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注液效率的方形电池卷芯用绝缘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610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注液效率的方形电池卷芯用绝缘膜,包括第一侧包部、第二侧包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包部和第二侧包部连接处的底包部,所述第一侧包部和第二侧包部远离所述底包部的一侧设有注液切口,便于电解液进入绝缘膜和壳体之间,提升注液量,所述第一侧包部靠近所述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注液切口连通的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侧包部靠近所述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注液切口连通的第二导流槽,提升注液效率,减少冒泡,第一渗透孔和第二渗透孔不连通,防止电池卷芯和壳体接触,有良好的绝缘性,便于电解液从第一渗透孔及第二渗透孔中渗入绝缘膜和壳体之间,通过设置第三导流槽,提升注液效率,延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注液效率的方形电池卷芯用绝缘膜


[0001]本技术涉及锂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提升注液效率的方形电池卷芯用绝缘膜。

技术介绍

[0002]在锂电池的制作工艺中,为防止电池卷芯与壳体接触造成短路,会在卷芯外面设计一层绝缘膜,现有技术中的绝缘膜设置方式有“回”形包膜方式和“U”形包膜方式,“回”型包膜方式是从卷芯侧边开始包膜,底部和顶部贴覆绝缘片,这种方式绝缘片容易脱落,导致卷芯与壳体接触短路;中国技术专利CN207489923U一种新型锂电池用绝缘包膜中,采用的是“U”形包膜方式,从卷芯底部开始包膜,侧边进行折叠形成“U”形空腔将卷芯容纳其中,绝缘膜的顶部与卷芯平齐或与电池盖板连接,这种方式能解决“回”形包膜绝缘片易脱落的问题,但在注电解液时,电解液会直接进入绝缘膜和卷芯内,绝缘膜和壳体之间无法注入电解液,导致空间浪费,使得锂电池的寿命缩短;在注液过程中,电解液的冒泡几率增加,在后期负压抽气去除锂电池内的气体时,电解液更容易被抽出,污染产品和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注液效率的方形电池卷芯用绝缘膜,能够合理利用绝缘膜和壳体之间的空间,增加电池的电解液注入量,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同时,降低注液过程中的冒泡几率以及负压抽气过程中电解液被抽出的几率,提升电池的质量。
[0004]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升注液效率的方形电池卷芯用绝缘膜,包括用于包覆电池卷芯面积较大的两个侧面第一侧包部、第二侧包部和用于包覆所述电池卷芯的底部的底包部,所述第一侧包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能够朝着靠近所述第一侧包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侧包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能够朝着靠近所述第二侧包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配合,用于包覆所述电池卷芯面积较小的两个侧面,所述底包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能够朝着靠近所述底包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一侧包部和第二侧包部远离所述底包部的一侧设有注液切口,所述第一侧包部靠近所述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注液切口连通的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侧包部靠近所述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注液切口连通的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一弯折部设有若干第一渗透孔,所述第二弯折部设有若干第二渗透孔,所述第一渗透孔和所述第二渗透孔为通孔,当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处于包覆状态时,所述第一渗透孔和第二渗透孔不连通,所述第一侧包部和第二侧包部远离所述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第三导流槽,所述第三导流槽由所述注液切口的一侧向所述底包部的一侧延伸。
[0005]优选的,所述第一弯折部远离所述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第四导流槽,所述第四导流槽由所述第一渗透孔向所述底包部的一侧延伸。
[0006]优选的,第二弯折部远离所述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第五导流槽,所述第五导流槽由所述第二渗透孔向所述底包部的一侧延伸。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槽远离所述注液切口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渗透孔连通。
[0008]优选的,第二导流槽远离所述注液切口的一侧与第二渗透孔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注液切口设置为梯形、半圆形或方形。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渗透孔设置为圆孔、方孔、三角孔或其任意的组合。
