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弦拉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8960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包括第一和第二拉紧装置的用于小军鼓的响弦拉紧装置。所述第一和第二拉紧装置被附在鼓圆筒的外部周围表面上的对面位置上,利用它们,通过操作一个切换机构,包括响弦的响弦部件的运动就被控制以紧密接触或与背面鼓膜分离。包括在响弦部件内的相互连接部件的一端被保持在所述第一拉紧装置的第一和第二保持部件之间,而另一端被保持在所述第二拉紧装置的第三和第四保持部件之间。一种张力调节螺钉被操作调节施加到响弦部件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可以使用刻度可视地观察到。因此,操作员可以容易地附加和更换响弦部件,而在短时间内用另一鼓膜更换背面的鼓膜。(*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String tension device

For a snare strainer snare includes first and second tension device. The first and second tensioning device attached with them around the outside of the drum on the surface of the cylinder of the opposite position, and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a switching mechanism, including parts of the snare snare movements were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back control or tympanic membrane separation. Included in the snare parts mutually in one end of the connecting member is held the first and second in the first tension device to keep between components, and the other end is held on the second tension device and fourth holding members between third. A tension adjusting screw is operated to adjust the tension applied to the chord member, which can be visually observed using a scale. Therefore, the operator can easily add and replace the string components, and replace the back of the tympanic membran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ith another tympanic membra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响弦拉紧装置,该响弦拉紧装置控制包括响弦的响弦部件以与小军鼓(snare drum)的鼓膜紧密接触或分离地运动。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No,.2004-7151的优选权,其内容在这里作为参考。
技术介绍
小军鼓可产生出称为滚动效果(tumbling effect)的特殊声音效果其中包括多个细响弦的响弦部件(snappy member)被控制以与背部鼓膜(对应小军鼓的非击打侧)紧密接触或分离地运动;或它们被控制以与背面鼓膜和正面鼓膜(对应小军鼓的击打侧)紧密接触或分离地运动,这样,鼓膜的震动被传送到响弦以产生具有轻音色的嗒嗒声(pattering)或卡嗒声(rattling)。下述文件讲述了如何调节小军鼓的响弦(a)日本经审查技术公开No.S58-50372。(b)美国专利No.6,008,445。(c)美国专利No.5,844,157。图8为一个带有响弦部件(其与背面鼓膜相关地连接)的现有小军鼓的外观视图;图9为显示以响弦拉紧装置装配响弦部件的结构的基本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在这里,标号1代表一个小军鼓;标号2代表鼓体,即其两端具行开口的鼓筒;标号3表示覆盖鼓圆筒2背面开口的背面鼓膜;标号4表示与鼓圆筒每个开口接合的箍(或夹紧框架);标号5代表突耳;标号6代表用于将箍4与突耳5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夹紧螺栓;标号7代表与背面鼓膜3相关连接的响弦部件;标号8表示用于保持响弦部件7的移动端7A的第一拉紧装置;标号9表示用于保持响弦部件7的固定端7B的第二拉紧装置。该响弦拉紧装置由拉紧装置8和9构成。响弦部件7包括多个细响弦11,它们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方向彼此间隔规定的距离平行排列;一对响弦片12,它们彼此间相对且分离设置,响弦11的相对端被固定地焊接在其上;以及具有柔性的相互连接部件13,它们分别被附着在响弦片12上。相互连接部件13分别由细绳或线制成,其中它们均分别可可拆卸地相对于第一拉紧装置8和第二拉紧装置9保持在一对保持片14A和14B之间。第一拉紧装置8控制响弦部件7的移动端7A以紧密接触背面鼓面3或与背面鼓膜3分离地运动,其中,它包括一个固定底座15,其被固定在鼓圆筒2的外圆周上;一个移动底座16,其被附在固定底座15上并受到相对于固定底座15的双向运动(参见图9中箭头A和B指示的方向);一个切换机构17,它允许移动底座16相对于固定底座15进行双向运动,这样响弦部件7的移动端7A就相应地紧密接触背面鼓面3或与背面鼓面3分离地运动;以及一个张力调节螺钉18,它允许运动部件16相对于固定部件15进行双向运动,从而调节施加到响弦部件7的张力。该保持片14A和14B在移动底座16的末端部分由两个方头螺栓19夹持并固定在一起,这样相互连接部件13就被保持在其间。响弦部件7的固定端7B与第二拉紧装置9相互连接,该第二拉紧装置9的设计并不是为了与背面鼓膜3紧密接触或分离地移动固定端7B,因此该装置的设计也不是为调节施加到响弦部件7的张力。基于此原因,与第一拉紧装置8不同,第二拉紧装置9的设计结构比较简单。具体地讲,第二拉紧装置9带有一个固定底座,通过它,第二拉紧装置9被固定到鼓圆筒2;而第二拉紧装置9并不包括对应于上述第一拉紧装置8的移动底座16、切换机构17和张力调节螺钉18的其它部件。