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8051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8: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包括培养桶,培养桶的侧面顶端设置有卷边,卷边的两端均设置有一提拉环,培养桶的顶端卡合连接有一封盖,封盖的顶端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通孔,封盖的顶端一侧设置有穿线孔,培养桶的内部底端设置有驱散器;漏罩设置在培养桶的顶端,若干个通孔均与一漏罩卡合连接;收集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软管,软管远离收集管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培养桶培养三叶鬼针草,然后通过三叶鬼针草培养扶桑绵粉蚧,最后通过扶桑绵粉蚧饲养寄生蜂,该装置解决了盆土栽培占据空间大,对环境要求严苛、人工劳动成本高等缺点,快速地提升了寄生蜂的饲养和收集的效率。养和收集的效率。养和收集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寄生蜂饲养
,具体为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室内条件下,粉蚧寄生天敌的扩繁主要依靠各类寄主植物上饲养的粉蚧进行繁殖。而大多数的寄主植株,采用盆土栽培进行养殖时往往会出现盆土栽培占据空间大,对环境要求严苛,人工劳动成本高等缺点。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4]本技术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包括:
[0005]培养桶,所述培养桶的侧面顶端设置有卷边,所述卷边的两端均设置有一提拉环,所述培养桶的顶端卡合连接有一封盖,所述封盖的顶端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通孔,所述封盖的顶端一侧设置有穿线孔,所述培养桶的内部底端设置有驱散器,所述驱散器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远离驱散器的一端设置有插头,所述导线与穿线孔贯穿连接;
[0006]漏罩,所述漏罩设置在培养桶的顶端,若干个所述通孔均与一漏罩卡合连接;
[0007]收集管,所述收集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远离收集管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管。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培养桶内部设置有营养液,所述漏罩的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方形通槽,所述漏罩的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环形通槽。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漏罩的内部设置有寄生植物,所述寄生植物采用三叶鬼针草。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线的侧面设置有海绵垫,所述海绵垫与导线滑动连接,所述海绵垫的截面半径大于穿线孔的截面半径。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培养桶的外侧设置有挡罩,所述挡罩为圆形结构,所述挡罩的顶端设置有接入端。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收集管的顶端设置有一个透光孔,所述收集管的侧面顶端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采用透明玻璃材料制成。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插头电性连接有外界电源,所述驱散器采用QC101

C的超声波驱虫器。
[0014]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该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通过设置培养桶,并通过培养桶内部的营养液对三叶鬼针草进行培养,提升寄主植物培养的速率,在将盆土植物(如棉花、番茄、马铃薯等农林作物)改成三叶鬼针草(杂草)培养的同时,降低了购买栽培成本,然后通过三叶鬼针草的自然生长培养用于寄生的扶桑绵粉蚧,当粉蚧饲养到高龄至成虫期
时,在该水培植物装置上加上个圆形的罩子,接入一定量的寄生生天敌进行繁殖培养和收集寄生蜂,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将一棵盆土植物空间变成6~8棵水培植物空间,合理地利用空间,然后通过收集管,便于28天后收集寄生蜂,实现了快速收集寄生蜂。本技术解决了盆土栽培占据空间大,对环境要求严苛,人工劳动成本高等缺点,切实地提高了寄生蜂的饲养和收集效率。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技术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的收集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的漏罩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的挡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的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培养桶;2、卷边;3、提拉环;4、封盖;5、通孔;6、穿线孔;7、驱散器;8、导线;9、插头;10、漏罩;11、收集管;12、软管;13、固定管;14、营养液;15、方形通槽;16、环形通槽;17、海绵垫;18、挡罩;19、接入端;20、透光孔;21、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3]实施例:如图1

5所示,本技术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包括:
[0024]培养桶1,培养桶1的侧面顶端设置有卷边2,卷边2的两端均设置有一提拉环3,培养桶1的顶端卡合连接有一封盖4,封盖4的顶端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通孔5,封盖4的顶端一侧设置有穿线孔6,培养桶1的内部底端设置有驱散器7,驱散器7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导线8,导线8远离驱散器7的一端设置有插头9,导线8与穿线孔6贯穿连接;
[0025]漏罩10,漏罩10设置在培养桶1的顶端,若干个通孔5均与一漏罩10卡合连接;
[0026]收集管11,收集管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软管12,软管12远离收集管1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管13。
[0027]其中,培养桶1内部设置有营养液14,漏罩10的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方形通槽15,漏罩10的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环形通槽16,通过上设置方形通槽15和环形通槽16,提高了植株的根系生长空间,便于植株的根系穿过方形通槽15和环形通槽16与营养液14相互接触,从而实现寄生植物的生长,通过设置营养液14,提高寄生植物的生长速度,提高为粉蚧提供更好的是生存环境,提高粉蚧的繁殖速率。
[0028]其中,漏罩10的内部设置有寄生植物,寄生植物采用三叶鬼针草,通过设置三叶鬼针草作为寄生植物,将盆土植物如棉花、番茄、马铃薯等农林作物改为杂草类植物培养,降低了购买栽培成本。
[0029]其中,导线8的侧面设置有海绵垫17,海绵垫17与导线8滑动连接,海绵垫17的截面半径大于穿线孔6的截面半径,通过设置海绵垫17,便于调节导线8伸入培养桶1的长度,同
时避免培养的粉蚧或寄生蜂从通孔5离开培养桶1,防止寄生蜂逃逸。
[0030]其中,培养桶1的外侧设置有挡罩18,挡罩18为圆形结构,挡罩18的顶端设置有接入端19,通过设置接入端19,便于从接入端19向挡罩18内部导入寄生蜂,通过设置挡罩18,限制寄生蜂的活动范围,从而提升了寄生蜂的寄生率。
[0031]其中,收集管11的顶端设置有一个透光孔20,收集管11的侧面顶端设置有观察窗21,观察窗21采用透明玻璃材料制成,通过上设置透光孔20,便于从透光孔20注入光线,从而吸引寄生蜂进入收集管11,通过设置观察窗21,便于观察收集管11内部寄生蜂的聚集情况。
[0032]其中,插头9电性连接有外界电源,驱散器7采用QC101

C的超声波驱虫器,通过设置超声波驱虫器作为驱散器7,启动驱散器7,寄生蜂受驱散器7干扰后,便于将寄生蜂从培养桶1驱赶到收集管11中,提高寄生蜂的收集效率。
[00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桶(1),所述培养桶(1)的侧面顶端设置有卷边(2),所述卷边(2)的两端均设置有一提拉环(3),所述培养桶(1)的顶端卡合连接有一封盖(4),所述封盖(4)的顶端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通孔(5),所述封盖(4)的顶端一侧设置有穿线孔(6),所述培养桶(1)的内部底端设置有驱散器(7),所述驱散器(7)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导线(8),所述导线(8)远离驱散器(7)的一端设置有插头(9),所述导线(8)与穿线孔(6)贯穿连接;漏罩(10),所述漏罩(10)设置在培养桶(1)的顶端,若干个所述通孔(5)均与一漏罩(10)卡合连接;收集管(11),所述收集管(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软管(12),所述软管(12)远离收集管(1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管(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寄生蜂饲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桶(1)内部设置有营养液(14),所述漏罩(10)的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方形通槽(15),所述漏罩(10)的侧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志萍翟欣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