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双筏板体系作业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740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混双筏板体系作业平台,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的钢混预制平台;钢混预制平台为封闭箱型结构,包括混凝土面板及箱型钢支撑结构;混凝土面板通过焊钉与箱型钢支撑结构连接;钢混预制平台的内腔沿着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为若干相互连通的隔仓,同时钢混预制平台在处于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若干导流孔a;混凝土面板对应于每一个隔仓均设置有一个检修人孔,检修人孔通过检修盖封接;混凝土面板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旋挖机履带区域。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满足单台旋挖钻机单侧履带的支承功能且不受钻孔灌注桩基础布置形式的影响;降低旋挖钻机的基底应力,缓解地基承载力、沉降及钻孔缩径的压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混双筏板体系作业平台


[000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钢混双筏板体系作业平台,主要用于现场文明施工要求较高的上软下硬地层旋挖成孔作业,属于工程施工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日益推进,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提高,城市快速路成为解决市区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国内常见的城市快速路均采用“地面道路+主线高架”,主线高架的承台位于地面道路的中央分隔带内(该区域不适合采用塘渣填筑方案,因为存在塘渣填筑、余方弃置双重成本压力)。通常情况下,城市快速路的建设规模大,钻孔灌注桩数量多,且工期长,当桩基础范围内涉及中风化岩层、圆砾层或卵石层时,旋挖成孔工艺具有较高的经济优势。
[0003]但是,我国相当部分城市位于河口三角洲区域或滨海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圈),其地层的表层通常覆盖15~20m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具有上软下硬的特点。因此,地质条件极差(一方面,表层土的承载力低,f
ak
通常不超过60kPa;另一方面,表层土的压缩系数大,E
s
通常超过0.5MPa
‑1),无法支承旋挖钻机作业要求(市场上广泛采用的旋挖钻机通常在100吨~150吨左右,履带基底平均应力超过100kPa),原因在于,这种地质结构,在过大的基底反力作用下,除承载力、地基变形影响外,还会严重加剧钻孔的护壁难度(在主动土压力系数Ka一定的情况下,孔壁承担的主动土压力随孔口附加应力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而旋挖成孔工艺为确保钻头的出入灵活性,护壁泥浆的粘度通常不超过24Pa ·
s),因此,有效控制旋挖钻机基底应力是上软下硬地层旋挖成孔工艺的核心要点。
[0004]另外,旋挖成孔工艺的文明施工挑战极大,主要体现为旋挖钻斗的进、回尺将导致泥浆反复外溢、回流。施工期间,受机械振动影响,土石方极易发生泥浆渗流,在场地内漫延——干燥状态下,泥浆固化形成扬尘;湿润状态下,泥浆与现场土、石混在一起,呈现脏、乱、差的现场风貌,严重违背文明施工要求。
[0005]举例来说,常规旋挖机钻杆直径508mm,内部套嵌4~5根内管,内管最小直径约300mm,平均壁厚2.5cm,钻孔深度按60m计,钻杆自身所需容积为1.885m3;钻头直径1.0m,高度约1.5m,所需容积为1.18m3。故泥浆外溢总量V1约3.065m3。每个钻头进尺按0.8m计, 1.0m钻孔灌注桩需补充的泥浆回流量V2为3.7m3。
[0006]因此,在钻孔平台设计时,应考虑泥浆处置方案。
[0007]未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申请人申请了中国专利CN109356530A(专利技术名称:一种软土地基旋挖钻机平台及其施工方法),该申请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并已投入工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0008]1)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板块形成整体后,扩大了基底面积,有效地控制了基底应力,使原状软弱土不仅可以承担120吨旋挖钻机的荷载,而且预制平台区域的沉降控制在14mm 以内;
[0009]2)内埋式导流管与周边粘土坝有效地控制了旋挖钻斗升降引起的泥浆外溢、回
流,确保了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状态。
[0010]但是,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结构面临着“通用性差”、“适用性不佳”的困境:
[0011]1)预制平台的钻孔位置相对固定,对不同桩位的适用性差;
[0012]2)预制装配式结构间采用PBL键连接,预留孔直径较销钉直径大50%的状态下,仍无法调和现场的安装误差(地基不均匀沉降、预制装配式板块的),增加重复使用的难度。
[0013]因此,旋挖钻机作业平台应考虑重复使用的概率与重复使用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14]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欲提供一种钢