[0011]优选的,第二渗透孔设置为圆孔、方孔、三角孔或其任意的组合。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侧包部和第二侧包部上设置注液切口,使得在注入电解液的过程中,部分电解液会从注液切口进入到壳体与绝缘膜之间,增加注液量;通过设置与注液切口连通的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便于电解液的注入,提升注液效率;通过在第一弯折部上设置第一渗透孔,在第二弯折部上设置第二渗透孔,便于电池卷芯和绝缘膜之间的电解液渗入壳体与绝缘膜之间,减少注液过程中的冒泡,同时降低负压抽气过程中电解液被抽出的几率;将第一渗透孔和第二渗透孔设置为包覆状态下不连通的状态,使得电池卷芯不会与壳体接触,降低电池的短路风险,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第三导流槽,便于电解液向底包部一侧流动,提升注液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靠近电池卷芯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远离电池卷芯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包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包覆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
[0018]1、第一侧包部;11、第一弯折部;2、第二侧包部;21、第二弯折部;3、底包部;31、第三弯折部;41、注液切口;42、第一渗透孔;43、第二渗透孔;44、第一导流槽;45、第二导流槽;46、第三导流槽;47、第四导流槽;48、第五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0]如附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提升注液效率的方形电池卷芯用绝缘膜包括第一侧包部1、第二侧包部2以及设置在第一侧包部1和第二侧包部2连接处的底包部3,为便于理解,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定义沿X轴方向为第一方向,沿Y轴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一侧包部1和第二侧包部2在第二方向上通过底包部3连接,底包部3用于包覆住电池卷芯的底面,底包部3沿第二方向的两个侧边分别连接第一侧包部1和第二侧包部2,第一侧包部1和第二侧包部2用于包覆电池卷芯面积较大的两个侧面。
[0021]第一侧包部1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一弯折部11,第二侧包部2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二弯折部21,位于同一侧的第一弯折部11和第二弯折部21配合设置,用于包覆电池卷芯面积较小的两个侧面,第一弯折部11可朝着靠近第一侧包部1的方向弯折,第二
弯折部21可朝着靠近第二侧包部2的方向弯折。
[0022]底包部3在第一方向的两侧设有第三弯折部31,第三折弯部31可朝着靠近底包部3的方向弯折,位于同一侧的第三弯折部31与第一弯折部11和第二弯折部21配合,用于包覆电池卷芯面积较小的两个侧面。
[0023]如附图1所示,第一侧包部1和第二侧包部2远离底包部3的一侧设有注液切口41,本实施例中,注液切口41设置为梯形,当然,也可设置为其他形状,本技术不做限制,如此设置,在进行注液时,部分电解液会从注液切口41进入到绝缘膜和壳体之间的空间,合理利用该空间,提升电解液的注入量,进而延长使用寿命,由于电解液分流至绝缘膜和壳体之间的空间,使得注液过程中的冒泡现象减少,注液效果更好。
[0024]如附图1所示,第一侧包部1靠近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注液切口41连通的第一导流槽44,第二侧包部2靠近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注液效率的方形电池卷芯用绝缘膜,包括用于包覆电池卷芯面积较大的两个侧面第一侧包部(1)、第二侧包部(2)和用于包覆所述电池卷芯的底部的底包部(3),所述第一侧包部(1)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一弯折部(11),所述第一弯折部(11)能够朝着靠近所述第一侧包部(1)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侧包部(2)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二弯折部(21),所述第二弯折部(21)能够朝着靠近所述第二侧包部(2)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一弯折部(11)和第二弯折部(21)配合,用于包覆所述电池卷芯面积较小的两个侧面,所述底包部(3)第一方向上的两侧设有第三弯折部(31),所述第三弯折部(31)能够朝着靠近所述底包部(3)的方向弯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包部(1)和第二侧包部(2)远离所述底包部(3)的一侧设有注液切口(41),所述第一侧包部(1)靠近所述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注液切口(41)连通的第一导流槽(44),所述第二侧包部(2)靠近所述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与所述注液切口(41)连通的第二导流槽(45),所述第一弯折部(11)设有若干第一渗透孔(42),所述第二弯折部(21)设有若干第二渗透孔(43),所述第一渗透孔(42)和所述第二渗透孔(43)为通孔,当所述第一弯折部(11)和第二弯折部(21)处于包覆状态时,所述第一渗透孔(42)和第二渗透孔(43)不连通,所述第一侧包部(1)和第二侧包部(2)远离所述电池卷芯的一侧设有若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亚军陈梦婷赵成龙
申请(专利权)人: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