别固定有一个圆形连接头(05),两个所述圆形连接头(05)上均开设有连接槽(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洋洋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跃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