混旋挖钻机作业平台,所述的钢

混旋挖钻机作业平台采用钢混双筏板体系作业平台,即在目标作业钻孔灌注桩两侧各设置1个钢混预制平台,与横梁连接组件组装配合后,以使得旋挖钻机作业平台具有低基底应力的特点,满足上软下硬地层旋挖桩孔桩的技术要求,并能够在施工作业时,存储泥浆,满足文明施工需求。由此可知,本技术所述的钢混双筏板体系作业平台,是搭建钢

混旋挖钻机作业平台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0015]为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将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6]一种钢混双筏板体系作业平台,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的钢混预制平台;
[0017]所述的两个钢混预制平台,分别为第一、第二钢混预制平台;
[0018]所述的钢混预制平台,为封闭箱型结构,包括混凝土面板以及箱型钢支撑结构;所述的混凝土面板,通过焊钉与所述的箱型钢支撑结构连接;
[0019]所述的钢混预制平台的内腔,沿着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为若干相互连通的隔仓,同时钢混预制平台在处于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若干导流孔a;
[0020]所述的混凝土面板,对应于每一个隔仓均设置有一个检修人孔,检修人孔通过检修盖封接;同时,所述混凝土面板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旋挖机履带区域。
[0021]优选地,所述的箱型钢支撑结构,包括顶板、底板、内侧横隔板、外侧横隔板以及腹板;
[0022]外侧横隔板的数量有两块,分别为第一、第二外侧横隔板;腹板的数量有两块,分别为外侧腹板、内侧腹板;顶板、底板、第一外侧横隔板、第二外侧横隔板、外侧腹板、内侧腹板围合而形成箱型结构,其中:顶板、底板在高度方向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第一、第二外侧横隔板在箱型钢支撑结构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外侧腹板、内侧腹板在箱型钢支撑结构的宽度方向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
[0023]内侧横隔板具有若干块,沿着箱型钢支撑结构的长度方向均布;箱型钢支撑结构通过各内侧横隔板分隔成若干个腔室;每一块内侧横隔板在紧靠着下端面的位置处设置有导流孔c;
[0024]所述顶板,为框形结构板,包括矩形外框以及沿着矩形外框的长度方向布置的若干连接隔板,各连接隔板与所述的内侧横隔板一一对应设置;
[0025]所述顶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焊钉,各焊钉埋填在所述的混凝土面板中;
[0026]浆液通孔设置于内侧腹板;导流孔a设置于外侧横隔板。
[0027]优选地,所述底板、内侧横隔板、外侧横隔板、腹板均为加劲板,其中:
[0028]腹板的内侧板面布置有加劲肋a;外侧横隔板的内侧板面布置加劲肋b;底板的上
板面布置有加劲肋c;内侧横隔板的两侧板面均布置有加劲肋d;
[0029]所述的钢混预制平台,内侧横隔板在靠近上、下两端面的位置处均设置有预留过焊孔,其中,导流孔c与同侧的预留过焊孔交错设置;
[0030]底板的各加劲肋c与内侧横隔板下侧的各预留过焊孔一一对应连接。
[0031]优选地,导流孔a为排孔。
[0032]优选地,所述腹板的高度为400mm

800mm。
[0033]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混双筏板体系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的钢混预制平台;所述的两个钢混预制平台,分别为第一、第二钢混预制平台;所述的钢混预制平台,为封闭箱型结构,包括混凝土面板以及箱型钢支撑结构;所述的混凝土面板,通过焊钉与所述的箱型钢支撑结构连接;所述的钢混预制平台的内腔,沿着长度延伸方向设置为若干相互连通的隔仓,同时钢混预制平台在处于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若干导流孔a;所述的混凝土面板,对应于每一个隔仓均设置有一个检修人孔,检修人孔通过检修盖封接;同时,所述混凝土面板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旋挖机履带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混双筏板体系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型钢支撑结构,包括顶板、底板、内侧横隔板、外侧横隔板以及腹板;外侧横隔板的数量有两块,分别为第一、第二外侧横隔板;腹板的数量有两块,分别为外侧腹板、内侧腹板;顶板、底板、第一外侧横隔板、第二外侧横隔板、外侧腹板、内侧腹板围合而形成箱型结构,其中:顶板、底板在高度方向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第一、第二外侧横隔板在箱型钢支撑结构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外侧腹板、内侧腹板在箱型钢支撑结构的宽度方向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内侧横隔板具有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乐陈巨峰林函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政工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