与第一拉紧装置8相类似,第二拉紧装置9具有一对附于响弦部件7的固定端7B的用于保持类似细绳的相互连接部件13的保持片(14A和14B)。前述结构允许响弦部件7被附到包括第一拉紧装置8和第二拉紧装置9的响弦拉紧装置。在这里,当演奏小军鼓1时不使用响弦部件7时,第一拉紧装置8的切换机构17被操作在向前方向朝着背面鼓膜3移动移动底座16,这样响弦部件7的响弦11便与背面鼓膜3分离。当使用响弦部件7而演奏小军鼓1时,切换机构17被操作向后移动移动底座16,这样响弦11便与背面鼓膜3紧密接触。在这种紧密接触状态中,当前面的鼓膜被鼓锤或相类似物击打时,震动就会经背面鼓膜3传送到响弦11,这样响弦11也相应地震动;因此,小军鼓1就可以实现特殊音效而产生出带有轻音色的嗒嗒声或卡嗒声。在用于将响弦部件7附加结合第一拉紧装置8和第二拉紧装置9的传统结构中,分别附于响弦部件7两端的相互连接部件13均被固定在“成对”保持片14A和14B之间,保持片14A和14B使用两个方头螺栓19被固定在移动底座16(或固定底座)的末端部分。因此,除非松开两个螺栓19以便从成对保持片14A和14B之间的空间拆除相互连接部件13,否则不可能用另一鼓膜更换背面鼓膜3。更换后,操作人员需要将相互连接部件13保持在成对固定片14A和14B之间,然后通过使用两个方头螺栓19,将固定片14A和14B固定到移动底座16(即固定底座)上。这需要操作人员烦索的工作。在鼓膜更换方式中,应暂时解除在成对保持部件14A和14B之间保持相互连接部件13的保持状态。在更换背面鼓膜3后,操作员需要再次将响弦部件7附于小军鼓1,其中需要通过调节相互连接部件13与成对保持片14A和14B之间的位置关系,很大地重新调节响弦11的张力。这样,更新背面鼓膜3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当然,用其它类型的响弦(即另一个响弦部件)更换现有响弦(即现有响弦部件)也需要类似的烦索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标在于提供一种配合小军鼓的响弦拉紧装置,其中响弦部件可以容易地附加到其上和从其上拆除;而其中在更换鼓膜中,不需要很大地重新调节响弦的张力,这样鼓膜就可以轻松地且在短时间内用另一鼓膜更换。一种本技术的响弦拉紧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拉紧装置,所述第一和第二拉紧装置被附在鼓圆筒的外部周围表面上的相对面位置上,利用它们,通过操作一个切换机构,包括响弦的响弦部件的运动就被控制以紧密接触或与背面鼓膜分离。在这里,第一拉紧装置包括一个被固定在鼓圆筒的外圆周的固定底座;一个以自由运动的方式被附加到第一固定底座的移动底座;一个切换机构,它相对于第一固定底座移动移动底座,以紧密接触或与鼓膜分离;以及一对在响弦部件的一端固定一个具有弹性的相互连接部件的第一与第二保持部件,其中第一保持部件带有一个紧固部分和一个固定部分,它可拆卸地附在移动底座的底座。第二拉紧装置包括一个被固定在鼓圆筒的外圆周的第二固定底座;以及一对在响弦部件的另一端固定相互连接部件的第三与第四保持部件,其中第三保持部件带有一个紧固部分和一个可拆卸地附在第二保持底座的底座固定部分。此外,允许相互连接部件插入其中的通孔和结合槽形成在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三保持部件)的紧固部分中,而用于将相互连接部件压入结合槽的挤压部件与第二保持部件(和第四保持部件)整体形成。第一拉紧装置配置有一个用于调节施加到响弦部件的张力的张力调节装置(即张力调节螺钉),其中移动底座具有一个用于可视地显示由张力调节装置移动的移动底座运动的刻度。此外,多个定位装置(即相互结合的突起和凹部)被设置在第一保持部件的底座固定部分与移动底座(以及第三保持部件的底座固定部分与第二固定底座之间)之间以建立规定的定位。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从移动底座拆除第一保持部件的底座固定部分(并通过从第一固定底座拆除第三保持部件的底座固定部分),背面鼓膜可以由另一鼓膜更换,其中并不需要操作人员暂时解除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括第一拉紧装置和第二拉紧装置的响弦拉紧装置,所述第一拉紧装置和第二拉紧装置被连接到鼓圆筒的外部周围表面上的相对位置,由所述第一拉紧装置和第二拉紧装置控制响弦部件以与鼓膜紧密接触或分离地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紧装置包括:    固定到鼓圆筒的外圆周表面的第一固定底座;    以自由运动的方式连接到第一固定底座的移动底座;    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相对于第一固定底座移动移动底座,从而控制响弦部件与鼓膜紧密接触或分离地移动;以及    一对第一和第二保持部件,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持部件保持在响弦部件的一端的具有柔性的相互连接部件;    第一保持部件具有紧固部分和底座固定部分,底座固定部分可拆卸地连接到移动底座。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1-14 2004-0071511.一种包括第一拉紧装置和第二拉紧装置的响弦拉紧装置,所述第一拉紧装置和第二拉紧装置被连接到鼓圆筒的外部周围表面上的相对位置,由所述第一拉紧装置和第二拉紧装置控制响弦部件以与鼓膜紧密接触或分离地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紧装置包括固定到鼓圆筒的外圆周表面的第一固定底座;以自由运动的方式连接到第一固定底座的移动底座;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相对于第一固定底座移动移动底座,从而控制响弦部件与鼓膜紧密接触或分离地移动;以及一对第一和第二保持部件,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持部件保持在响弦部件的一端的具有柔性的相互连接部件;第一保持部件具有紧固部分和底座固定部分,底座固定部分可拆卸地连接到移动底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响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紧装置包括固定到鼓圆筒的外圆周表面的第二固定底座;以及保持在响弦部件的另一端的相互连接部件的一对第三和第四保持部件,并且其中第三保持部件具有紧固部分和底座固定部分,底座固定部分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萩原尚石松德彦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