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贵军专利>正文

一种扬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8426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对现有扬琴的改进,技术方案是:取消现有通用扬琴的附加半音码,在第一条第11、12、13码与右山口之间增设一个小滚弦板,三个小滚凳置于右山口根部,第一条码左部可调出D、E、#F三组音,中间调出G、A、B三组音,小滚弦板不发音,小滚凳与小滚弦板之间可调出↑[b]D、↑[b]E、F三组音。简化了琴弦、码、柱结构,从而实现了一弦三音,同时使琴头、琴尾与前后帮联接牢固,从而减轻了琴体重量。具有无杂音、便于携带的优点。(*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Dulcimer

The utility model is the improvement of Yangqin, technical scheme is: cancel the existing general additional chromatic dulcimer code, adding a small roll string plate between the first eleventh, 12, 13 and three yards right pass, a small stool at the root of the right roll pass, the first barcode can be called D, left E, No. F three audio G, A, V, the middle three group of B sound, small roll string plate pronunciation, small roll between the stool and small roll string board can be called up B D, B E, F = three sound. The utility model simplifies the structure of the string, the code and the column, so as to realize the three sound of a string, and simultaneously, the head and the tail of the piano are firmly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and the back.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 noise and port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民族乐器的弹拨乐器,是对现有扬琴的改进。现有通用扬琴多为“401”型扬琴,这种扬琴外型为传统的梯形,琴头、琴尾与前后帮用普通榫卯结构联接,体积大,重量重,演奏员携带非常不便。为解决半音高音问题,这种扬琴在第一条第11、12、13码左滚弦板根处加有三个辅助半音码bD、bE、F,这样相应地也就增加了三组弦、三组弦柱、三组弦钩。由于辅助半音码离第一条码太近,故演奏起来很容易出杂音。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而提供一种扬琴,使其在保证现有扬琴音色、音量、音域的前提下,简化琴弦、码、柱结构,实现一弦三音,同时使琴头、琴尾与前后帮联接牢固,从而减轻琴体重量。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组成中包括琴头1、琴尾2、前琴帮3、后琴帮4、琴弦5、琴面板6、弦柱、弦钩、琴码、小滚弦板7、小滚凳8。琴面5与琴头1、琴尾2、前琴帮3、后琴帮4联接,弦钩设在琴头上,弦柱设在琴尾上,琴码设在琴面板6上。琴头1、琴尾2、前琴帮3、后琴帮4为榫卯联接。本技术取消现有通用扬琴的附加半音码,在第一条第11、12、13码与右山口之间增设一个小滚弦板7,三个小滚凳8置于右山口根部,第一条码左部可调出D、E、#F三组音,中间调出G、A、B三组音,小滚弦板7不发音,小滚凳与小滚弦板之间可调出bD、bE、F三组音。本技术在保证现有扬琴音色、音量、音域的前提下,简化了琴弦、码、柱结构,减少了12根弦、3组弦柱、3组弦钩,从而实现了一弦三音,同时使琴头、琴尾与前后帮联接牢固,从而减轻了琴体重量。具有无杂音、便于携带的优点。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琴面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小滚弦板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新型。在实施例中,本技术的组成中包括琴头1、琴尾2、前琴帮3、后琴帮4、琴弦5、琴面板6、弦柱、弦钩、琴码、小滚弦板7、小滚凳8、小横梁9、小滚弦板桩10。琴面5与琴头1、琴尾2、前琴帮3、后琴帮4联接,弦钩设在琴头上,弦柱设在琴尾上,琴码设在琴面板6上。琴头1、琴尾2、前琴帮3、后琴帮4为榫卯联接。本技术取消了现有通用扬琴的附加半音码,在第一条第11、12、13码与右山口之间增设一个小滚弦板7,在第3与第4音梁之间设有小横梁9,小滚弦板桩10设有2个,其一立在横梁9上,其二立在小横梁9与第4音梁的结头处。琴面板6上钻有两个大于小滚弦板桩10直径的圆孔11,使琴面板6与小滚弦板桩10分离开,两个小滚弦板桩10分别穿过琴面板6支撑住小滚弦板7,三个小滚凳8置于右山口根部。这样,第一条码左、右即可调出可用高音码D、E、#F三组音中间调出G、A、B,小滚弦板7不发音,右边的小滚凳8可调出bD、bE、F,此微调都可用滚杠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扬琴,组成中包括琴头(1)、琴尾(2)、前琴帮(3)、后琴帮(4)、琴弦(5)、琴面板(6)、弦柱、弦钩、琴码、小滚凳(8),琴面(5)与琴头(1)、琴尾(2)、前琴帮(3)、后琴帮(4)联接,弦钩设在琴头上,弦柱设在琴尾上,琴码设在琴面板(6)上,琴头、琴尾与前琴帮、后琴帮为榫卯联接,其特征在于小滚凳(8)为3个,置于右山口根部,在第一条第11、12、13码与右山口之间增设一个小滚弦板(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扬琴,组成中包括琴头(1)、琴尾(2)、前琴帮(3)、后琴帮(4)、琴弦(5)、琴面板(6)、弦柱、弦钩、琴码、小滚凳(8),琴面(5)与琴头(1)、琴尾(2)、前琴帮(3)、后琴帮(4)联接,弦钩设在琴头上,弦柱设在琴尾上,琴码设在琴面板(6)上,琴头、琴尾与前琴帮、后琴帮为榫卯联接,其特征在于小滚凳(8)为3个,置于右山口根部,在第一条第11、12、13码与右山口之间增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贵军杨竞明
申请(专利权)人:潘贵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