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4948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能在由可塑性材料形成的平板的正面成型出图案时在背面不产生凹凸。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1)在由从上游侧连续压出的作为可塑性材料的铝合金形成的平板(40)的正面成型出图案,构成为包括:具有对被压出的平板(40)进行成型的轴承部(10C)的上模模具(10);以及对所述上模模具(10)进行支承的下模模具(20),在下模模具(20)设置有对由轴承部(10C)成型为规定的截面形状的平板(40)的移动进行导向的下侧平板引导部(20F),此外,设置有在平板(40)的正面成型出图案(D)的齿轮(30)。此外,在下侧平板引导部(20F)形成有对在由齿轮(30)实现的在平板(40)正面成型图案时施加的按压力进行吸收的退让部(E)。吸收的退让部(E)。吸收的退让部(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在由作为热塑性材料的例如铝合金形成的制品用构件的正面成型出规定的图案,以制造出带图案制品。

技术介绍

[0002]一般来说,铝合金等的导热性高,加工性优异,能很好地期待截面形状的自由度等,并能获得各种各样的形状,因此,适合于压出加工。因此,目前在这种压出加工中被广泛采用。例如,通过铝合金的压出加工,能成型出大量的孔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扁平状多孔管、长条的平板或管构件等,或是也能在正面成型出齿条状或波状等凹凸形状的图案。
[0003]以往,作为在长条件的正面成型出图案的技术,已知一种能塑性变形的金属的冲压加工装置以及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如图18所示,在固定模具110形成有用于将能塑性变形的金属115导入的金属导入用的凹部129以及与凹部129连续的支承面118,并且形成有对金属115的流动进行引导的支承面118。
[0004]此外,在固定模具110的靠近开口111的位置处形成的第二开口117配设有齿轮119,上述齿轮119用于在沿着支承面118被压出的金属115的一个表面形成锯齿,如箭头A所示,上述齿轮119随着被压出的金属115旋转,并且在该金属115的表面形成锯齿。另外,上述支承面118一般是相当于对金属115的作为制品的形状进行确定的轴承部的部位。此外,专利文献1的支承面118的下游侧端部具有到与齿轮的顶部大致相对的位置处的长度,比支承面118的下游侧的长度短。此外,支承面118的下游侧端部为末端部,在上述末端部连续地形成有向外侧扩展的退让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3

5226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支承面118中的金属115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为支承面118的末端部,上述末端部变为将金属115夹在中间并与齿轮119的齿的顶部相对的位置。因此,在支承面118的末端部,施加有将锯齿图案成型于金属115的正面时的齿轮119的按压力,但在该时刻由于金属115的背面与支承面118紧贴,因此,在背面不会产生凹凸图案。
[0007]然而,如上所述,支承面118的长度短,与齿轮的顶部相对的部位为支承面118的大致末端部,从此处开始形成大幅向外侧扩展的开口部。另一方面,金属115以一定速度的连续被压出。因此,通过齿轮119被朝支承面118一侧按压的金属115在经过支承面118的末端部的时刻,如放大部分所示那样,并没有对金属115的背面进行支承的部位,因此,上述金属115被向外侧扩展的大的开口部所按压,由齿轮119施加的按压力正好成为延后的状态,从
而产生在金属115的背面侧表现为凹凸部这样的问题。这样的话,尽管本来是想要在金属115的仅正面侧形成锯齿状的图案的商品,但在背面侧产生了凹凸部,从而变为不良品。其结果是,还存在如下问题:对上述不良品进行废弃处理,产生材料的浪费及操作时间的浪费,此外,导致生产率的下降。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能在由热塑性材料形成的制品用构件的正面成型出图案时,防止凹凸在制品用构件的背面产生,由此,能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是在由从原材料供给侧连续压出的热塑性构件形成的制品用构件的正面成型出图案的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其特征是,所述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构成为包括:上模模具,所述上模模具对所述热塑性构件进行导入;以及下模模具,所述下模模具对所述上模模具进行支承,所述上模模具具有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将所述热塑性构件成型为所述制品用构件的形状,在所述下模模具设置有制品构件用下侧引导部和图案成型件,所述制品构件用下侧引导部对由所述轴承部成型出的所述制品用构件的移动进行导向,所述图案成型件在所述制品用构件的一个面成型出所述图案,在所述制品构件用下侧引导部形成有退让部,所述退让部对由所述图案成型件成型图案时的按压力进行吸收。专利技术效果
[0010]本专利技术的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以上述方式构成,在以通过上模模具的轴承部成型出的状态被压出的制品用构件沿着下模模具的制品构件用下侧引导部移动的中途,通过图案成型件在制品用构件的正面成型出图案。此时,虽然图案成型件对制品用构件的正面进行按压,但在制品用构件用下侧引导部形成有退让部,在施加于制品用构件的按压力被退让部吸收的状态下,制品用构件压靠于制品用构件用下侧引导部。其结果是,由于制品用构件的背面与制品构件用下侧引导部紧贴,因此,能防止在制品用构件的背面产生凹凸。此外,能节省材料的浪费及操作时间的浪费,其结果是,能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上模模具的一部分装入到构成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的下模模具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模模具的整体俯视图。图4是将齿轮配设于本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模模具的状态的整体俯视图。图5是沿着图2的V

V线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上模模具的轴承部以及下模模具的齿轮的细节的放大纵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6的VII

VII线的俯视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6的VIII

VIII线的俯视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4的IX

IX线的纵剖面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从图9的状态取下齿轮、齿轮安装构构件和齿轮位置调节机构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取下上侧的块构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齿轮位置调节机构的俯视图,其中,图12的(A)表示齿轮最大程度地咬入到平板的状态,图12的(A)表示齿轮稍微咬入到平板的状态。图13是沿着图12的XIII

XIII线的纵剖视图。图14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形成的带图案制品的整体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16是表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上模模具的轴承部附近以及下模模具的齿轮附近的细节的放大纵剖视图。图17是沿着图16的A

A线的俯视剖视图。图18是表示现有的压出加工中的固定模具、金属以及齿轮的关系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以下,简称为“压出模具”)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3]本实施方式的压出模具1使用以大致粘土状的柔软度连续地被压出的、由作为热塑性材料的铝合金形成的金属M,例如被用于形成图14所示这样的作为带图案制品的平板40。上述平板40以规定厚度形成为长条状,在其一个正面形成有锯齿状的图案D。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在由从原材料供给侧连续压出的热塑性构件形成的制品用构件的正面成型图案,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构成为包括:上模模具,所述上模模具对所述热塑性构件进行导入;以及下模模具,所述下模模具对所述上模模具进行支承,所述上模模具具有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将所述热塑性构件成型为所述制品用构件的形状,在所述下模模具设置有制品构件用下侧引导部和图案成型件,所述制品构件用下侧引导部对由所述轴承部成型的所述制品用构件的移动进行导向,所述图案成型件在所述制品用构件的一个面成型出所述图案,在所述制品构件用下侧引导部形成有退让部,所述退让部将通过所述图案成型件成型图案时的按压力进行吸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模具的所述图案成型件的上方区域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上模模具的下表面将所述图案成型件的上表面覆盖并向下方突出,并且一个面与所述制品用构件相对,在所述突出部的所述一个面设置有制品构件用上侧引导部,所述制品构件用上侧引导部形成于所述轴承部的下部,并且与所述轴承部连续,且将通过所述轴承部成型出的所述制品用构件向所述下模模具的所述图案成型件一侧导向。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图案制品的成型用压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退让部从所述下模模具的上表面至下表面连续地形成。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沛征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